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同学到一个差班去实习。刚上课就宣布:“在这节课结束前,我们要评一个红花少年组,下面老师就看哪个组的同学最遵守纪律。”此话很见成效,大多数学生在上课时都有良好表现。下课前,我正猜测这位同学如何开展评比,谁知他却说:“这节课大家表现都不差,红花小组我们就不评了。”到了“以后”,学生对他的话也就不再理睬了。一位同学上实习课时,提问必喊几个尖子回答,于是,举手者寥寥。他大概也发觉这样不妥,就在课堂上反复动员:“大家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说错了也不要紧。”小  相似文献   

2.
一次大型观摩课上,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讲课,课堂上老师讲得生动有趣,学生听得很投入。由于老师诱导有方,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老师预设的一个个问题。最后老师同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学生齐答:“没有”,这时下课铃声响了。这节课也“圆满”的画上了句号.评课时,与会的领导与专家同行都十分赞叹特级教师观摩课上精湛的教学艺术,评价十分高。最后只有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表示异议,他说:“如果一节课上完,学生什么问题也没有,那么这节课本身就存在着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师:同学们好!这节活动课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有趣的音乐题目,看哪位同学答对的题目最多,我们就评他为音乐小能手。第一类题是画面题,请同学们看清画面,并按要求答题。(教师放幻灯片一。)师:我们登音乐楼梯,会觉得哪两级比较省力?为什么?生:我们登“mi”到...  相似文献   

4.
吴敬德 《学周刊C版》2014,(8):187-187
几个月前.笔者观摩了几节美术评优课。其中某中学美术教师的课件出了点故障.临上课时怎么也打不开。那是一节人物写生课,面对下面听课的五十多位学生和七、八位评委.这位教师的紧张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而我认为本节课的内容即使没有课件也完全可以请学生担当模特.介绍人物的比例、动态等来完成教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教师在讲台上给大家鞠了个躬.说道:“我的课件打不开了.这节课没法上。”接着就准备离开教室。我不禁愕然了.参不参加评优姑且不论,而教室里还有五十多位等待上课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20以内进位加法”的公开课,教师课前做了一大堆小红花,上课时先复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答对一道口算题,教师就表扬“真聪明”“真能干”等,同时还奖励一朵小红花,整个课堂掌声起伏,结果还未进入新课,已  相似文献   

6.
正几个月前,笔者观摩了几节美术评优课。其中某中学美术教师的课件出了点故障,临上课时怎么也打不开。那是一节人物写生课,面对下面听课的五十多位学生和七、八位评委,这位教师的紧张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而我认为本节课的内容即使没有课件也完全可以请学生担当模特,介绍人物的比例、动态等来完成教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教师在讲台上给大家鞠了个躬,说道:"我的课件打不开了,这节课没法上。"接着就准备离开教室。  相似文献   

7.
王老师瘦瘦的,长长的头发有点发黄,一双眼睛亮晶晶的,炯炯有神。王老师特别风趣,上课时经常能让我们开怀大笑。 有一次,王老师在上课时说:“谁这节课的任务完成得好,就可以得到一个神秘的奖励。”我们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大家纷纷在猜:会是什么样的奖励呢?  相似文献   

8.
《教育文汇》2011,(6):6-7
有位家长说孩子的小学数学老师上了一节“假课”:区里要评优质课,规定统一“借班上课”——为公平起见,所有参赛教师都不能在自己熟悉的教学班上课,以防学生配合做假。于是故事就来了。这位老师担心在陌生的班上不好课,便在校长的默许下仍然用了自己班的学生,且事先与学生约定:“无论如何记清楚了:在听课老师面前.我们要装得不认识,我不叫你们的名字,你们也要装作不认识我……”  相似文献   

9.
覃丽君 《广西教育》2012,(30):65+67-65,67
一次,我去观课,觉得课堂上学生很积极,跟老师配合也很好。课后,我跟两个学生聊,我问她们老师上的课好吗,她们说好。我再问好在哪,她们沉默了。在我鼓励下,有个学生鼓起勇气说:“那节课,其实我们班很多同学不是很懂,但那么多老师在看着我们,我们不能表现不好,给我们班抹黑。还有,有一些问题我现在还弄不明白,可我听到一些老师说这节课好,我真不懂好在哪。”学生的话,让我震惊,也让我深思。看来,评价一节课好不好,长期以来,我们都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评,而太忽视学生的感受了。  相似文献   

10.
“刺头”     
毛喜爱 《湖南教育》2023,(10):71-72
<正>每个班上,都似乎有一两个喜欢吵闹,热衷于表现的“刺头”。老师管他,他消停一会,没过多久,又继续闹腾;老师不管他,他就变本加厉。上午第二节课,铃声响起,教室里朦胧的睡意渐渐消散。课前热身后,看着大家状态不错,基于上节课的内容,我灵机一动,提问:你如何看待有和无的关系?“有和无,从词义上看,  相似文献   

