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萦 《广西教育》2008,(10):27-27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学校管理者所应考虑的。为此,从2004年起我校就开设了以学习诵读《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学校永不干涸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2.
"和美"是淮海路小学追求的目标。我校总结反思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借鉴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和"的思想,以"构建和美文化,实施和美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和美"特色为中心,着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德育文化、课堂文化、艺术文化、书香文化等,追求"和谐、自主、快乐、健康"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3.
打造"快乐成长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学校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最公平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是最优质的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办"优质特色,社区满意"的学校为办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要动因,以学生立场为基本策略。校本课程开发要把握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要建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要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出发,在教学实践中提倡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指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笔者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探索:引导学生发现祖国山河的壮美,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互助合作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要让学生有"爱"心,真正尊敬长辈,爱护儿童。  相似文献   

6.
阳春小学是北京市丰台区的一所完全小学,学校以"促进师生健康发展、成功成才"为办学理念,在办学过程中处处体现着健康文化。创建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师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外部条件。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以邓小平"三个面向"重要思想与学校多年来的特色发展为指导,以全面发展及特长发展为目标,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健康发展和学校的综合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我们国家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现在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也越来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活动。特别是在小学学校教学中,学生在这个时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本文将立足小学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及方法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何文 《教育导刊》2010,(4):53-55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质立校,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形成了“德育为首,以德治教”的办学特色。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先进文化对学校内涵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注重提升学校文化的熏陶力.将积淀了80年的学校办学传统,融会于时代精神之中,进而提炼成为具有校本特色的“和美”文化。“和美”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血脉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积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她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和发展的初始阶段,学习并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德育品质,有利于学生生发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同时也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温颖  吴秋琳 《考试周刊》2023,(39):21-24
学校基于“荷品教育”的理念及培养目标,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特征,搭建学校“荷品课程”,为学生全面且具个性的发展提供独具特色的成长园地,将学生培育成有荷般品质、有雅正行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中国精神与中国品格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集中表现在对"传统文化有何当代价值"和"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大问题的回答上。关于传统文化有何价值,习近平主要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作了阐述。关于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习近平着重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重点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这些论述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努力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践行文化经典、濡染师生身心。学校发展重在内涵发展,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资源促进学校与师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沃土,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兴旺发达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是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和内在需求。翻译专业学生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应从认知、情感态度以及行为层面提升翻译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建和谐校园氛围、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需要。以趋同社会发展方向、立足区域特色文化、关联高职类型属性、符合专业文化特点为目标导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为内容取向,以形成长效建设机制、纳入高职课程体系、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为实施路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能够增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正向激励、正本固源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符合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的价值意向。  相似文献   

15.
陈林 《江苏教育》2023,(2):26-28
“文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词。中国的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建设,都不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叙事,都需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一种“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与阐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中形成学校文化认同;应用与洞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照中演绎学校文化叙事;神入与自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中实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超越。只有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根”的作用,学校才能准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学校提升立德树人质量的现实需求。进课程的关键点是以“特”为核心,在既有建设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以“融”为根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学校课程体系;以“统”为主线,实现课程组织的结构化;以“实”为基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有效性。达成上述要求可以采取以下实施策略:学校基于循证原则进行课程发展规划,通过多主体协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在校内研训和各层次教师培训中,着重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提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确定教学内容,加强经典阅读,融入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多元考核方式等。  相似文献   

18.
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以"三化"措施探索出校园建设的新路径,一是传统文化的物化,二是传统文化的活化,三是传统文化的内化。将文化镶嵌在学校的一砖一瓦中,依主题设计成不同的连廊。同时,在课程中渗透文化因子,建设"武韵中华""墨香中华"等课程,并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选取了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融入各种活动,更好地发挥了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在新时代越发重要。叶圣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叶圣陶将培育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实现中国人和中国的现代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中国古代经典名篇名著、传统技艺、文物古迹及其背后蕴藏的精神意蕴、道德修养、思想观念、民族智慧、审美志趣,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批判性继承、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相促进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叶圣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涵盖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教育类型,关注到了不同类型教育内部的层次架构。叶圣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科布局、课程标准制定、文言的教法等确立了基本范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时代为观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融合;以创新为指引,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坚持让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所用。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作为语文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随着新课改要求的提出,主张将传统文化逐步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由此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其探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及精髓所在。教师重点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方式方法,并结合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明确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