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章学诚图书分类思想的宗旨。在传统图书分类体系中,章学诚十分推重《七略》分类体系,其《和州志·艺文书》基本采用《七略》分类体系而稍加变通。他主持编纂史部目录《史籍考》,为我们提供了以考订诸书家法为划分类目基础的图书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2.
《七录》分类表博采诸家公私目录分类的优点,根据学术发展和图书数量增减的需要,因时制宜,调整和创设了许多类目,对后世的图书分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七录》分类概况、分类渊源、分类成就和对后世图书分类之影响进行研究,论述《七录》在我国图书分类学史上的成就、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清代目录学家章学诚提出西汉刘歆《七略》中有“互著”之法后,历来都有不同看法。章氏据《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称省例而提出“互著”之法,实际只是一种推测;而反对者亦无强硬的实证。《七略》今已不存,我们只能据《汉志》  相似文献   

4.
《别录》是由刘歆于校书工作全部完成后结集或主持编辑的。刘歆按照既定的几大部类,加上他对思想学术的理解和古文经学家的立场,为《别录》和《七略》两书设置了同一的类例。《汉书·艺文志》首先著录了卷数,而《别录》、《七略》仅仅著录了篇数。刘向书录是在文献还是以简策作为载体时撰写的,不可能见到缮写于缣帛后的卷数。刘向书录和刘歆提要佚文例称篇数而不称卷数。早期文献用篇而不是用卷来陈述《别录》、《七略》著录文献的总数。《汉书·艺文志》篇、卷并存,其中的篇就是《别录》、《七略》原始著录的遗存,而卷数是班固把宫廷所藏文献实物的卷数添加上去的。  相似文献   

5.
早在上古时期,我国就产生了用于“治职”、“明事”的书契文籍。①到了周代,典籍渐多,于是分官执掌,各守成书,开了图书分类的先河。②其后,孔子删定六艺,刘向、刘歆编制《七略》,都是中国图书分类思想史上的大事。毋庸置疑,我国图书分类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作为中国图书分类法的  相似文献   

6.
目录学是读书、研究工作的重要门径。中国从先秦开始,图书就越来越多,不加以归纳分类,几乎无法使用。因此,以西汉刘向、刘散的《别录入《七略》为标帜,产生了目录之学,清章学诚《校雕能义》称刘氏父子之书“部次条别”,有利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张之洞《语学》谓大量图书若“泛滥无归”,则将“终身无得”,若“得门而入”,则“事半功倍”。章。张二氏都充分阐明了目录书之重要。宋以前的目录书多数仅有目录,偶有题序亦往往详略失当。从宋代起,目录书开始有题解、提要,现存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就有提要,其自序云:“日…  相似文献   

7.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诸子分为十家,这种分类与先秦西汉诸子百家学术的发展和西汉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及刘歆《七略》密切相关,对后世目录学著作的分类和诸子学术和中国学术思想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文化领域里,目录学素有“显学”之称。由于种种原因,史学家司马迁在目录学领域至今尚无一席之地。本文以事实表明,《史记》是一部空前规模的隐性书目文献。《史记》中隐含着目录学的理论和款目组织:辨析先秦诸子学术分野,揭示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考镜诸子学术源流,历数著述及学术成就,并以“互见法”揭示文献内容。《史记》对《汉书·艺文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两书都以国史平台展示图书文献,重视学术流派的辨析,重视图书层面的内在联系。司马迁为目录学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9.
清代章学诚在其著作《校雠通义》中提出, 目录学的主旨在于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是对西汉的刘向、刘歆《七略》以来目录学思想的提炼和总结.章氏还总结和提出了互著、别裁和辨嫌名等著录方法,并认为这些著录方法是为了更好地揭示目录学主旨而服务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一目录学主旨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古代目录学思想达到了最高峰.  相似文献   

10.
《汉书·艺文志》承《七略》而来。向、歆父子整理书籍,充分借鉴了前代成果,即从事物分类以至典籍分类、学术分类,以及孔子以来的图书整理传统。而在汉代,由于孔子本人的被尊崇,使得孔子进行的图书整理事业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图书整理事业被看作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它在刘向、刘歆父子的目录学成果——《七略》的基础上成书,反映了西汉后期的学术及文学思想。文章通过分析《汉志》中诗的著录及《六艺略》“《诗》类”小序、《诗赋略》总序的相关叙述,初步揭示了《汉志》诗赋有别、诗皆入乐可歌、诗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以及解诗应求其本义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2.
郑樵《通志·校雠略》首先总结出“以人类书”“以书类人”两种著录原则,章学诚《校雠通义》将之上推到《汉书·艺文志》。此后,学者多有论述,但不循名实,对郑、章之说误读曲解,造成了长期的基本概念混乱。其实,“以人类书”与“以书类人”两种著录形式在《七略》中即已出现,《汉志》承之。“以人类书”以知识类型或学科归类,“以书类人”突出不同的学人、学派,各有千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掌握运用。  相似文献   