11.
有位老师最近上了一堂研究课,力图在革新教法方面作些尝试。课前,他作了充分准备。不料,上课时,学生对教师革新教法的苦心竟一点也不理解,坐在那里呆若木鸡。课前准备好的内容,他只讲了一半,下课铃就响了。这位老师只好悻悻然离开了教室。且不说这堂课究竟备得如何,讲得如何,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这位老师没有把改进教法和指导学生改进学法结合起来考虑。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里就说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老师讲授的“逸”与“勤”,教学效果的“倍”与“半”,取决于学生的“善学”与否。可见对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2.
<正>"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现,赋予了我们对本节课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优秀教师都诠释着对本节课的理解,其中不乏朱乐平教授和张齐华老师这些"大家"近乎完美的演绎。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到底该怎样来解读该课的教材呢?前段时间听完一位参加区优质课竞赛的男老师上的这节课,让我眼前一亮。纵观本节课,他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来剖析教材,真正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  相似文献   

13.
说起这个话题,应从我校三年级组开展的“同上一课”教研活动谈起。三年级有六位语文教师,他们推出3人同上《掌声》。听课中,三种“课观”给我留下了不尽的思考。应该说几位教师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多媒体课件都做得比较好。一位教师正式上课前,为了学生课上能有精彩的表现,私下里还给几个学生做了特别交代。可想而知,他的《掌声》留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是什么印象——假。另一位教师课前让学生“好好自学”了一下,结果,一开始,学生的朗读就比较流利,感情也丰富,发言又积极,兴致也高涨。课堂结构组织得更是严密,一环扣一环,似乎无可挑剔,偶…  相似文献   

14.
观课评教是教师一项基本功。总结中学语文观课评教思想,有以下两大趋势。1.课堂观察由内而外评课的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评课的范围将得以拓展。较为理想的评课体系应该是课前由上课教师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上课时大家对照执教老师的解读看目标是否一一达成,看教师所教的是否与想教的一致,学生所学的与实际所教的是否一致。课后大家在一起讨论课堂的得与失。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堂课其实都是一个"可圈可  相似文献   

15.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记住了生字的字音,知道了黄山上有哪些奇石和这些奇石的样子,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14,黄山奇石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黄山石怎么样? 生1:我觉得黄山石很奇特。 生2:我觉得黄山石有趣极了。 生3:我觉得黄山石很特别。 [评:引导学生说出对黄山石的总体印象,既可以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又为下一步从整体上提出中心问题做了铺垫。] 师:大家说得真好,老师用“奇特、有趣极了”来概括大家的发言,你们看怎么样? 生:行。 [评:教师以商量的口气小结,体现了…  相似文献   

16.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20以内进位加法”的公开课,教师课前做了一大堆小红花,上课时先复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答对一道口算题,教师就表扬“真聪明”“真能干”等,同时还奖励一朵小红花,整个课堂掌声起伏,结果还未进入新课,已发放了大半盆小红花,教师只好歉意地说了声:“对不起,老师的小红花做少了,下节课再给你  相似文献   

17.
先看一个真实的课堂情景。 一位老师引导学生做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是蒸发、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他感到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便将课前预设的最后一个环节说出:“同学们通过小组内的探究活动知道了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话未说完,突然从学生中蹦出了一句话:“下面我们来交流蒸发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哄堂大笑,教师满脸尴尬。  相似文献   

18.
谈“候课”     
前几年,在与一位退休教师闲谈中,他语重心长地说:“教书三十多年来,上课时只有我等学生,而绝不允许学生等我。”这就是“候课”。“候课”,故名思义就是教师提前到教室等候上课。候课并非小事,绝不能认为早一分钟晚一分钟无关紧要。教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候课...  相似文献   

19.
李静 《宣武教育》2006,(6):42-42
学校新来了一位本科生,年纪轻,壮志勃勃。在学校学的知识和理论真恨不得一下子都在课堂上倒给他的学生。听完了他的课,总觉得离实际的教学还真有不少差距。单说上课时的语调,整节课下来就像高噪音的机关枪,听的老师们总感觉躁得很,这样下去学生怎能上好课呢?开始,我们教学干部和教研组内教师与他共同评课,他怎么也意识不到,说他讲的理数过深,学生难以接受,他认为这是应该在这节课上教给学生的,而且非常认真的摆出一大堆理由。怎么办呢?老师的态度是认真的,对工作是负责的。要保护他的工作积极性不能一头冷水把他的满腔热情浇灭,又要尽快指出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由于课讲得实在精彩,迷住了听者,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一位教师请教这位老教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老教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