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汉字分篆隶楷行草,书法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书法家人数之众多,书法工具之精益求精,书法艺术之令人惊叹……举世无双!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本文从几何学角度发掘汉字之美.   ……  相似文献   

2.
声音     
<正>书法和汉字,自古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字需要通过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书法利用汉字之形,又超然于汉字之形,表现出了更高的审美境界。我们的孩子应该从一个一个冰冷的、白与黑的笔画中感受到书法的温度、书法的趣味和书法的宽广,建立起对书法的喜爱以及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然而,书法文化又是深奥的。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我们该怎样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儿童去了  相似文献   

3.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放异彩的奇葩.这是因为:书法所写的是汉字;汉字是书法的表现对象和造型基础,是书法的生命之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汉字就没有书法,只有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才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本文仅从书法艺术与汉语言文化间的关系,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
<正>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书法是最为独特的艺术。书法以汉字为载体,汉字是记录民族语言的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学生学习书法,不仅仅是为了把字写端正、写正确、写美观,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了解汉字的历史,体会汉字的美感,培养他们对汉字以及民族母语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5.
艺术书法是书法的主体形态。书法线条是构成艺术书法之美的主要元素,草书是艺术书法的代表,艺术书法首先要养"眼"悦"耳",宗旨是养心。书法文化是书法的价值取向。汉字的表意功能是文化书法生存的基础,文化书法是汉字的文化性的内在体现,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缺乏理想情怀和思想深度的文化书法作品,传之不远。实用书法是书法生存的根基,艺术书法的主体地位长期存在,文化书法数量虽少但作用巨大,艺术转身文化是亮丽的、痛苦的、艰难的,多元书法并存最终归于文化书法。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提出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要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教师在指导书写时,要引导学生处理好书法与书写的关系,不断提醒学生将书法知识运用到平常作业中去,增强学生"提笔即是书法"的意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书写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神奇的汉字世界,领略中华汉字悠长丰沛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之美,让学生对汉字产生热爱之情,从而养成良好规范的书写习惯。  相似文献   

7.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本身就是对自然物象的抽绎概括,那么自然物象的美则包蕴于汉字之中,这便是书法在汉字的基础上与自然物象之美建立的第一层关系。但是书法不单单是造型艺术,它的艺术语言凝结了古人对生命律动的把握与表现,通过文辞、用笔、结字、章法等可以感知其中的情感意蕴。书法与自然的第二层关系就在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自然观中得到展开,而这种审美自然观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思想中。  相似文献   

8.
2011年、2013年,教育部分别下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及《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这一举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连绵不断之根,汉字书法是中华文化艺术之国粹。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符号,汉字延续了几千年,其中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功不可没。失去传承和创新,文化就会被湮灭!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电脑敲打文字已成常态,却出现了国人提笔忘字,甚至不会书写汉字的现象,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更重要的是,西方文化不断侵蚀,国  相似文献   

9.
《家教世界》2012,(23):19
中国书法能走向世界吗?洋学子能够理解并欣赏汉字之美吗?10多年来,我在美国大学和丹佛孔子课堂的教学实践颇见成效,得益于汉字的简练与直接,得益于书法能独特地将诗词名句、文化历史、哲学审美融于一体。中国书法成为了传播中华经典的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10.
【原文】汉字之美妙在多维沈致远①汉字分篆隶楷行草。书法艺术独具一格,书法家人数众多,书法工具精益求精,书法艺术令人惊艳……举世无双!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本文从几何学角度发掘汉字之美。  相似文献   

11.
币文,从来就是金属铸币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历朝历代对币文的书写十分重视、十分讲究,它或出于皇帝之御笔,或出自书法大家之妙手。我们观赏古币上的书法,不仅可以见到汉字嬗变的轮廊,了解到书体演变的过程,还可欣赏到不同时代书法之风神、美貌与情趣。汉字历史源远流长,它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经由了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  相似文献   

12.
<正>汉字书法分篆隶楷行草,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书法家人数之众多,书法工具之精益求精,书法艺术之令人惊艳……举世无双!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本文从几何学角度发掘汉字之美。几何学研究空间,空间具有维度,维度越多自由度越大。维度较抽象,举例以明之:洞中潜蛇为洞壁所限,只能前进后退,它的空间只有一维。原上奔马除前进后退外  相似文献   