13.
郑樵《通志.艺文略》除以五部史志、官修目录为主要依据外,还利用了十三部宋代私家书目,这些书目大多为其福建同乡所收藏。将《艺文略》与今存五部书目相比勘,去其重复,剩下1100多部图书都属于"民间之藏"。通过对这些图书的分析,可以对宋代公私书目的不同特征、甚至官方学术和民间学术的异同等学术问题得出一些初步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金传道 《兰台世界》2021,(3):135-138
古籍书目对于元代类书的著录,有将非元代类书当作元代类书的情况。《声律关键》《群书会元截江网》《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网》《源流至论》《类编名公四六启劄云锦续集》为南宋类书,《韵类节事》《群书会要》为金代类书,《裁纂类函》《群书集事渊海》《群书类编故事》《群书备数》为明代类书,均被著录为元代类书。此种状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元代类书的编者多为名不见经传者,缺乏相关的文献记载;明清时期书贾伪造古籍;元代类书研究现状较为薄弱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探讨用户在“豆瓣读书”发布短评的动机,尝试判断短评作为图书影响力的评估指标是否有效,以期为中文学术图书评价的Altmetrics指标建构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以CBKCI统计报告公布的被引前十的古籍类中文学术图书为样本,采用扎根理论对样本图书在“豆瓣读书”网的1 142条“短评”进行分析,探究短评的产生动机及相应短评数据的可用性。[结果/结论] 用户产生短评的动机包括讨论、分享、消遣娱乐、外界压力、情感宣泄和资料获取6个主范畴。其中,“讨论”动机是最主要的动机,其两个子动机“表达与图书有关的个人经验或想法”和“表达对图书的见解或个人解释”占所有短评数据的四成以上,表明用户不是仅复制图书部分句子或章节,而是试图找到并传播图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此类短评数据可用以评价中文学术图书价值;而“分享” “消遣娱乐” “外界压力” “情感宣泄”和“资料获取”等动机相对来说难以较好地反映用户对图书的态度和认知,不宜纳入中文学术图书Altmetrics评价指标中。  相似文献   

16.
“图书”一词起源较早,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目前可以确证的是它出现于西汉初期。“图书”由单音词“图”与“书”组成,“书”的本义指“书写记录之物”,“图”本义指“地图档案”,二者均有档案之义。本文对出现“图书”一词的早期文献及其版本进行考辩,并对其组成意义进行分析,认为“图书”一词的原始含义为“图籍档案”。  相似文献   

17.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是我国古代富贵人家的书香传统之一,也是成就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重要文教基础。20世纪初,随着近代化的公共图书馆在江苏一些城市陆续诞生,私家秘藏书籍、个人拥书自读的居家读书传统,流变而为馆藏文献公有、读者自主阅借的社会文教新风习。本文通过回溯清代私家和书院藏书在文献资源供给方面,对近现代南京、常州、苏州、镇江等地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早期贡献,尤其是柳诒徵、蒋吟秋等“学者型馆长”为读者服务工作和阅读推广活动所做出的坚执努力,昭示今人应深心认同读书成才的人生价值观,继承和发扬崇文好学的文教传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全民阅读环境和公共文献资源,为“书香江苏”更上一层楼而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新式书报从文化中心城市向地方社会流转。在此过程中,城市的同乡群体对乡村士人进行了最初的新学启蒙。同时,乡村士人这个“在地链接性群体”又以更隐秘的方式促进了新式书报在地方社会的进一步下渗。本文以《刘绍宽日记》为核心史料,详尽呈现了乡村士人阅读新式书报和从中撷取新知的风貌。新式书报的阅读实践更新了乡村士人的“知识仓库”,重塑了乡村士人的思维模式,极大地拓展了乡村士人的阅读史。  相似文献   

19.
刘国钧于1919年开始发表研究论文,是年共发文7篇,其中有5篇为译文,其内容则以实用主义教育为主。以“教育救国”为逻辑起点,《近代图书馆之性质》是刘国钧图书馆学术思想之起点,成为首位在读非图书馆专业学生发表图书馆学研究论文者,及首位专论现代图书馆性质者。受杜威思想之影响,又于1921年发表了《儿童图书馆和儿童文学》一文,1923年起又从儿童中心论向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升华,完成了由译介消化吸收到创建中国图书馆学的蜕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