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康、乾二帝频频驻跸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中心的热河(承德),围猎习武,避暑休闲和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实施民族怀柔政策.而雍正帝在皇子时代多次随从康熙来热河,虽然即位后从未到过热河,颇令人疑惑且为后世争议,但他对热河关注不减,采取了加强热河军事驻防,确立行政建制、加大移民垦荒力度等一系列措施,为热河(承德)的进一步开发打...  相似文献   

2.
清朝康、乾二帝频频驻跸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中心的热河(承德),围猎习武,避暑休闲和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实施民族怀柔政策.而雍正帝在皇子时代多次随从康熙来热河,虽然即位后从未到过热河,颇令人疑惑且为后世争议,但他对热河关注不减,采取了加强热河军事驻防,确立行政建制、加大移民垦荒力度等一系列措施,为热河(承德)的进一步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朴趾源于1780年来到中国,游历了承德,并用汉文创作了著名的纪行文学作品《热河日记》。在《热河日记》中,朴趾源对承德和避暑山庄的记述和描绘,使人们较早地从书本中认识和了解承德,这为进一步促进承韩旅游观光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韩国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旅游客源国,也是承德市的重要国际旅游客源地,来承德旅游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为了进一步扩大韩国市场,提升承德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做强承德旅游品牌,还需要借助朴趾源和《热河日记》的广泛影响,做好拓展承韩旅游观光市场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4.
清代自入关以来,统治者通过策划移民垦荒、设立驿站、北巡和木兰秋狝、设立行宫等对热河地区逐步开发。特别是康熙时期避暑山庄在此肇建,产生了人口和经济上的聚集效应,为承德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成为在避暑山庄周围形成城市的直接原因和决定因素。乾隆时期,继续完善避暑山庄及肇建避暑山庄周围寺庙的,并将避暑和秋狝长期化和制度化,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承德人口猛增、商业不断繁荣,逐渐拉开了与周围地区其他行宫及城镇的差距,城市规模扩大。包围着避暑山庄的承德成为地区行政建制的州府所在,文化教育事业也从无到有。这里不仅成为了集皇家文化、贵族文化以及市井文化等社会各阶层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多种宗教相容相合的道场,是满族文化、蒙族习俗、汉族传统水乳交融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5.
自避暑山庄建成后,皇帝每年秋猎前都要在此驻跸相当长一段时间消夏避暑,处理军政要务,而前来朝见皇帝的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外邦使节也越来越多,清政府就因之在承德大兴土木,建造寺庙,为这些来热河的上层人物提供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清宫热河档案》《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为线索,着重论述避暑山庄以北地区狮子沟(包括裴家沟)旱河的修筑时间,以及对其岁修维护的执行,对外庙以及北部地区居民区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1840年后,因清政府财政困顿,旱河的维护时断时续,旱河抗洪能力大大减弱,城市发展逐渐衰落.以此揭示清代承德城市发展对当今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建设的历史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和合文化”是承德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承德“和合文化”不仅体现在物化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上,还由内而外凝结在承德的语言里,尤其是承德方言外来词中的地名词和口语中常用的动词、形容词等,是承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化石,是民族融合的结晶,不仅凝结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迹,更体现出承德“和合文化”精神的伟力。  相似文献   

8.
五、清代承德社会经济 承德社会经济研究,主要集中于热河官田以及木兰屯垦方面.清朝入关之后,自康熙年间北巡成为定制,之后木兰秋弥频繁举行,清朝皇帝每岁驻跸避暑山庄,这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自然受到政府的重视.承德经济以宫苑经济为主,主要有口外皇庄、宫仓、寺庙经济几种.赵艳玲,于多珠探讨了清代承德地区庄田之建立,认为清代的庄田建立及分布分为三部分,即:后金政权在东北地区建立的关外庄田;二是入关初建于畿辅500里范围内的庄田;三是始建于康熙年间的口外庄田.  相似文献   

