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跃 《广西教育》2008,(10):35-36
课改以来,国家把原来的“思品”学科改为了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就是要在“思品”教学中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认识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指出: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之一。这为我们指明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3.
李久会 《考试周刊》2009,(12):140-14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规定:“《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的“体验性”特征较之其他学科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学的主要课程,作为教学载体的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前提条件。“开放性”是品德课程的特性,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层面上,即开发该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学生、教师、家长、  相似文献   

5.
对青少年的荣辱观教育。要结合青少年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青少年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正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为核心。所以笔认为“荣辱观教育”的提出,更加凸显《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艰巨性。应把荣辱观教育融人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各个环节,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庄丽敏  汤门佳 《教师》2013,(9):48-50
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采取“主题式学习”这种灵活、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本文在提出问题并概括其意义的基础上.从“主题式学习”的概念理解教学组织、学习主题和内容的确定,主要途径——实践活动,评价手段——资源库,从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主题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做了探索,希望以此来有效地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细细地品味一些优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共性:学生或者有了柳暗花明的顿悟,或者有了释疑解惑的愉悦,或者有了凝神屏息的沉思,或者有了热泪盈眶的感动,不经意就获得了一份智慧,一份感动。如果说《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是学生的智力游戏,那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是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让学生的心灵在真诚的交流中收获感动。阿基米德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我们品德学科的教师说:“总有一个视角,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学时,我们只有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灵活地组织教学,才能让教学变得“丰满”,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一、让生活与教材交融《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极为广  相似文献   

9.
2011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本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本课程的基础。在小学中三—六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目的就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祖国、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充分体现出其“社会性”,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这一理念旨在引导老师根据品德课的培养目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活动化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播下“美好品德”的种子,为学生提供让“美好品德”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机会和空间。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培养个性健全的人”的目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应该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究为途径,以学生小组合作为形式,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调动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直观、生动、有趣,开展偷决教学是优化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而愉决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哪些昵?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课程是由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组成的。《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和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课在教学的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此,我们在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紧扣“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这一课程的显著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新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林爱花 《贵州教育》2009,(13):28-29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我们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品德来源于生活。离开生活,德性的培养犹如无水之源,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将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即。因此,只有将品德教育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与生活相结合。“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若能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开发和利用鲜活的教学资源,使课堂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一种有机的内在联系。教师若能以人为本,丰富教学形式,发挥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学生一定能在“生活”与“课程”的“激情共舞”中“学会生活”,培养德性,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15.
孙梅 《文教资料》2007,(14):184-185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思品与社会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和捕捉教育契机,生成有价值的探究内容,是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国林 《考试周刊》2009,(10):233-23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着力抓住“趣味”、“辩论”、“体验”这三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17.
孔凡春 《辅导员》2010,(6):58-58,52
无论是过去小学的《品德》课,还是当今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在教学工作上都存在一些华而不实的教学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其原因甚多。历史的应试教育观念,教师的素质差异,安全稳定工作的压力等,都制约着这门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教学工作飘浮。如何才能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人们认为的“副科”呢?几十年来,我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始终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必须突出“视”“实”“式”,才能取得该科教学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完成及达到这一目标,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点粗浅的认识。一、深刻领会课程内容,注重备课实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好《品德与社会》课的一个关键。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花大力气深刻理解新课标,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领会每个主体活动的用意和其中蕴含的新理念,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重难点,…  相似文献   

19.
傅瑞珏 《福建教育》2005,(8A):50-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可见,“活动”应该成为品德教学中的灵动音符,“弹奏”好这个“音符”必将使品德教育更富实效和高效。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由此可见,体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是何等重要。而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悟,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