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笔者是一家县报编辑,暇余喜欢写些“豆腐干”。前段时间,我这个小报编辑却受到一些“大编辑”的青睐,信件和电话不断,大多是询问我所在的报纸有哪些专栏,稿酬如何,能否为他们开辟“名人专栏”并支付优厚稿酬。还许诺,如能“互惠互利”,保证每月刊发我多少稿件支付多少稿酬云云。当我如实告诉他们,本报登千字文章最多只有20元,“名人稿件”受之不起时,几位“大编辑”竟立刻就挂断了电话。  相似文献   

2.
近观数则征文启事,均有如下文字明示:“稿件一经刊用,即奉稿酬。”来稿录用了,即致稿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圈内人的常识,又何必正儿八经地添此“蛇足”?一位从未投过稿的同事见此启事后问我:“是否属于征文的给稿酬,不是征文的稿件不给稿酬?”我答曰:“不是这么回事。”怕他不解,我又解释说:有的征文,稿酬从优是真的。  相似文献   

3.
近观数则征文启事,均有如下文字明示:“稿件一经刊用,即奉稿酬。”来稿录用了,即致稿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圈内人的常识,又何必正儿八经地添此“蛇足”?一位从未投过稿的同事见此启事后问我:“是否属于征文的给稿酬,不是征文的稿件不给稿酬?”我答曰:“不是这么回事。”怕他不解,我又解释说:有的征文,稿酬从优是真的。那么,作者的文章发表后,有关报刊社是不是“即奉稿酬”了呢?我看未必。我就亲身经历过数回这类怪现象,文章见报了,稿酬不是“即奉”,而是能拖则拖,有的则干脆不给。譬如早五六年,我在某家小报上发表了几篇杂文,但稿酬老被人大大咧咧地遗忘。好在编辑熟识,于是在数月之后,我函询于他,对方回信云:系财务人员之误也,已嘱其补寄。等这笔稿酬刚有着落,而后面又发生了几起同类的令作者不愉快的事,我再次函询该编者,这回他干脆来个“不予理睬”。遇此老爷作风的编辑,作为写稿者,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相似文献   

4.
邻居家上初中的孩子拿着一张报纸,指着一则标题问我:“叔叔,这‘6个亿’是什么意思?”我随口答道:“6亿元呗!”“那报纸上怎么不明说?”孩子的问话,使我有些茫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领导同志平时说话或者会上作报告,在讲到“钱币”时,每每爱讲“X亿”或“X个亿”。翻阅报  相似文献   

5.
《新闻知识》今年第四期上赵鉴写的“忧愤”,读后勾起我的同情和不快! 时下,“取消”稿酬的何止赵公点名的两三家?我及周围的一些通讯员朋友每年都有10多家报刊不发稿酬的“欠帐”。恕我直言。付稿酬做得较好的是期刊和电台,报纸次之,漏寄或干脆不发的亦大多数是报纸。给作者付稿酬,是国家的政策规定,又不是用稿单位的恩赐。作品被采用,理应及时发稿酬,这是不难做到的。对待付稿酬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出版单位的工作作风。我认识一位电台编辑,她说每个月总编、主任都提醒大家及时给作者付稿酬。相比之下,  相似文献   

6.
一天,邮递员递上一份稿费单让我签字,一边喃喃而语:“这家报社怎么这样没出息!”我一看,汇款金额:2元;汇款人名址:攀枝花市日报社;附言;补上月稿费。开始,我也很纳闷。但又一想。不由得向邮递员解释起来:“这家报社不是没出息。而是精神很可贵。”  相似文献   

7.
我订阅一份《旧闻周刊》,读报时发现,几乎每期第一版的下方,都有一行醒目的编者告示:“本期报纸在报刊、书中选取转摘的部分资料,由于无法与原作者联系,我们深表歉意,请被用文摘作者见报后与我们联系,以便及时支付稿酬。”一天,我发现2005年7月2日出版的《旧闻周刊》第8期第12版上,摘登了我撰写的一篇文章《“淮北刘胡兰”喻尊霞》(原载《团结报》)。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于7月24日给周刊编辑部通了电话,不好意思地提及“支付稿酬”的事儿,接电话的是位男士,十分热情。不久,我于8月上旬就收到了40元稿酬。此事,令我十分感慨。《旧闻…  相似文献   

8.
去年,我应东北某广告报之邀,采访了本地一家有地方特色的工厂,并写了一篇报道。几个月之后,我又到这家工厂采访,厂长突然对我说:“××广告报的报费我们寄去了。”这使我大吃一惊!细一问,原来是这家广告报,在发表我的报道后,向厂里寄了一千份报纸,索款一百元,美其名曰:这些报纸可供该厂作宣传用。可是,一个只有一百来人的小厂,哪  相似文献   

9.
韩阳 《出版参考》2009,(13):23-23
韩阳(记者)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韩寒高调宣布正式启动杂志征稿,并开出了千字两千元的天价稿酬,以“稿酬为郭敬明稿酬30倍”的诱惑而吸引80后作者群,在短时间内就征集到了上万封稿件。  相似文献   

10.
四、实行优稿优酬。我国期刊长期为低稿酬所困扰。近年来,不少期刊凭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冲破几十年一贯的低稿酬制,实行优稿优酬,按质论酬,以重金征集能产生“轰动效应”且导向正确的专稿、特稿。稿酬标准从千字30元提高到千字百元、数  相似文献   