9.
很多人对于承德的一个现象一直存在质疑——在承德,随时都可见到清朝皇帝的画像、雕塑。纵使作为一座历史古城,这样的行为是否有些夸张?对于这个问题,承德人的回答是明确的——没有任何夸张。对此,四条基本原因将会围绕由清朝皇帝建造的避暑山庄展开阐述:山庄初建成时带来的政治文化繁荣;皇帝出逃时带来的文物宝藏;文化遗产创造的旅游经济;避暑山庄与承德的新发展。并最终推出清朝皇帝及其所建造的避暑山庄确实推动了承德的快速发展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对于承德的一个现象一直存在质疑——在承德,随时都可见到清朝皇帝的画像、雕塑。纵使作为一座历史古城,这样的行为是否有些夸张?对于这个问题,承德人的回答是明确的——没有任何夸张。对此,四条基本原因将会围绕由清朝皇帝建造的避暑山庄展开阐述:山庄初建成时带来的政治文化繁荣;皇帝出逃时带来的文物宝藏;文化遗产创造的旅游经济;避暑山庄与承德的新发展。并最终推出清朝皇帝及其所建造的避暑山庄确实推动了承德的快速发展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1.
承德社会经济研究,主要集中于热河官田以及木兰屯垦方面。清朝入关之后,自康熙年间北巡成为定制,之后木兰秋弥频繁举行,清朝皇帝每岁驻跸避暑山庄,这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自然受到政府的重视。承德经济以宫苑经济为主,主要有口外皇庄、宫仓、寺庙经济几种。赵艳玲,于多珠探讨了清代承德地区庄田之建立,认为清代的庄田建立及分布分为三部分,即:后金政权在东北地区建立的关外庄田;  相似文献   

12.
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河北省首批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之一.是由原热河农林专科学校(1950年建校、1956年改名为河北省承德农业学校)和原承德大学(1985年建校),于1999年合并组建而成.合并以来,新的党委领导班子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不断加强党委领导班子建设,团结和带领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克服了各种困难,解决了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难题,使学院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相似文献   

13.
热河剪纸代表着承德的传统文化,在民俗文化日渐式微、西方文化日渐强大的现状下,如何让热河剪纸这一传统文化走出家门、走向世界,这是每一个热河剪纸人所关心的问题。借鉴杨柳青、蔚县的成功经验,将热河剪纸发展成旅游纪念品、礼品是一条出路,更重要的是,热河剪纸需要自上而下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对清代承德历史的研究持续深入,本文专门就30年来涉及清代前期承德文化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状况做一择要综述,为加强对避暑山庄文化本质特征和系统性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承德-—现今已是弛名中外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做力承德人都要珍惜和爱护这一美好的名誉.计承德的形象,象避暑山庄的湖光山色一样诱人,象外八庙的绝妙建筑风格一样,在世人面前独具靡丽,象磬锤峰一样挺拔坚强,承德形象是天人合一的共同体,更多的要靠人为的去塑造.  相似文献   

16.
随着康熙、乾隆的北巡,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相继诞生,承德成为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和外交的舞台。承德地区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逐形成颇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其成分有满、汉、蒙,甚至包含西方文化艺术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下,如何把承德打造成国际旅游城市、京津冀生态文明示范区已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利用承德传统地方文化资源,整合承德历史人文景观,引导承德旅游市场走向成熟,成为国际高端旅游产品,从而带动承德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承德最具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质的项目,热河清音会是清代社会文化的产物,在1930年达到鼎立,虽属民间业余音乐团体,却沿袭了宫内乐队的纪律与艺术要求,成为热河一带水平最高的音乐组织,经常出现于上层社会政治活动的场所或地方上的重大活动之中。"热河清音会"的音乐是中华多民族与地区文化的结晶,保留"热河清音会"这块文化"化石"对我国的民族史、文化史,乃至清朝统治者治国理念的研究都将起到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承徒清代人文景观主要是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皇家寺庙群,这些人文景观与承德自然景观——承德丹霞奇观、热河、武烈河等的关系是先有了优美的自然景观之后由清帝康熙、乾隆建承德避暑山庄和皇家寺庙群,它们相互依托映衬,相辅相承,构成了风格独特内汉涵丰厚的承德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9.
承德民族民间曲艺是避暑山庄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曲艺是在中国广大老百姓中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承德曲艺的源流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并与其他地方的曲艺作了横向的比较。在此基础上,通过"活动概况"、"曲种情况"、"演出习俗"三部分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极富承德特色的民俗文化长卷。  相似文献   

20.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已于1994年12月15日在泰国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8届大会上第一个经大会审核获得一致通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家之幸事,也是承德的骄傲.本文就金壁辉煌宏伟壮观的外八庙作一论述,不妥之处,望予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