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欧宁 《新闻通讯》2008,(1):59-59
从事语言文字编校工作的人应该怀着一种文化自觉和负责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事业,因为从他们手里出去的文章或作品将直接面对广大读者,稍有疏忽便可能造成遗憾或负面影响。校对工作,从浅层次说,是校异同,高一点,则是校是非,那么更高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应是以全局角度,从宏观上把握新闻报道内容。  相似文献   

2.
张瑛 《新闻采编》2005,(2):47-48
随着报纸网络化、无纸化办公的运用,一种新的采编工作方式也随之出现——编排合一,校检融合。这是一种工作的整合现象。编辑集编稿、组版于一身。对于校对而言,将脱稿工作,也就是以前的检查工序。从依稿“校异同”过渡为无稿“校是非”。传统工作方式的改变带动的是工作重心的转移。“校是非”成了工作的重心。在没有原稿的情况下,要保证校对的质量,提高全面综合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
秦建华 《兰台世界》2007,(2S):51-51
高校档案工作是院(校)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院(校)办公室领导又是抓好档案工作的关键所在。院校办公室领导的素质,领导的方式和所运用的方法,技巧。[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对编、排、初校合而为一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郝拉娣  关伟  刘琳 《编辑学报》2003,15(6):416-417
通过对大连地区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编、排、校合而为一的调查,探讨这一编校制度的意义。认为编、排、初校在机上一次完成可减少编辑工作中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是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发展的一个方向。对目前抑制编辑在机进行编、排、校工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现在电脑的应用已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许多方面,并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某些传统习惯及工作方法,用软盘稿代替纸质稿交给出版社的作者日渐增多,校对人员接触到的校样集原稿、校样于一体,校对变成了校读,校对功能从“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变,传统的校对方法已不适应新的要求。如何认识这种转变,现代校对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6.
刘秋华 《兰台世界》2009,(10):44-45
本文将从我校开展档案检查考评工作以来的实践活动出发,阐述其对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熊佩琼 《图书馆》1995,(6):56-57
做好期刊管理工作为教学科研服务熊佩琼中医院校目的是培养中医药高级人才,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科学。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为这个中心服务,中医院校图书馆的期刊管理工作如何紧紧地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为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中药人才,为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作...  相似文献   

8.
提高素质与做好校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刊报纸出现差错,作者,编辑、校对、印制等部有责任。从校对来说,他的责任有二:一是校正排字差错,二是发现原稿的疏漏和不足,前者可称为“校异同”,后者是“校是非”。一个优秀的校对员,应该也是个编辑。校对工作本身就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完善。因此,在新形势下校对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如何在校对场上发挥优秀“猎手”的作用,如何发挥校对是“杂家”的才能以及如何提高“校是非”的能力,是值得今后的校对工作特别注意和研究的问题。要实现图书的优质高效,关键在于提高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9.
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质疑,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现代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原稿有传统的纸质原稿和现代的电子原稿两种。校对最基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随着计算机介入出版业后,校对工作的客体发生了变化即原稿的电子文件化。校对工作更具体地说是校对和检查并重。  相似文献   

10.
周奇 《中国编辑》2007,(4):47-51
阅读,是编辑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校对工作的基本方式。编辑阅读叫做审读(本文所指的审读是指决定书稿取舍的三级审读),校对阅读叫做校读。审读和校读,表面看都是阅读,但由于阅读的对象不同、目的不同,阅读的方式和方法也有差异,由此带来对编辑和校对职责要求、素质要求、绩效评估和职业训练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论校对技巧     
笔者这里讲的校对技巧,实际上也就是校对中要把握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校对工作分为校异同和校是非。如果仅仅是校异同,那当然就简单多了,校对中只需对照原稿唱校或折校,把与原稿不同的地方改过来就行了。校异同强调的是对原稿负责。而校是非则强调既要忠实于原稿,又要尽可能地纠正原稿中的错误,包括编辑的错误。本文立论的基础就建立在校是非之上。为此,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校对中的一些技巧,在校对过程中才可能尽量减少校误。 技巧之一,要把握住易出错误的关键字。如:既…… 又……,往往容易误成即。……又……;意为不遵守…  相似文献   

12.
校志是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教育资源,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依据。随着校志编纂工作的广泛开展及其对档案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高校校志编纂部门与档案部门的联系日益增强。档案是编修校志的主要来源,利用档案编修校志历来是我国高校的优良传统,为了在校志编纂工作中更好地发挥高校档案工作的作用,笔者结合实际工作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3.
校,订正也,校对,即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订正偏差消除差错之义。古人称校对为“校雠”。雠者,仇也。视书籍中的错讹为寇仇,可见纠正错讹决心之—斑。报纸校对工作是报纸出版工作的—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是保证报纸质量的重要—环。  相似文献   

14.
一、提高校对质量,必须转变观念、端正认识。传统校对观念认为校对工作是对原稿、读校样,照猫画虎,是一种简单劳动,没有什么学问而言,充其量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作,其实不然。校对实在是一门大学问,绝对不是“字对字”、“认得字就能干”的工作,而且,编辑代替不了校对。现代校对不仅仅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还要本着对原稿、对图书、对作者、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来“校是非”。把好校对质量关是达到高质量、高目标出版的关键。通过校对,不仅可以消灭排版差错,确保全书体例、内容完整,而且还能校正原稿中的疏漏,确保图书的…  相似文献   

15.
李伟 《青年记者》2002,(7):34-34
在新闻出版事业中,校检工作的确是一份苦“差事”,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默默无闻,白天与夜晚颠倒,两头不见太阳。与记者、编辑相比,版面上没有他们的名字,没有“显耀”的地位,但同样需要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具备奉献精神。而且校检工作还担负着“把好最后一道关”的特殊使命,由此可见校检工作在新闻出版工作中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我校图书馆“专升本”后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从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等几方面加强和改进图书馆工作。  相似文献   

17.
例析审编校的优势互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颜志森 《编辑学报》2001,13(5):281-283
通过对审编校工作中遇到的若干有代表性实例的分析,探讨审稿人、编辑、校对人员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书刊出版工作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尽可能地降低差错率,共同把好书刊质量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质疑”在编校工作中是一个常见名词,意指校对者针对原稿的差错与不足之处,以疑问的形式向责任编辑提出的行为,它是“校是非”的特有表现形式。“校是非”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它具有的知识性、创造性劳动特点,展示了一名校对者的文化水平和实际能力,在实践中发挥着补充、完善编辑工作的作用,对提高图书内容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编校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其思维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的特点。本文引入宏观、中观、微观这一系列概念,对该特点进行概括和分析,探讨工作实践中相关的现象,阐明在编校工作中系统构建宏观、中观、微观思维的路径,并指出这一思维方法对编校工作、出版人才培养及出版学科建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脑的普及,报纸新闻校对工作面临巨大变革,传统校对工作的定义、方式等都需要更新和完善。没有原稿作依据,意味着校对工作的重心从校“异同”转移到校“是非”上来。经过近几年的摸索,我们认为,要想胜任网络时代的新闻校对工作,校对主体——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