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俞红军 《视听界》2002,(6):37-37
当前,地方台电视新闻在同期声的运用上,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同期声普遍偏长。由于一些记者在采访前没有充分酝酿,精心策划,毫无思想准备,采访时,又缺乏应变能力,出现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话筒乱伸的现象:一会儿请你说几句,一会儿让他讲几句,漫无边际,不着主题。有些采访对象对着话筒说了一大通,自己也不知道讲的什么。同期声偏长既浪费了前  相似文献   

2.
贺长春 《记者摇篮》2004,(10):17-18
同期声录音(同期声),是电视台记者采访时,经常用的一种形式。《广播电视简明辞典》中,对同期声这样表述的:“能在记录其它信号的同时,进行声音的记录.并在重放时与某一信号保持同步的录音.称为同步录音——同期声录音。”同期声既是“声解释画”又是“声画统一”。它在电视新闻中起到的作用,收到的效果是一般文字、画面所不能代替的。  相似文献   

3.
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问题,有的领导讲了一大堆道理,群众就是听不进去,问题解决不了。相反,有的领导只讲了几句很简单的道理,群众却乐于接受,问题也解决了。这种现象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收到实效,不仅在  相似文献   

4.
镜前同期声采访是记者以主持人身份出现,在摄象机镜头前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的采访方式。因为镜前同期声大都是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所以,又有人称之为现场采访。电视同期声采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电视采访方式。主持人采访时的声音与画面同步录制,记者的采访过程,已经不仅仅是调查的过程,而是直接成为报道的手段。镜前采访无处不在,这句国际电视界流行的话,充分说明了电视同期声采访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我们通常所说的同期声大致可分为人物同期声和现场同期声也称国际声两类,人物同期声是指拍摄新闻时,同步采录的人物讲话,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对话等。而电视体育报道当中的同期声多指现场同期声,可以说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作用。在电视体育新闻中,人物同期声与解说词加上国际声,都是重要的声觉形象元素,它们与视觉形象元素一起,共同承担着传播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新闻工作者应该知道,媒体在报道犯罪分子做案手段、方法时,一定要用最简约的文字加以概括,点到为止,读者明白就行了,不能详细介绍犯罪分子如何操作、用何种方法,以免引起负面效应。但是,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媒体的法制新闻报道,却热衷于炒作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方法,在文章里大段大段地介绍他们是如何犯罪的,简直就是一份犯罪入门向导。例如,东北地区某家晚报在  相似文献   

7.
工作实践中,常常听到一些同行发出这样的感慨:图书馆学刊物的一些文章太长了。翻阅近期部分图书馆学刊物,确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说法。有的论述现代技术的文章,开头总要用不少文字介绍现代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大段大段地讲解现代技术对图书馆工作的意义;有的明明用几个数据几  相似文献   

8.
为了控制会议报道,报纸一般有个不成文的“规格”。不少并不重要的会,不予报道。但主办者千方百计请来主要领导与会讲几句话,提高了“规格”,也就提高了见报率。而有的领导为表重视,亲自出席,却不“亲自”讲话,习惯念念秘书或有关部门准备好的稿子;于是有的记者到会拿到稿子后,便赶回抄稿,领导脱稿讲的有新意的话却没有报道。结果,读者看到的领导“指出”、领导“强调”,几乎千篇一律,以至造成“以会议传达会议,以讲话学习讲话,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怪圈。照抄照搬的会风,往往助长形式主义的文风;没有看头的会议报道,实际上…  相似文献   

9.
李勇 《青年记者》2007,(22):98-98
电视新闻同期声是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或采访现场录制的同步声音,它包括被采访人的谈话录音、背景声、效果声。本文所指的同期声是被采访人的谈话录音,包括记者、主持人的现场主持语。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电视工作者从电视自身的特点出发,扬长避短,创造许多别具一格的新闻报道形式,其中以电视对话最受群众欢迎。例如: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答中外记者问的电视实况直播中,我们看到各国记者提问时的形态,领导人答问时的音容笑貌,译员在翻译,记者们有的摄像、有的拍照,有的录音、有的笔记……在场人们的一举一动、一景一物、一声一响、都耳闻目睹,观众受到  相似文献   

