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使用了三百五十多个叠音词,分为描绘状貌的叠音词和拟音词两大类;它们在《诗经》中具有生动自然、音响抑扬的艺术特点,表现力极为丰富;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许多《诗经》中的叠音词或诗句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富于表现力的叠音词的大量使用也是《诗经》的显著特点。叠音词作为先秦复音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先秦汉语双音化的方式,也对理解《诗经》文意颇有益处。本文以《诗经》叠音词为研究对象,谨就叠音词产生的原因、叠音词的分类及叠音词的语法功能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贵州各地的汉语方言中,有将近三百条由词根加上叠音后缀构成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叠音后缀词摹态状情、渲染环境,非常生动传神,而且富于节奏感.通过对贵州各地汉语方言中的几百个叠音后缀进行调查统计和梳理,分析归纳了叠音后缀的构成情况、叠音后缀词的表意特点及其语法作用、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4.
刘辰翁是南宋末期著名的爱国词人,其有三百五十四首《须溪词》传世。在这些词作中有多首词中使用了叠音词语,统计显示共出现了一百六十八个叠音词,及三百五十八词。这些叠音词在声母和韵母的使用上极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扶贫音乐剧以逸出常规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接地气的扶贫事迹和唯美浪漫的音乐剧进行融合,充分发挥歌乐舞艺术的优点,为观众呈现了扶贫路上那些可歌可泣、美轮美奂的壮丽诗篇。纵观当下扶贫音乐剧的创作实践,追求事真、情深、乐美是其叫好又叫座的关键。事真,即将现实的人和事尽可能真实呈现于舞台;情深,即通过不同场景的串联与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刻画使舞台被真情浸润;乐美,即用独特的音乐语汇、唱词与剧情交融将舞台表演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6.
蜀汉先后以马超、魏延、姜维领凉州刺史,而当时凉州为魏国所有,设凉州刺史只能是虚衔而已,似乎意义不大,但综而观之,蜀汉三任凉州刺史设置乃是"隆中对"北伐战略及其按时势调整后以雍凉为打击重点的北伐政策在人事任用方面的具体体现。蜀汉所指的凉州即曹魏的雍凉地区,不但得地要之先,而且有战马、精兵这些决定战争结局资源,从来为有识者看重。蜀汉要揭掉捂在北伐路上的盖子,非拔凉州不可,也只有攻拔凉州,才有可能逐鹿中原,是为设凉州刺史的深意。  相似文献   

7.
随着唐大中五年归义军的设置,沙州成为河西的政治中心。由于受到凉州吐蕃的隔阻,归义军与唐朝的联系一度只能通过绕道天德军来完成。而在咸通四年之后,河西出现了归义军与凉州节度两个藩镇并存的局面。在设置之初,凉州节度对归义军采取了敌视态度。从乾符年间开始,双方的关系得以改善。直至五代时期,凉州仍希望从归义军获取军事及物资援助。由于归义军已不具备控制凉州的能力,所以,五代时期凉州对于归义军的意义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保障道路交通层面。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AA式叠音词、重叠词在语音语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里主要讨论AA式叠音词、重叠词在构词要素与语法功用上的异同.辨别两者的方法是AA式叠音词由一个语素构成,两字拆开不表意,或与原意发生变化;AA式重叠词由两个语素构成,两字拆开与原意不发生变化,或与原意有联系.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在现代文坛上是独树一帜的.成功的原因除了她小说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篇篇千疮百孔的爱情故事、一幕幕对于人性近乎残酷的解剖外,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功不可没.词语的艳丽绚烂和辞格的奇巧脱俗展现了她语言的华美.平声字的运用奠定了悲哀的基调,叠音词的运用又使这种情感迂回荡漾.华美与悲哀,在张爱玲笔下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和诠释,从而形成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0.
《女驸马》作为中国久演不衰的黄梅戏经典剧目之一,集委婉悠扬的唱词唱腔、细致优美的表演风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于一体,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传统民间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而《威尼斯商人》则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五幕喜剧,其中女扮男装救友的情节和皆大欢喜的结局与《女驸马》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从舞台时空变换、演员表演方式和剧本话语策略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分别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表现性特点和西方戏剧的再现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从武术与戏曲结合的历史梳理入手,对沧州武术戏的起源和原初形态进行考察,总结了其原初形态的艺术特征.进而指出,侠义精神是武术戏推崇和宣扬的重要价值取向;沧州尚武的地缘文化造就了武术戏戏武结合重在武的形式特征;在唱腔与乐器配置、服装与器械使用、递帖与剧目搬演、互动与传承方式等方面都展现出浓郁的武术文化气息和历史印痕.  相似文献   