13.
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审美价值很高的艺术,主要是因为书法中的线条具有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特点,体现了一种变化美。教学生写字时,教师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书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挖掘领悟汉字的美,感受汉字的文化美,发现汉字的和谐美,探索笔画间的谦让美,在创新的仿练中、评价中获得自信美,让低年级的写字课充满快乐,深植写字之美。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08年韩国对书法的申遗,书法这门艺术再一次映入国人的眼帘,韩国的这一行为引起中国国民的愤慨,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是什么让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险些落入他人之手?我们该如何捍卫自己国家的艺术瑰宝?根据"按照法则艺术地书写汉字"这一定义,书法分为三层含义:正确地书写汉字、美观地书写汉字、艺术地书写汉字。本文立足于书法的根基,探讨书写的第一步,如何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并从书写的实用性出发,把研究对象主要放在了硬笔书法的训练上。书法并不神秘,它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联系的非常密切。事实告诉我们,每一个使用汉字的人,都能通过学习书法,把汉字写得规范、整齐、清楚、美观,从而提高运用汉字这一交际工具的准确性和效率。一开始写不好,千万不要灰心。只要肯下功夫,并讲究学习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系,人人都能够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古到今,被世人称为中华之瑰宝。汉字具有别样的形貌、独特的魅力,写好汉字对于初学书法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可在当下的教育中,常常忽视对毛笔、钢笔、铅笔"三笔一体"的书法指导及训练,学生的"三笔字"各为一体、风格杂糅。因此,本文基于范本对"三笔一体"的书法教学以欧体为例进行简要分析及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汉字书法传播的研究,即是对汉字书法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的深入理解,对其在不同文化圈中传播现状的具体梳理,对其未来发展路径的科学规划。具言之,汉字书法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当前其最主要的功能应当移位成为海内外汉语学习者学习、热爱汉语的重要工具。在不同文化圈中,汉字书法的传播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亦不同。在汉字文化圈中应注重中华文化的深层体认,在非汉字文化圈中应注重中国元素的浅层感知。综言之,要做到“变与不变”,从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其中“变”在于要转变过去的国际中文教育、传播观念,学习、掌握、运用芯片时代的各种新信息、新技术,“不变”在于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把握自身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一、“书法”是我国独特的艺术之葩中国汉字书法是藉以汉字的一种“图画性”很强的衍形表意文字,它借助于蒙恬造笔形成的我国独享盛名的书写工具———毛笔,使书者在灵性飞动,意绪飘扬的氛围中,独获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从而产生书法这门辉煌灿烂的艺术之葩,也产生了对书法美的探求。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何在?简单概括有以下几点:其一是线条之美。汉字由线条有机的排列组成,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断或连,丝丝相扣,灵飞飘动,如神来之笔,又有一定的规矩和方圆的规范。像国画一样,书法也有枯澜浓淡之分,所谓墨分五彩即此。其二是…  相似文献   

18.
如何将书法、汉字教育融入儿童的生活,让儿童感受汉字、书法的温度,乐于学习汉字、书法?因此,中央路小学开设了玩转汉字探究课,其基点,是让每一个汉字活动好玩儿;过程,让每一个儿童全程参与;评价,让每一个成果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19.
书法艺术作为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与汉字文化相依相伴共同演变成长。笔者所在的灌南县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开展悦纳教育特色办学的学校。本文基于悦纳教育视域下的小学书法教学研究,以"悦动汉字"书法课程的构建与实践为主题,探讨"悦动汉字"书法课程内涵与追求、"悦动汉字"书法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策略,力求依托"悦动汉字"书法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助推师生书法文化素养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0.
书法学习、鉴赏、创作的过程,也是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的过程。在书法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寓美育于书法教学之中呢?书写汉字既是技术又是艺术,书法教师不仅要传授书法技巧,还要对书法艺术有足够的理解和较高的欣赏、感悟能力,更应该把自己定位为美的传播者,通过书法教学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书法的热情和兴趣,让他们在枯燥的书法练习中,由"知之者"成为"好之者",再由"好之者"成为"乐之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