11.
电视报道人物同期声是记者拍摄新闻时,同步采录的人物的讲话动作声响以及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对话等。是电视声画并茂的特点之一,它能够真实地传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现场空间气氛。因此,电视人物同期声对提高电视节目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个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每年效益上百万元的养殖大户面对摄像机说话却磕磕巴巴,一个种植蘑菇十几年、面积达20万平方尺的种植大户在介绍种植经验时却总是词不达意……在日常采访中,不少农民给人的印象是不善言辞的,有的人可能是种养能手,却不一定是“谈话高手”,因此很多人觉得对农民朋友的同期声采访很难出彩。而作为对农电视节目的记者,除了涉农部门与农村干部之外,  相似文献   

13.
<正>电视新闻与传统的平面新闻进行比较,其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可以做到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同步。媒体人在电视新闻中若将声音的作用发挥好,可以弥补单一画面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观众的收看兴趣。同期声指的就是记者在电视新闻的采访、录制过程中所同步记录下来的声音,这些音频信息能让观众最大程度地贴近新闻事件,是电视新闻里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根据对象的不同,通常可将同期声分为人物采访同期声和环境背景同期声两种,其中又以人物采访同期声最为重要。在新闻拍摄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同期声将不同人  相似文献   

14.
我们接触过不少新闻界同仁,每每遇到由头难找、同期声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时,大家几乎众口一词:那就“做”它一下!新闻果真能“做”吗?一、新闻是怎样做出来的新闻是可信事实的传播,它必须是记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遵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行报道,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也必须通过事实来说话.然而,在我们的新闻采访实践中却出现了下面几种“做”新闻的情况.1.挖空心思编造由头.由头是新闻报道的切人点,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倘若一开始就能由点切人,把最精彩、最具有故事性、新闻性的东西表达出来,那么,这条…  相似文献   

15.
电视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具有多种表现手段,画面和同期声则是构成电视的两大基本元素。同期声包括自然音响、效果音响,打个比方,看到歌伴舞而没有欢快的音乐,让人感观上是很不舒服的;还有一类同期声就是人物同期声,是指拍摄新闻时,同步录制的人物讲话,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对话等,它是起补充作用的,用文字和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留意许多基层电视台运用同期声采访的新闻报道中发现,一些被采访者面对镜头口若悬河、出口成章。细细察看却见他们的神态总是游离于谈话的内容之外,有的甚至眼睛死死盯着一个地方,呈斜视状,不禁让人哑然失笑,原来被采访者在镜头前念稿仿作“脱口秀”,这种大煞风景貌似访谈的镜头是记者一手导演的,拙劣的表演让同期声成为报道中的画蛇添足之笔,访谈成了“仿谈”。这种模拟访谈的采访作风在不少基层电视台普遍存在。之所以出现这可笑的一幕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基层电视台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营造强势宣传形成的惯用…  相似文献   

17.
有人认为,电视报道中的同期声只不过几句话,没必要去刻意追求,其实不然。同期声内容与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编辑、记者的意图、构思和宣传效果。而编辑、记者的意图“最终靠采访中的提问来体现”。 同期声采访有技巧。当拿起话筒进行镜前采访时,如何提问、问什么内容,应该是已成竹在胸。合适而恰当的提问可令采访对象妙语连珠;反之则会令人生厌。会不会提问或者说会不会  相似文献   

18.
曾小洪 《声屏世界》2004,(12):48-48
同期声运用得好,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得不好,不但不能增强新闻现场感,甚至会产生破坏主题、画蛇添足的负面效应。目前记者在运用同期声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把同期声拍摄当作“顺手人情”。有些记者在采访时,本来采访的素材已足够了,生怕冷落了人家,就说:“某某领导,您也说上几句吧!”于是这位“领导”就对事件来个离题万里.不着边际的“深刻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叶洁琼 《新闻窗》2013,(2):47-47
电视新闻同期声是指伴随画面而存在的声音,通常有两种,一是记者或主持人的现场解说,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谈话交流;二是录制画面时录下的效果声。一则成功的电视新闻往往是画面、解说词、同期声融为一体,同期声不是画面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形式,通常是电视新闻的点睛之笔。如何合理运用同期声,让其成为电视新闻的亮点,是当前新闻记者实践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1.要讲诚信。眼下一些媒体陷入"信任危机",受众对记者变得不是很尊重,对我们的报道也不像过去那么相信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从业队伍良莠不齐,一些记者片面追求"新、奇、特"。把街谈巷议甚至网上传闻视作新闻发表:有的记者向被采访者屡屡许愿却从不兑现:有的要求被采访者按自己思路提供材料,甚至掐头去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