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运河苏北区域层面的空间认识与架构不仅关系到自身人居生态特色打造,更关乎文化带建设的整体格局。通过对苏北水文化景观格局形成过程及成因的分析,建立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认识统一性。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是以大运河开凿、维系为引擎,经历漫长历史进程形成的。大运河以及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的水利、聚落、农业等遗产以及水系、历史地貌要素都是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的重要构成和历史基础。同时,这个系统也是见证大运河发展及其影响的物证条件和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空间依托。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彼此涵括构建、内涵诠释以及建设绩效的释放。  相似文献   

2.
CiteSpace分析发现:水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研究热点分别为"大禹治水""李冰"和"大禹"与"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江"和"漕运"。前者的演化路径呈现为从"李冰""郭守敬"及"水利工程"向"大禹治水",再向"导淮""大禹""张謇"及"李仪祉",最后向"治水思想""都江堰"及"长江"转向的趋势。后者呈现为从早期关注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原因探索、功过评价、个人轶事追溯向大运河漕运研究、大运河沿线城市研究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转向的模式。在研究前沿方面,前者以"李冰"以及"李冰父子""李冰水利功绩"和"李冰修复都江堰"为重点,而后者以"大运河"以及"漕运"和"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展与繁荣"为重点。上述分析结果对中国水文化在世界范围走出去、走上去、走进去,并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讲清、讲明、讲懂大运河文化故事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分析大运河生态文化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相互关系,理清古老的大运河文化蕴含的丰富生态文明成果,将大运河生态文化作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源动力。不仅从上下联动、生态补偿、流域性平衡、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提出传承运河生态文化、构建美丽运河建设机制的建议,而且就以运河生态文化引领打造美丽运河三条走廊,提出具体的方法和路径:修复河岸环境,打造运河生态走廊;传承历史文脉,打造运河文化走廊;推进文旅融合,打造运河旅游走廊。不仅从理论上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寻找逻辑关系,而且从实践上为弘扬运河生态文化,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4.
传统体育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缩影,也是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的重要反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文体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从文化生态学和现代社会视角进行研究,发现大运河沿线城市传统体育非遗存在以下问题:现代化进程消解传统体育非遗的生存空间、传统体育非遗文化资源分散、浅层次融合发展造成传承路径单一等。为了进一步促进大运河沿线城市传统体育非遗保护进程,以文体旅融合为背景,创新发展思维,整合各地资源,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实现大运河沿线城市传统体育非遗的长效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是城市的世界,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也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这是研究大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洞悉的大势。以大运河城市群为总体框架建构运河城市文化共同体,推动运河城市形成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共识,在实践中保持战略及发展步调的一致与协调,是避免大运河世界遗产资源因过度使用而陷入"公地悲剧"的重要战略思路。以共建大运河文化城市群为契机,切实解决长期以来在名分、资源、投资、项目、客源等方面的"单打独斗"和"恶性竞争",在集体履行保护大运河世界遗产"完整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运河沿线城乡的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以武威市举办文化活动为案例,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具有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文化发展策略进行研究与分析,从三个角度提出了优化建议及策略,以期能够对中小城市的文化发展与城市形象的树立提供参考,促进城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无锡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2200年的(公元前202年建城)建城史,200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工商业发展的摇篮,无锡森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研究它的形成、发展和创新对推动无锡森林城市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芳芳 《文化学刊》2023,(7):183-186
大运河江苏段红色文化是江苏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支撑。深入研究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分析目前大运河江苏段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更深一步研究大运河江苏段红色文化传播的策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以包括知网研学平台在内的中国知网(CNKI,简称“知网”)数据库作为数据源,借助知识图谱(Cite Space)软件,绘制出中国大运河(以下简称“大运河”)文化带的研究知识图谱,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大运河文化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运河文化”“文旅融合”等领域,江苏省在这些方面领先全国。就研究路径而言,相关研究主要通过学者之间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展开,但是彼此形成的合作网络还不够紧密。在研究前沿方面,相关研究主要以“文旅融合”为重点,注重经济文化层面的发展。基于此,针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发展前景提出3条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两周年、西湖申遗成功五周年,杭州成为拥有"双世遗"的城市。作为一条哺育杭州成长的"母亲河",大运河申遗成功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份厚重的底蕴,也让很多杭州人的人生有了新的意义和追求。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无锡在社会与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生态绿化和人居环境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无锡把"建设绿色无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提升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综合治理太湖的关键措施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围绕"创新理念、增加绿量、生态修复、强化管理、多出精品"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2013年夏天,中国大运河申遗即将经受联合国专家组的"预考",明年就将进入大运河申遗的"角逐"之年。因此,社会各界对大运河的关注度骤然升温。运河申遗的价值有哪些、难点有哪些?运河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保护状况、运河城市的发展等问题研究现状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采访了见证申遗过程的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副主任姜师  相似文献   

13.
正自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开始,大运河跨越了2500余年历史。它是以物态文化创造出的流动的历史,是人类追求文明、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象征。大运河虽没有长江的豪迈,也没有黄河的伟岸,但它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核与历史文化价值,被称为中国人的"父亲河"。  相似文献   

14.
<正>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发现了战国时期至清代墓葬千余座,以及汉代城址、汉唐窑址等遗迹,将通州繁盛历史时间节点从隋唐大运河开通时期推溯到战国时期。这一发现备受世界瞩目,引发境内外媒体持续关注。北京市新闻办抓住时机,传播北京文物保护和城市副中心建设与历史文化交融成果,展示首都文化中心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正千年大运河,锦绣贯古今。京杭大运河厚重的历史底蕴,决定了她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时代内涵。"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的杭州,"堤绕门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渔"的扬州,"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的汴州(今开封),"沿溜入阊门,千灯夜市喧"的楚州(今淮安)……前人诗句中的古代大运河,商贾如云,繁华热闹。繁忙的运河还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繁荣,吸引了大批操着不同语言的各地客商,大运河成为各民族和谐交融的水上流动舞台,在开展商贸流通的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沧州大运河孕育了河北沧州独特的民俗风俗并形成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本文将研究沧州大运河文化及其特点,并对沧州发展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加快沧州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大运河长长的流水缓缓流淌,波浪节拍应和着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文明。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历史的见证,是保护中国古代丰富文化的历史长廊。大运河凝聚着政治、经济、文化、水利、建筑、科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价值与信息,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千百年来,在运河(杭州段)沿岸汇聚了丰富多彩的茶艺文化、饮食文化、桑蚕丝绸文化、地方戏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同时,应当保留每个时代的历史痕迹,保持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在城市建设的参与过程中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不仅成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保存者,而且应当是研究者、历史文化修复的建言者。要把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打造成反映城市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沈娴 《文化交流》2014,(8):16-20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欢欣之余,回想这项遗产,除却一些基本数据,我们对大运河的历史似乎知之甚少,对大运河的感性认识很难具象化。大运河的历史出乎意料但又合乎情理地成了城市记忆的盲点。  相似文献   

20.
杨帆 《文化学刊》2015,(1):85-89
人类文明与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文明促使了城市及城市文化的产生,城市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建设须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入手,塑造城市个性和文化,以"城市文化资本"理论为指导,以南通为例,通过现有文化存量,经营城市文化资本,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