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语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  相似文献   

2.
张雯 《新教师》2019,(8):55-5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鼓励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在学科拓展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内涵理解产生偏差,在教学中脱离教材体系,无视文本特征和学生实际进行拓展,使教学游离于文本之外,教材的范本功能在无形中被消解.对于小学语文拓展性学习策略的探索,首先应立足课堂,在教材研读中积累拓展.其次应超越教材,跳出框架探究拓展.这样才能使"小课本"变成"大天地",从而焕发出语文教学生命的活力与光彩.  相似文献   

3.
郑康鸿 《新教师》2022,(2):72-7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各种活动中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课程资源"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提出来,可以感受到课程资源的重...  相似文献   

4.
《广西教育》2013,(12):28
深圳南湾学校校长李化春在《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语文教师要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必须潜心"五个研究":①"研究学生"是根本,要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和心理特征、成长规律,以此选择教学突破口,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②"研究文本"是核心,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文本,拓展课内外语文课程资源,并以此为支撑点展开教学;③"研究策略"是路径,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整合教学策略,寻找教学的切入点;④"研究过程"是关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找准切入点,是教师教学中的难点,而在散文教学找切入点更是难中之难。学生只有找准了"切入点",才能轻松掌握学习的要点。笔者就高一语文第一册中散文名篇《我的空中楼阁》应以什么作为切入点,谈谈个人的体会。一、从语文教学的职能性和目的性出发,依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寻找切入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层面,又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二  相似文献   

6.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这一表述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为"语言文字的运用"。语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做新课程的使用者和开发者,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有的教师曲解了“开发者”的含义,淡化了文本的价值,过多地追求脱离文本的课外、校外活动,这无异于舍本逐末。其实,在小学阶段,文本资源仍然是课程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结合实际教学,谈  相似文献   

8.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此提高小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呢?一、尊重个性化理解,深化语言对话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个性化理解,并以此为教学切入点深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例如,在教学《绝句》这一首古诗时,笔者是这样组织学生对"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进行品读的。课堂上,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深刻把握文字背后蕴涵的信息,深入挖掘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让语文小课堂和生活大课堂有效融合,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使学生不断吸收到丰富的语文知识,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长足发展。一、扎根课堂,开发以文本为中心的课程资源语文课堂是学生增长语文知识的主要平台,又是教师和学生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阵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围绕文本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引导学生去不断地动手、动脑,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资源知识,是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机构成.从事语文教学,教师必须了解并能有效使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优秀语文教师课例、专家文本解读、信息化语文课程资源和语文教学研究主要杂志等. 一、语文课程标准 贯彻实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简称《标准》),要特别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一)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是《标准》在课程目标设计上的创新. 1.三个维度贯穿于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中.  相似文献   

1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既要依凭文本,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又要不拘于文本,适时、适度地引进相关资源,尤其是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供的广泛的语文学习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充实,更贴近生活,更具语文训练的价值。近年来,笔者在进行省级课题《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中,积极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获得了一些真切体会。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第一次将"非连续性文本"纳入语文教学,这也是新课标首次为"非连续性文本"正名。非连续性文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重要意义,体现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的价值取向;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弥补语文教材的缺陷。本文在明确其概念、教学意义的基础上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旨在提出可行性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转变,促进学生真善美的转变,给学生带来快乐,完成语文课程任务,加强语文知识积累,满足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需要。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和途径,主要有: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要重视语文课程特色,遵循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科学合理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备课依赖教参""人人都可以教语文""语文课听不听都不影响成绩"等现象,原因之一在于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即语文教师缺乏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对此,王先霈、孙绍振等学者将"文本细读"这一文学批评方法置于语文课程语境下,将其作为一种文本分析方法,辅助一线教师的阅读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两头。一头是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一头是学生的独特体验,二者缺一不可,但好多教师在上课时忽略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偏离了主题,违背了原文的主旨,造成文本价值观的失落。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理念倡导教师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大语文教学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构建,拓展延伸,补充遴选。但是,这种拓展和整合并非随心所欲。在文本资源开发的背后,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材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要凭借和支架,教师可以从“文”入手,灵活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文本,积极探寻促进“这一个”文本教学化的最佳切入点,使文本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和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那就是抓住教学的切入点。切入点是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入手处,是老师探究文本的工具,当然也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抓手。一个好的切入点的选定是语文教学中需要着重思考也是需要不断探究的环节。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为教师语文课程资源的使用提供了硬件设备,精彩纷呈的语文素材及教学手段的技术化,加快了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库的建立。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信息传递、媒介载体、沟通渠道,都需要课程资源库做后盾。语文课程资源库的建立,方便教师在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时,优化设计课堂教学,突显教学的实效性和课程资源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不应把语文课程看成是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应看做是有待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学习资源。教师也不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一文通篇演奏着美的旋律。教学时,我本着"要自主,要读书,要综合,有空间,有情趣,有实践"的新理念,在空白处出新出彩,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得到美的体验。一、利用课题的空白,激发阅读兴趣教学中,我利用课题的空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