12.
元曲中有许多词语,为当时的方言口语,释义时若稍疏忽,就有可能出现错误。讨论《汉语大词典》所收元曲词语释义存在的问题,以补辞书之疏漏。  相似文献   

13.
明代前期八个皇帝尊孔崇儒、大力提倡理学,可谓一以贯之,因而确立了理学的独尊地位。尽管某些理学家参与戏曲创作,剧中歌功颂德,宣扬封建伦理,但也有可取之处。明代前期理学家开始重视经世致用,对戏曲中歌颂建功立业、忠君爱国不无促进作用。明代前期理学家对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些许否定与其时戏曲中所流露的与传统观念的格格不入也有一致之处。明代前期理学家不以炎凉待人与明前期戏曲对世态炎凉的揭露不无相合。明代前期理学对戏曲影响亦非仅只负面或仅只正面所能概括。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戏曲历史悠久,几度辉煌,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进入新世纪,传统戏曲在剧种、演员、剧目、观众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危机与转机并存。必须在遵循戏曲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和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改革,推陈出新,争取国家扶持,积极推广普及戏曲。  相似文献   

15.
明代戏曲创作,是我国戏曲史上继元杂剧之后的又一高峰,它的戏曲思想以教化论和主情论为主,其流变大致经过了教化论的高扬——教化论的极致表达——主情论的提出以及对教化论的反拨——主情论的泛化与恶性张扬——向教化论的适当回归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河南传统武术与戏曲文化是该地区历史悠久、内涵广博之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全面整理田野采风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河南传统武术为该地区戏曲所吸收、借鉴及武戏兴盛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从"悠久的百戏陈杂传统";"突出的‘花部乱弹’特征——民间性与大众化";"消费市场的特殊爱好";"河南深厚的传统武术底蕴与多样的形式与流派"四个角度入手,具体分析该地区武戏兴盛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结合音乐教学和小说、小品创作实际,从人物情绪、舞台气氛、剧情发展等方面对音乐在戏剧艺术创作中的功能及作用进行了论述,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唐宋婚恋传奇到后世的戏曲改编,叙事视角发生着巨变。唐宋传奇将史传的全知叙事继承了下来,并出于对曲折情节的追求使用限知视角叙事。戏曲通过扮演和代言,将叙述者的主要功能转嫁到人物身上,以人物的限知视角展开叙事,而“反限知”叙事的运用和人物相互之间的视角叠加又对限知视角进行消解,从而使观众处于全知视角上。叙事视角转变的原因是接受者对两者审美需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青阳腔是安徽第一代影响全国的大剧种,在中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传播乃至衰落的历史,折射出中华民族审美及文化心理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文章从青阳腔的形成、艺术特点、发展阶段及历史地位等四个方面对青阳腔的兴衰流变作一考察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承德古戏楼     
戏楼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保存至今的中国古戏楼如同一座座博物馆,见证着中国戏曲昔日的繁荣。承德作为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不仅在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内建有皇家戏楼,在承德的县区乡镇也有不同形式和规格的民间戏楼,作者对承德现存古戏楼的分布情况、建筑形式及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古戏楼保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