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林业遥感技术与应用发展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森林资源、荒漠化、湿地、灾害和生态工程等方面总结了我国林业行业遥感技术及应用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家需求与行业发展,提出了我国未来林业遥感发展的几点建议,即大力推动林业遥感卫星、航空遥感平台、林业遥感信息产品标定与真实性检验场、林业遥感综合服务平台等天、空、地一体化应用体系的建设,加大林业遥感应用研究投入,不断提升林业遥感的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2.
七台河市矿山地质灾害问题突出。遥感技术可以综合利用不同平台类型、不同空间或光谱分辨率、不同时间频率的遥感数据,结合矿山地物目标特征,确定矿山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标志,对矿山地质灾害现状、成因、分布规律等进行了分析评价。能够提供客观、实时的基础矿灾数据,能够有效提高监督管理效益和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50年前第一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遥感”的诞生,使得人类掌握了利用对地观测技术获取地球客观而现实的时空信息、从空间高度分析并认识地球系统宏观变化规律的手段。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地球研究中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在遥感问世50年之际,在世界面临环境、资源、能源、灾害以及全球变化等挑战背景下,分析国际和我国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剖析空间对地观测的科学内涵和应用方向,对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空间对地观测体系,让遥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以往的研究多采用传统的技术经济方法评估灾害对某一产业或某一地区带来的直接损失,对评估灾害综合损失(包含间接损失)的研究较少。在列昂捷夫技术系数矩阵的基础上,借鉴了Haimes、Santos等人的方法,充分考虑产业经济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的技术经济关联性,提出了灾害影响的综合评估模型。以我国2008年度的气象灾害为例,分别计算了静、动态情形下的灾害综合影响值,筛选了对灾害较为敏感的产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根据灾害的关联影响构建新的灾后捐赠机制,灾后应加快受损方的设备、工艺和技术等的更新速度,借助技术进步减少灾害的综合损失等。  相似文献   

5.
以汶川、玉树地震为例,分析了目前我国地震灾后雷电灾害防御面临着防雷设施破坏严重、灾区信息传播受阻、临时避难场所防雷设施不完善等新形势,指出地震灾后雷电灾害防御存在着防雷减灾机制不健全、过渡安置点防雷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灾区群众防御雷电灾害意识淡薄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组织领导、灾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防雷工程建设、雷电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防雷科普宣传等地震灾后雷电灾害应急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的多种自然灾害中,干旱灾害是发生最频繁、危害最广泛的灾害之一。大规模的干旱往往可以使大范围的农业长期绝收。干旱发生频率较大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准确有效地监测干旱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并评估其影响,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干旱遥感监测的本质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通过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和分布来反映干旱的程度和分布范围,对农业生产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减轻灾害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实现灾后心理康复是灾害心理学的使命。研究者们通过大规模流行病调查,确证了灾后心理创伤发生的广泛性。近10年来,在灾后心理创伤的诊断模型、脑与认知功能缺陷、神经生物学变化以及干预方法和效果等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是灾害多发国家,灾害与心理创伤的研究将会有力提升全民预防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因此,应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部署灾害与心理创伤研究,通过凝练创伤应激反应的基础科学问题,推进灾害心理学学科建设,培养心理援助专业人才,以应对我国灾难发生后巨大的心理援助需求,也为制定灾害心理援助和灾后心理重建政策提供科学支撑,并带动我国社会生活中系列心理疾患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采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提出的最新风险表达式,利用基础地理数据、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按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和承灾体脆弱性三个方面,建立基于评价因子的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以山东省潍坊市为研究区域展开风险评估研究,利用GIS技术绘制潍坊市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潍坊市干旱灾害风险最高的区域位于寿光市;青州、临朐、昌乐和潍坊市区为次高风险区;安丘、昌邑和诸城三市县为中风险区和次低风险区;高密市的干旱灾害风险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9.
根据重庆闪电的时空分布特征,下垫面情况,各区域间的特点分别对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因子、承灾体因子和防御能力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统计,应用数学方法研究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因子、承灾体因、防御能力等各因子及其子因子之间的权重系数,建立重庆地区雷电灾害敏感区划模型,确定雷电灾害敏感区划等级,生成重庆地区雷电灾害敏感区划图,提出区域性的防雷保护技术,为雷电灾害防御及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后应急物资的供应效率影响着救援活动的效果。本文阐述了区域灾害系统论,并从灾害的形成机制———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入手进行分析,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建立了震后应急物资的因果关系图和存量流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