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下孤陋寡闻,只听说记者要为抢新闻而起劲地跑,没听说副刊编辑也要为了新闻什么的而踊跃地跑基层。可是前不久,这“没听说”的事儿却被我目睹而加以肯定了! 在“龙”尚未露面之时,赶早的人们已经在借“龙”字大做文章了。因为龙是吉祥物,有人祈求着龙年得“龙子”,有人意欲“龙腾虎跃”一番。于是某市的文化人于元月份发起了个“龙年改革题材笔会及作家企业家对话会”,邀请省内外十几名报刊文艺编辑“到会指导”,本地参加会议者则要求每人带上四五篇稿件,届时好请编辑当面“雅正”,行的话就拍板定稿。  相似文献   
2.
重赏在中国     
闻(不知该加哪个修饰语,譬如“喜”、“惊”什么的)我国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运动员,资金数额已逾百万元人民币,此数目在咱在中国大概属于破天荒罢。巨奖的来源,大多出自民间,官方给的仅是这个百字号的零头。这至少可以说明这么几点:一、老  相似文献   
3.
“著名”一词作何解?谅读者诸君皆晓得其义,不必我再为此诠释也。想当初,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著名作家”、“著名记者”之类是何等神秘,何等圣洁,何等伟大。及至长大成人,我对荣膺此称号者仍然崇敬有加,这种感觉、这份感情并未随着自己见识的增长和岁月的流逝而失却它原有的光泽。然而,事物也非一成不变,某些东西会由原来的纯之又纯、圣之又圣变得混混沌沌、窝窝囊囊起来。就说这“著名”一词,这些年来,由于被人肆意践踏,乱封之,滥称之,亵渎了它所应拥有的尊严和权威性,因而不免遭世人腹诽甚至当面讥讽。  相似文献   
4.
此处讲的“责任田”者,报纸副刊版面也;“耕耘”者,责任编辑也。编者在其“责任田”里辛勤耕耘,这并没有错。问题是,有一些编者不是在精采细编上下大功夫,而是喜欢唱“独角戏”,自个承揽了一些重要栏目,在那里自编、自写、自赏。如果是博学多才、妙语华章倒也罢了,令人难受的是江郎才尽,写不出像样的东西来奉献给读者,这就不免有利用职权、独霸一隅之嫌了。这些年曾有人倡导中国应当多一些报纸专栏作家,在为数不多的响应者中,尚未见有此类的大手笔出现,倒是在此倡导之前就形成了几个公认的“星座”,他们是羊城晚报《街谈巷议》的微音,  相似文献   
5.
善待作者     
善待作者陈其浩时间过去了将近一年,记得1995年底的报刊征订大战,有一个突出的共性的东西,即绝大多数报刊提高了订价,且涨幅较大,其主要原因据说在于纸价狂涨,不得已而为之也。多数读者大概都见到报刊社所作的征订广告中,均有“提高刊物质量,以回报读者朋友厚...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校园里,白发已爬上双鬓的我总觉得自己还很年轻,走路依然如风,站着依然如松,和学生谈笑依然风生,每次听到带着童音的问好,我的心情也会很阳光,很诗意。校园里有一棵杨梅树,每到夏至前后,这棵树上便会结满了红玛瑙似的杨梅,学生们对此  相似文献   
7.
近日在泉州晚报《读书》专版上发表了一篇拙作,收到样报后,有不少感触,归纳起来为“快”、“细”两个字。“快”:寄出只7天,即获发表,扣除4天的邮程,编者处理稿件直至见报,仅用了3天。再者,文章发表后,赠寄样报及时,作者一周内就收到。“细”:编者心细,在为我寄来一整张样报外,还附有拙作剪报。一个版刊登有好几篇文章,编者多取出一张报纸,一一剪下每篇文章,然后分寄给作者,作者可将此作为剪贴之用,而那一整张的样报则可存留下来作个纪念。多费一张报纸,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报刊自办发行逐渐盛行起来。对此,见仁见智的文章已拜读了一些,总的评价不外乎是,此举甚好,缓解了邮电局的发行投递之负担。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我想有必要陈述一下,以正视听,对某些报刊社或许也会有点儿参考价值。说报刊自办发行,缓解了邮电部门沉重的发行之负担,此为实话。但任何事物,有利亦有弊.  相似文献   
9.
退稿信     
记得那是1985早9月份,我收到当时《今晚报》副刊部主任的退稿及附信,上云:“此文写得通俗易懂,自有其言之成理处”。读此,我心下不免喜滋滋的。可往下读去,觉得高兴太早了:“然仔细推敲之,便可见其中值得研究的问题颇多”。接着,一下子就列举了三条意見: 一、大龄青年征婚,应当允许她(他)们有选择方式的自由。以诗征婚,似亦不应受到指责。二、诗写得不好,或有借鉴古人处,似亦不应苛求,因为这不是在搞赛诗会。  相似文献   
10.
近观数则征文启事,均有如下文字明示:“稿件一经刊用,即奉稿酬。”来稿录用了,即致稿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圈内人的常识,又何必正儿八经地添此“蛇足”?一位从未投过稿的同事见此启事后问我:“是否属于征文的给稿酬,不是征文的稿件不给稿酬?”我答曰:“不是这么回事。”怕他不解,我又解释说:有的征文,稿酬从优是真的。那么,作者的文章发表后,有关报刊社是不是“即奉稿酬”了呢?我看未必。我就亲身经历过数回这类怪现象,文章见报了,稿酬不是“即奉”,而是能拖则拖,有的则干脆不给。譬如早五六年,我在某家小报上发表了几篇杂文,但稿酬老被人大大咧咧地遗忘。好在编辑熟识,于是在数月之后,我函询于他,对方回信云:系财务人员之误也,已嘱其补寄。等这笔稿酬刚有着落,而后面又发生了几起同类的令作者不愉快的事,我再次函询该编者,这回他干脆来个“不予理睬”。遇此老爷作风的编辑,作为写稿者,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