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鸽翰 《上海集邮》2013,(12):13-15
远古时期,我国先民在祭祀中燔木升烟,告祭天地,是祭祀用香的先声。燎祭是古代祭祀仪式之一,把玉帛、牺牲放在柴堆上,焚烧祭天,被视为我因用香历史的萌芽。城头山遗址(2008-24)中发现6000多年前的燎祭遗存,祭品中选用了芳香气味的植物,被视为我国熏香习俗之源。  相似文献   

2.
蔡建辉 《体育学刊》2005,12(4):63-65
中国传统养生是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象思维在传统养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体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然而,在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中,有着它先天的弊端,即具象思维带来了传统养生的任意比附,具象思维使传统养生陷入了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3.
实践或创造为人类体质的特征,一开始就是超越本能和自然的活动,这就决定了它一开始就必然是历史的活动,正是实践的历史性决定了文化的历史性。体育是社会历史存在,体育文化也就有历史过程的继承和发展,现代体育中的主要运动项目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其渊源。古希腊祭记仪式活动中的竞技已具有当今奥运会比赛的刍形;武术、气功是中国传统体育的典型项目,早在先秦,老庄的道教养生理论中,便蕴育了各种武术类别和气功功法的萌芽。但这种文化的继承不只是简单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4.
邵红 《收藏》2013,(12):105-107
祭窑神是景德镇窑业历史上形成并世代传承的民间祭祀习俗,是列入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景德镇瓷业习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景德镇古老的里弄之间,反映着烧窑业工匠们的一种祈愿,地域性和行业性极强,为景德镇的一种草根文化,一种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自称“华兹卡”,土家人即“华兹卡人”,就是本地人之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摆手舞是流行于湘西土家族的一种传统体育舞蹈,它融土家歌、民间体育及娱乐于一体,是土家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古老的“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块魂空.摆手舞土家语称为跳“舍巴”,是土家人祭祀祖先与庆新年、祈丰收的集体活动.摆手舞也是一种典型的体育活动项目,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可分为“大摆手舞”和“小摆手舞”;根据活动的形式,可分为“广场摆手舞”和“原始摆手舞”等.  相似文献   

6.
李万斌 《武当》2010,(1):29-31
(一)浓厚的覃怀养生文化是传承道家太极拳的社会基础。覃怀为九州之一,地处中原,是华夏文化的最早发源地之一。我国最早养生文化的发源地就在覃怀。《怀庆府志·杂记》载称:“尹寿子,相传虞舜时人,说道经于河阳。”古时将山之南、河之北称为阳,河阳即黄河之阳,覃怀之地。伊寿子的道经,就是最早的、口头传播的、教人如何长生不老的修炼方法。  相似文献   

7.
徐耀铎 《体育学研究》2023,(5):30-39+105
通过文献资料、历史钩沉、文化叙事、辩证分析等方法,借助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探索体育文明的起源、演化和文化哲理,并采取举隅“二重证据法”以勾勒黄河流域早期体育文明原貌。研究认为:黄河流域体育文明生成受“绝地天通”巫觋改革的影响,启伐有扈、钧台之享可以推断军事、宗教祭祀仪式构成黄河流域体育文明起源的两大学说;在自然宗教、多神教、宗法礼仪变迁中孕育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体育文明,封禅畤祭宗教、儒道修身养生宗教则是主导秦汉时期体育文明延续的文化空间;夏商周体育文明表现为意识主导下的“祛身化”,秦汉体育养生文明实践了身体本位回归;黄河流域巫觋演变为天神、地祇、人祖概念实践着巫觋文化向体育文明的转向,“祀”与“戎”、“雅”与“俗”是重武习射、图腾崇拜,以及宗教祭祀仪式“退场”后多元体育文明诞生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8.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中庸之道”,力赞中和原则,即《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主张中和养生的思想已成为儒家养生思想文化的一大显著特征。以西汉大儒董仲舒所言为例,即“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儒家“中和”一词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儒家要主张中和养生?中和养生与强调阴阳平衡养生之间是什么关系?前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上述问题关系着儒家传统养生思想的正确继承和发展,故笔者不揣冒昧,…  相似文献   

9.
裘真 《上海集邮》2014,(2):12-13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这是歌剧《白毛女*中年三十晚上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俩对唱那一幕的经典唱段。歌词简单描述了“门神”的大体形象(图1所示的武强木版年画中的门神与歌词描述的非常相近)和人人民贴门神以避邪驱鬼的祈望。那么门神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相似文献   

