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价值世界的毁灭与重建——福克纳小说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许多批评家的眼中福克纳是个特别悲观的作家,他的世界特别阴暗,H·S康马杰在《美国精神》一书中把他列为宿命论和非理性主义作家,安德烈·纪德认为“福克纳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有灵魂的”,美国文学专家考利也认为无法改变福克纳作品的本来面貌:在那里人们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也看不到信任和忠诚,有的只是仇恨、紊乱和变态。而福克纳自己在诺贝尔奖的著名演说辞中却说了与这些评论完全相反的话,他说:“我不想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人是不朽的,我相信人类不但会苟且地生存下去,他们还能蓬勃发展。人是不朽的,并非在生物中唯独他留有绵延的声音,而人是有灵魂,有能够怜悯、牺牲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育思想影响很深。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组成,由此出发,他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并衍生出“学习就是回忆”的灵魂回忆说:柏拉图把教育看作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工具。围绕哲学家和军人的培养,他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其教育思想几乎涉及教育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产生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主义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内的一大批对后世极为重要的哲学家,柏拉图甚至毫不避讳地指出自己的“灵魂不朽”思想就源自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轮回”。两千多年以后,《黑客帝国》这一惊世骇俗的影视作品在世纪之交的节点上横空出世。虽然隔着巨大的时空差距,但毕达哥拉斯主义却和《黑客帝国》跨越千年的时空而完美契合,交相辉映出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的回忆说具有很强的神秘主义色彩 ,但它所阐述的内容并非都是消极的、错误的。本文从其产生的逻辑前提入手 ,论述了柏拉图关于主体认识结构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过程的思想。现代科学对天赋观念问题的探讨 ,启示我们重新审视柏拉图回忆说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西方传统的“天赋观念”学说,从亚里士多德的不死灵魂的回忆说启始,到中世纪宗教神学家们的神启和信仰的学说,再到近代西方哲学唯理论学派的笛卡尔的“天赋真理”说、斯宾诺莎的“天赋真观念”说,以及莱布尼兹的“天赋能力”说,经历了一个逐步消解“天赋”程度的过程。这一演变路径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示着人类科学和哲学发展历程中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因素的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6.
姚丽平 《文教资料》2009,(24):99-100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要追寻的是对正义的定义.他虽然没有对正义进行直接的定义,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对正义的界定.柏拉图的正义现是非常独特的,它是基于人生和天赋能力不平等的观念.灵魂的正义就是要求个人去实现这种不平等的天赋能力:城邦的正义就是让城邦的各项工作让天赋相适合的人去做.可是灵魂与城邦的这种正义是善的吗?柏拉图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人们选择正义便是走向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7.
观念在不同的族类、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哲学流派和各异的学术大家们的阐释中存在非一致的外延和内涵。古希腊柏拉图用以指永恒不变而为现实世界之根源的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实体。在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中 ,指理性领域内的概念 ,康德称观念为“纯理性的概念” ,指从知性产生而超越经验可能性的概念 ,如“上帝”、“自由”、“灵魂不朽”等。黑格尔认为观念是“自在而自为的真理———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在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中 ,观念被归结为主体的感觉与印象或产生世界的创造本原 ,它是事物的“涵义”和“本质”。在英国经验哲学中…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理想教育的教育家。何以将此殊荣归于他?人类自其降临于世时,就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从世界史可知,古希腊的柏拉图就曾提出过“理想国”的构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柏拉图的理想国不过是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的荣誉观主要体现在他的相论、灵魂观和国家观中。"善的相"是万物存在的终极目的,理解了"相"的本质并刻意去追求"善的相",人自然会变得崇高和伟大,自然自发地去追求最接近善的正义与荣耀。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和可轮回的,灵魂的本性是理性,只有在理性的约束下,通过正义去获得荣誉,人们才能够漠视现世的享乐,以永恒荣耀的灵魂去接受来世的轮回。在荣誉与国家的关系上,柏拉图抨击了社会上盛行的以名取利的行为,提出了为国家利益而取得的荣誉是最珍贵的,从而使荣誉观与爱国主义达到了理论上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诗的教化与哲学的教化之间的争吵贯穿全篇。在柏拉图看来,哲学的教化能够引导人以理性的态度追寻永恒之善良,实现灵魂的不朽;而诗的教化则只会煽动人的非理性,使之陷入流动不止的世俗生活中,从而无法实现灵魂不朽。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认为,哲学作为最善好的生活方式,是对"真理的洞见",是爱智慧;爱智慧、"洞见真理"的人被称为哲学家。在柏拉图那里,哲学家"洞见"的"真理"显然与他的理念世界密切相关。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唯一的真实存在,是本体、共相、目的和模型,可知而不可感,而其中善的理念则被视为"理念之理念"。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洞穴喻”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柏拉图“洞穴喻”给我们的伦理启示:真正能够达到对理念把握的人是很少的,这不仅需要伟大的心灵智慧,更需要承担人类责任的巨大勇气。  相似文献   

13.