11.
略论版税的计算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 ,我国出版业实行的是基本稿酬制度。这是一种带有较强计划经济痕迹且具有行政强制色彩的稿酬制度 ,不利于繁荣出版业和提高作者的生活水平。基本稿酬制度规定按照每千字若干元的标准向作者支付稿酬 ,表面上是按劳分配 ,实质上是“一刀切”。这和长期以来我国分配体制的单一性有很大的关系。出版业是一种内容产业 ,书籍和其他产品不一样 ,不能论字数来核定它的价值 ,两本字数相同的书籍 ,对文化的贡献可能相差甚远 ,因此 ,按照相同的标准支付作者稿酬是不科学的。出版管理部门曾经几次想以提高稿酬标准的办法来刺…  相似文献   

12.
12月5日,《中国新闻出版报》第二版刊登一则题为《年底,该算算稿酬了》的消息。说的是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召开报刊社使用报酬收转工作座谈会,表扬这方面工作做得好的报刊,并对一些不按规定转付稿酬的情况进行批评。 读完这则消息,笔者颇为感慨,这也许是笔者在报纸上看到的第一篇专门催促“算算稿酬”的报道,虽然它涉及的  相似文献   

13.
老友自某报社归来,带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信息:这家报社为“增加收入”,给各编辑组下了个经济指标,一年要拿回多少钱来。于是,编辑们“有枪的使枪,有刀的使刀”,“十八般武艺”全拿了出来,千方弄钱,百计求“益”,最拿手的是用新闻卖饯:我给你发一版稿子,你给我2000元“经济赞助”。我不知道这家报社的经济效益如何,也许很可观吧,沽名钓誉的人总是有的,别说用重金买名誉,只不过“权当作了广告”。你要“经济赞助”,我要少花钱登广告,君子协定,互利互惠。这样做,不是对我们新闻事业的亵渎和玷污  相似文献   

14.
《大观周刊》2010,(32):46-47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铸币的国家.从商代的贝币、战国的刀、布币,秦代的方孔圆钱。到清末的机制币。钱币一直是“大众藏品”。2010年嘉德春拍古钱专场中.存世孤品——战国赵铸大型“武阳”背“一两”三孔布以100万元起拍,最终以352.8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创出古钱拍卖新纪录。  相似文献   

15.
人们听惯了不少广告中那“信誉第一,用户至上,实行三包,代办托运”之类的套话,也听惯了“誉满全球”,“领导时代新潮流,产品质量第一流”之类的大话。夸来夸去,人们能不腻烦!韩愈有句名言:“惟陈言之务去。”这在广告学中也是适用的。世间讲究广告艺术的事例不胜枚举:联邦德国福斯汽车公司的小轿车广告:“如果有人发现我的奔驰汽车发生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将赠送您美金一万元。”这家公  相似文献   

16.
在河北辛集市,有一家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民营书店,叫做科技书店。我就是这家书店的经营者。1989年,出于对读书的喜好,我萌生了创办书店的念头,启动资金2000元。我租用了毗邻新华书店的县文化馆10平方米的橱窗,蹒跚学步。最初的进书、销书无不充满浪漫主义的主观想象,这使我饱受挫折。但我始终坚持,努力突破,终于使书店进入一条平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稿酬”是个现代概念,它在我国古代的常见名称是“润笔”,也有简称“润毫”、“濡润”等的。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化,稿酬的内容也在改变,古今稿酬在概念、内容、范围上必然存在一定差异。中国古代的润笔除了包涵现代书籍稿酬这部分内容外,主要的还是统指为人作文作书画收受的钱物报酬。因此其范围似乎更广。但以书写创作这一特殊劳务形式换取一定钱物报酬的基本精神却是古今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去年七月,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史学家吕振羽同志的夫人江明同志,给家乡——湖南邵阳县金称市公社汇寄了人民币六千元作为办农村图书馆之用,并给金称市公社党委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得知家乡准备办图书馆,这很好。这也是振羽同志和很多老一辈革命者的希望和要求。汇上币陆千元,作为你们添置图书资料之助,这只是我对家乡人民的一点心意。”金称市公社党委接此信后,多次开会研究兴办图书馆的问题,经过几个月的筹备,  相似文献   

19.
邻居家一位上初中的学生拿着一张报纸,指着一则标题问我:“叔叔,这‘6个亿’是什么意思?”我随口答道:“6亿元呗!“”那报纸上怎么不说明?”这位初中生的问话,使我有些茫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领导同志平时说话或者会上作报告,在讲到“钱币”时,每每爱讲“x亿”或“x个亿”。翻阅报刊,这类现象屡见不鲜。随手拈来一张《新华日报(》2006.2.5),发现两个标题中有此表述法。其一:“我省居民春节刷卡达4亿”;其二:“扬州麦客去年赚回3个亿”。看了这类标题,总觉得令人费解与反感。这“达4个亿”,究竟是刷卡量达4亿人次?还是刷卡消费金额达4…  相似文献   

20.
去年,我应东北某广告报之邀,采访了本地一家有地方特色的工厂,并写了一篇报道。几个月之后,我又到这家工厂采访,厂长突然对我说:××广告报的报费我们寄去了。”这使我大吃一惊!细一问,原来是这家广告报,在发表我的报道后,向厂里寄了一千份报纸,索款一百元,美其名曰:这些报纸可供该厂作宣传用。可是,一个只有一百来人的小厂,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