10.
杨群力 《武当》2003,(1):26-28
一、武当武术养生特点 (1)武当武术养生的思想基础是重视今生武当武术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而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精义。道教对人生是  相似文献   

11.
火神是佤族万物有灵观念中崇拜的一种神灵。在家庭中表现为将火塘神圣化,而在集体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则以“取新火”和“送鬼火”的仪式来表现,体现了佤族纪念祖先“摩擦取火”的伟大发明,辞旧迎新、驱邪禳灾和传授防火知识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体育──养生”思想的文化根基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体育──养生”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其重要原困之一在于它具有深刻的理性基础。即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精华,又吸收和运用了近现代自然科学新成果,而且在严密的理论推导中升华到哲学层次,进而具体地指导了中国体育实践。因此,毛泽东的体育观依然是指导中国体育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3.
由中医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内容可以看出养生原则,即体现或补、或泻、或调三条原则。 (一)养生求补:“补”是补充、补益、补养之意。机体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亏损, 即会表现为体质或体能方面的衰退,通过采取进补养生方法可使机体恢复健康。这就是《内经》所说的“虚则补之”原则。 (二)养生求泻:“泻”是排除、清理、  相似文献   

14.
周志俊  汪长城 《武当》2004,(12):27-29
道教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长期演变之中孕育出来的,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吸收了殷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先秦的方仙之说,又吸纳了春秋时代的阴阳五行家、道家及儒家等学派思想,逐渐构成了以鬼神崇拜,神仙方术与古代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相结合的道学,东汉末年才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尊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元代道教正式形成为正一和全真两大教派,流传至今。正一派从事符篆斋蘸,驱鬼降妖,祈福消灾,道士可以结婚,非斋期可食酒肉。全真派重修持,主张“全神炼气,出家修真”,道士蓄发留须,守斋出家,不婚配。  相似文献   

15.
以射选士     
“以射选士”就是根据射箭技术来挑选人材。我国“以射选士”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周以前。《礼记·射义》记载了周天子“以射选士”的情况:“天子将祭,必先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已射于泽,而后射于射宫。射中者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不得与于祭者有让,削以地;得与于祭者有庆,益以地。”当时规定,周天子在郊庙祭祀举行大射  相似文献   

16.
刘嗣传 《武当》2010,(3):24-25
道家道教传统的养生思想中有“中和”之道,吸收阴阳之说,在《黄帝内经》以及其它医学或养生著作里,把人体划分为一系列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拼以认识和揭示人的生命本质,以及新陈代谢、气血运行的过程与规律等为主要内容。认为阴阳平衡(是为“和”),则人健康长寿;阴阳失衡(是为“离决”或“离”),则人体机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就会发生病变,损害健康乃至于危及生命。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所强调的:“养生不可不察阴阳之宜”。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武术中的一门博大精深的拳种,它本身是中国文化在武术上的表现,也就是“天人合一”、身体力行的突出表现,它蕴藏着养生与技击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家养生思想起源于上古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汉唐时期,完善于宋明清时期,五四以来又出现了失落与回归.其发展和演变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儒家养生以修身养性为主要内容,以养气为健身要务,以"仁者寿"为理论导向,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致"中和"为最高境界.儒家养生思想把生命的价值和养生的必要统一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中,不以纯粹的养生为要务,而是关注作为整体的社会人的生命存在,培养人们养生而不苟生的大无畏精神,属于道德养生的范畴.儒家养生是通过锻炼、活动筋骨、培养道德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它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健"而且还为了"寿"和"道".儒家养生是一种"以心为本"的养生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古代,中国传统体育思想却一直未能形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各种体育思想一般散见于社会各个文化领域中,在传统的哲学、教育、医学、军事、礼仪、娱乐等论说中时时包含着传统的身心观、生命本原论、身体运动观,及以养生思想等。这些传统体育思想以深遽的民族文化为依托,并且受制于儒家哲学、道家思想的引导和规范,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传统体系思想只不过是传统哲学思想在养生  相似文献   

20.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重养生、求长寿是一大特色,不少思想家、医家和养生家认识到“养生”重在“养心”(心理养生),并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心理养生思想。通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阐述了形神兼养,以神为先;养心贵在养气;安德养神,情欲适度;调畅情志,避免刺激等古代心理养生思想,这些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