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张力在文学张力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语言的张力”,其实就是精神在认识自身(世界)时产生“正反馈”现象所释放出的力。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要强调语文课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这是出于对语文的本质的认识。有的老师认为语文就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有的老师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还有的老师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但每一种认识都没有离开“语言”这一对语文本质解读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人类心灵永恒的栖所。文学的世界里有许许多多的门,每一个门里都有一份民族乃至人类心灵的秘密。我们探索这个世界、不断用新的手段打开新的文学之门的过程,也是不断探索民族心灵世界、认识我们自己的过程。”这是刘毓庆教授对“文学”意义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任何形式的世界文学谱系实际上都是一种阐释性建构。这就意味着任何一种有关世界文学的理念或看法都不具有先天的真理性,它不过是研究者立足于某一价值立场而做出的一种阐释。基于这一认识,文章提出,世界文学的谱系是存在的。而且,这种存在是一种多“源点性”的存在,即根据世界文学发生的不同“源点”的设定,可以构建出不同的世界文学谱系。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偶然性和变异性是世界文学谱系的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5.
曾有教育专家强调语文教育有三个层面:一是语言文字,主要是语言的实践和运用;二是语言文学,这是比较高的形态,关注学生的精神、态度;三是语言文化,是让学生对世界有独特的认识。这三个层面是相互关联的,且都无法离开文学因素的支撑,也都指向一个核心目标一让学生对世界,生活多一种文学的把握方向,而不仅仅是功利的、实用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语言论转向”的背景下,新时期文学批评开始了语言观念的变革,其核心内容是从“工具论”向“本体论”的转变。有三个比较集中的问题: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与地位;语言的及物还是不及物;语言作为系统对言说的影响。新时期文学批评中语言观念的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也深层次地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我们今天文学批评中的很多话题都可以在这个变革中找到源头,它在众多话语中扮演了“元话语”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观念的变革改变了新时期文学与批评的方向,将其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7.
试论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共中央提出各行各业都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语文新学科的开拓者,应以探讨“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己任,这就是“语文世界语言、文章、文学三分天下文章应有其一”。众所周知,21世纪初中国教育部颁布的两个语文新课标推行着“文学第一、语言第二、文章第三”,甚至“只讲文学教育和语言教育。  相似文献   

8.
“世界文学”不仅是比较文学学科的核心概念,也是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的基本论述语境。虽然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已成共识,但在关于世界文学的众多论述中,直接从语言视角切入展开的不多。文章以世界语言地理和语言史为背景,借助对卡萨诺瓦关于“世界文学共和国”论述的分析,尝试以语言地理及其文化政治为视角,从语际间的不平等关系、语言区域内部的差异、作家个体的创造性语言策略等不同层面,提出展开世界文学谱系研究的可能性及其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境”是指人的控制约束力量所能达到的范围,是主体精神达到的领域,体现在文学中是主体的认识空间。“有我”“无我”是主体情感在文学世界里的不同的存在状态,都具有超越直接的功利关系的审美性,表现了王国维对文学的审美情感的重视和充分理解。  相似文献   

10.
叙事性与抒情性是西方文学传统对文学体裁的分类,但叙事性与抒情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文学评论界历来都把川端康成称为“无以伦比的抒情诗的散文作家”,对川端文学的抒情性特色几乎已成定论,然而,现在的研究界似乎对川端文学的抒情性过于强调,事实上叙事性也同样是川端文学中的艺术要素,并且与抒情性相互渗透,构成川端特有的艺术世界。波斯彼洛夫独辟蹊径地把文学分成“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三大类。他把叙事文学称为语言的造型艺术,把抒情文学称为语言的表情艺术。在这三大类之外,还有“抒情—…  相似文献   