在梳理柏拉图的灵魂论与古希腊灵魂论关系、柏拉图灵魂论与其整体哲学的关系的基础上,联系着柏拉图的政治哲学问题意识和柏拉图哲学将世界二分的重要特征分析柏拉图的灵魂论观点,可以发现其在柏拉图政治哲学中所承担的贯通实然界与应然界的桥梁角色,灵魂论乃是柏拉图政治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环节。  相似文献   

14.
莎学研究者的研究表明莎士比亚深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但相关研究还仅局限于柏拉图思想对作品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影响。莎士比亚同时还接受了柏拉图文艺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光《哈姆莱特》剧中"镜子"的隐喻来自柏拉图,而且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方面也与柏拉图的文艺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的诗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理式"论基础之上的,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思想则是建立在他的"四因"说(特别是其中的"形式"因)基础之上的。本文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柏拉图"理式"论的来源及其在诗学思想方面的矛盾性,阐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在其希腊艺术理论中的具体运用,辨识了理式论与四因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是其政治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它主张知识与权力的结合,力图挽救希腊城邦的危机。由于人们往往从现代政治理论发展的视角出发去解析与评价柏拉图的思想,导致对于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种种激烈批评。有鉴于此,从柏拉图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出发解读“哲学王”思想,并回应对于它的批评,无疑有助于全面的理解“哲学王”思想,并能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以"美是什么"的提问为缘由将柏拉图看成是使西方美学走上形而上理性思辩之路的始作俑者,是值得商榷的.它忽视了柏氏关于"美是难的"之感叹和无奈.柏拉图美学在理性与感性两个维度上发展而成.后世往往只关注到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其实,他的美学思想中处处闪烁着感性的光辉,只是这光辉被理性的大网遮蔽了.造成遮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柏拉图美学处于其哲学体系之下,不能不为哲学理性所包裹;二是其思想的混沌性导致后人的理性解读,又给它罩上了一件不合体的理性外套.在这遮蔽下,传统美学研究总是在纯思辨的框架内建构理论体系,忽略了美学之为美学的价值与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多年以来,我国教育史学界研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是其对话录《理想国》。但根据中外哲学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我们实际上还可以通过其他相关文献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如柏拉图的其他对话录及一些未成文学说。德国图宾根学派的研究成果更揭示出柏拉图的未成文学说对于研究其哲学乃至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意义:古代伟人多通过口传来进行教育活动,近代以来在研究人物思想方面崇尚书本的做法并不一定适合古代。柏拉图在其《斐德诺篇》和《第二封书信》中曾对书写著作进行的深刻批判不仅表明其对书写著作的根本态度,也具有教学方法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其独特的魅力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哲学王”思想的内容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入手来对其进行评价,可见哲学与政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在其《书简七》的开头讲述了自己的生平,故称柏拉图的"自传"。本文细致分析了苏格拉底、雅典以及柏拉图在这部自传中的角色,通过解析柏拉图的笔法。揭示出柏拉图在自传中对苏格拉底的辩护,对雅典的两重态度,以及柏拉图通过自我教育从政治上升到哲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