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和谐美是中西方古代艺术共同追求的审美理想和极致境界,《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和艺术珍品,其文本本身具有一种独立自足的和谐美,处处闪现着和谐的光辉,突出地表现为形式和美、内容和融以及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小说真正的美丑对立描写自明代始,在此之前,我国古典小说讲究古典的谐美,丑还没能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明以后形成了不同于古典美范畴的崇高美,而丑亦必然包含在其中,冲破了和谐统一,偏重于矛盾对立,这使我国古典小说审美趣味和趋向发生变化.其原因,一是对真的追求,二是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影响,三是与小说的读者对象——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有关.  相似文献   

3.
当代审美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其根本目的是对完美人格的培养。从这一点来看,重视“美”与“德”的双重塑造的儒家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今天我们审美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这种契合为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美和艺术具有二重性格,即审美主客体在客观对象上的统一构成美的对象,审美主客体在主体主观上的反映构成审美意识,因此,美和艺术“本质上是审美双重主客体关系的存在方式”。全文从这一观点出发,把审美理想作为审美意识的核心,作为不同时代的人们“以审美意识为中介,对现实进行审美把握的具象化的自由制造”的历史性活动,并通过东西方艺术发展的比较,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美和艺术的发展,依次呈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古代艺术是和谐美的艺术”;“近代艺术是崇高的艺术”;现代“社会主义艺术是对立统一的和谐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废名在小说创作中有独特的审美追求:追求主客观和谐美,追求情感的纯清和格调的轻倩美,追求文体的醇正美。读其小说,是一种美的感受和熏陶。  相似文献   

6.
庄子感受到他所生活的“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的时代所带来的痛苦,力图回到“任其性命之情”的生存天地。这种追求在实践上行不通,最终落脚在人格理想的追求上,建立于脱离实用的精神世界。《逍遥游》是庄子整个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的核心,他的许多思想暗含着精深的美学艺术精神。《逍遥游》反映了庄子对“崇高美”的追求和向往,流露着对“大”的追求和赞赏,涵容了康德“崇高论”中的“数量之大”和“力量之大”。这种无限美、大美、壮美是一种明朗肯定人的自由的不可摧折的美。《天地篇》中标示了“美”与“大”的区别,包含着“优美”与“崇高”两范畴有别的萌芽。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本质相同之处在于崇高精神的落脚点都在人格道德修养上,与康德、席勒等人的“审美游戏说”相近之核心就是自由。庄子关于“游”的思想与审美精神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涉及到了审美活动的一些重要问题,并为我国传统审美理论关于审美态度、美感、感知(直觉)的认识提供了广泛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审美能力是人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 ,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 ,从而使他们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欣赏美、创造美 ,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历史美是社会美的一种。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历史美呢?我们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对美好和谐生活的追求。它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和先进人物,为追求这种美好和谐生活,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人民群众和先进人物是斗争的主人,也是历史美的核心,是历史美的特点的集中体现。翻开人类的历史,几乎每篇、每章都生动地记录着人在各个领域中的斗争,都闪耀着斗争中人的美。而历史课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也就是要歌颁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用他们的崇高的理想,美好的情操、高尚的品德来美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清醒地认识到历史的发  相似文献   

9.
和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同时也是一种审美理想.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就是一种和谐美,和谐美是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以及自身的动态的和谐关系,它在今天仍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表现了人类对科学真理的探索,反映了人类对崇高道德、理想的向往,同时也显示了人类对最高审美意境的追求。因此,重视思想品德课堂的美,不仅对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也对增强思想品德可信度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的意境美,是联系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纽带。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注重贯穿意境美这一元素极为重要。这对于解决高等院校中国古代文学在当代教学中的困境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通过探讨意境美的教学方法,实现美育的目标,并且在古今文学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古代文学教学实现它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西美学的三个主题是美、艺术和美感。在美的方面,中国古代的美是实用的美善和伦理道德的美善两个层次的,他们最终被定型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模式和道家的自然宇宙论模式;古希腊的美是人体之美的观看对象,并将其提升到对上帝或彼岸的爱的追求。在艺术方面,中国古代的"艺"的地位一直不高,"乐通伦理"和"文以载道"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流;西方艺术精神的主流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模仿论。在美感方面,中国儒家归之于合乎礼教的"众乐",道家则归于与大自然相通的"至乐"和后来的妙悟、兴趣;西方则一方面有非理性的"诗的迷狂",另一方面有理性的"认识的快感"。在所有这些方面,中西美学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中国古代文论在概念的应用乃至体系的建构方面紧密相关。追寻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渗透与影响,阐释其在塑造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审美理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服饰描写是小说美学的一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的思想化背景。中国古代小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结合传统儒家思想的“和”“同”之论,从服饰与人关系的角度,可以论证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服饰描写具有形神兼备和谐美特征。研究这种特征不仅能够深化 服饰美学的研究基础,丰富古典小说的研究方法,还有利于促进当代小说的创作实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既不是单纯的"道德"境界,也不是单纯的"审美"境界,而是人们在"乐以行仁"的自觉努力中实现的一种特定存在状态,一种既包含道德又超越道德、既包含审美又超越审美的"美乐"境界。  相似文献   

16.
"美"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儒家美学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的否定的方法,强调审美意义上的"美"不是"善";肯定的方法,一方面强调美与"情"有关,这种情不是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强调"美"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先秦儒家美学之"美"可以界定为能传达情感或引起情感反应的"文".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战国后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人赋。通过透视美人赋的基本特征,发现其蕴涵着一种文化意识——美人崇拜。美人崇拜意识肇始于周代民歌,美人崇拜是我国古代人民所追求的一种审美意趣,它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传统主题。美人崇拜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挑战,表达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对美的人格的追求。其实质是对生命本体的崇拜。  相似文献   

18.
宫体诗从其创作目的、创作态度及创作实绩上来讲是一种致力于创造美的文学。宫体诗人以审美的眼光进行文学创作。诗歌的内容、构思、用词、意象、形式等方面综合呈现出媚美的美学特色,这一特色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和补充。  相似文献   

19.
《诗经》展现商周人们的审美人生相。类意识之自由美,彰显人与客体的和谐;类存在之反思美,高扬主体生命精神;类价值之理想美,显示审美人生意味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徐幹在中国美育思想史上首次提出"美育"一词,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他的"美育群材"说以内在精神美为审美理想,以培育"德"艺"双馨的君子为目的,旨在承继孔子学说,恢复儒家传统。徐幹的美育思想对当今高校美育很有启发意义,值得借鉴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