11.
关于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在当代的具体关系。可以梳理出三条线:第一条线上的日本文学,代表人物是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第二条线具有将世界文学转化成日本文学的性格,如作家大冈升平、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等;第三条线。也可称为“村上春树、吉本芭娜娜”线,是全球亚文化天下一统时代的代表性文学。为思考所谓世界文学的定义,可以先考虑一下世界语言。文学要借助某个国家几种语言中的一种才能够存在。但实际上文学家们都还梦想着能有一种世界语言。20世纪世界文学所面临的最大课题.就是重新彻底地思考自己文化的问题、文明的问题。这或许可以最终以关乎世界语言构想的方式,成为参与世界文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是近二十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语言学思潮和流向。“认知”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简言之 ,是人认知和感知世界的行为和过程。认知研究是心理学的重要课题 ,也是人类认识自我的重要努力和途径。人类一切同语言和思维有关的活动和现象 ,都与认知连在一起。语言一方面是认知的工具 ,另一方面又是认知的产物。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和表达世界 ,其主题领域都是通过语言进行和实现的。语言在实现和表达认知的过程中 ,又受到认知的积极影响 ,使语言不仅具有认知的功能属性 ,而且在不少层面具有认知特征。进入 2 0世纪以…  相似文献   

13.
一、文与“道”:文学艺术的社会学审视 1.文学: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艺术 纵览东西方的文学理论,对文学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这体现了人们对文学这门语言艺术认识的深化。我们认为,对文学的认识不能偏于一隅,而应从各个不同的侧面透视其多元化的性质系统,看到它是多种性质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对真理的“质疑” ,把人们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语言的世界、文本的世界、符号的世界 ,而不再是那个完全独立于语言世界之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世界 ,这是不可取的。但这一“质疑”引起了对我国现行的哲学教材和认识论专著所普遍界定的真理定义即“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的思考。如何在“质疑”中完善真理的定义是本文所作的一个尝试 ,即将真理定义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 ,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的正确反映”。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学”至少有六种含义,即人们至少可以在六种意义上使用它;在其中任何一种意义上,与“世界文学”相对的概念都不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真正含义是具有特定民族独特精神性格的文学。但在中国,“民族文学”常常被视为一种与普遍性文学相对的特殊文学(如,与汉民族文学相对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学才是“民族文学”),这是错误的。长期以来被广泛引用和宣讲的“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也是不准确的,实际上这句格言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16.
《文学教育(上)》2010,(23):159-159
在近日举行的2009年中美文学论坛的现场,作家孙惠芬说:“我最初写作是为了逃离,书写的是对乡村世界的叛逆,后来的写作,是为了守望,书写的是对乡村土地的怀念和怀想,这是变化,而一直不变的是,在作品里,我都努力揭示人性的困惑和迷惑,努力抵达人性的深度和命运的深度。”  相似文献   

17.
语言文字训练本身就融语言、思维、逻辑、心理于一体,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训练学生认识事物、认识自身的能力,最终达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这种认识能力的训练,依赖于对教材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一完整的递进过程。“感知”是认知语言的的最低层次,“运用”是认知语言的最高层次,“理解”和“积累”则是认知语言的中间层次,是对语言内化的一个重要步骤。这三个层次构成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有机整体,并且同学生学习语言、认识事物的规律相对应,如图表示: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提出各行各业都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语文新学科的开拓者,应以探讨“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己任,这就是“语文世界语言、文章、文学三分天下文章应有其一”。众所周知,21世纪初中国教育部颁布的两个语文新课标推行着“文学第一、语言第二、文章第三”,甚至“只讲文学教育和语言教育,不讲文章教育”的非科学的发展战略,那里面没有“文章理念”,不提“文章知识”,不讲“文章鉴赏”,漠视“文章素养”,更没有“文章科学”、“文章教育”的说法,自然也就排斥了“文章文化”,从而使语文教育走进了狭窄的胡同。在这样的语文…  相似文献   

19.
论指称     
<正> 人是以何种方式相互交流、认识世界的呢?通过语言!毋庸置疑,语言作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挥着它的效用。“语言就是存在的寓所”(海德格尔),“语言是我们的界限”(维特根斯坦),“本文之外无他物”(德利达),“没有语言之后的实在”(罗蒂)……本世纪哲学对语言的研究成为一股潮流,“意义”取代了“本体”和“认识”的位置而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思维是一种语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思  相似文献   

20.
“真正帮助学生用文学的方式来把握世界”是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当代文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教育面临众多的困境。语言与文学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语言对文学教育的关键作用。本文将会从文学教育的困境出发,提出语言创新在文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