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马国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北方各游牧民族纷纷入居中原,同汉族一起建立了许多地方割据政权。公元386年建立的北魏王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即拓跋鲜卑为统治民族的、统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王朝。公元423年,拓跋焘即皇帝位...  相似文献   

2.
汴梁原为北宋王朝的首都,元末北方红巾军以"复宋"为号召,把汴梁定为"宋"都,使沦陷230余年的赵宋旧都得以光复。可以说,把刘福通"大宋"农民政权列入开封建都史的范畴,开封至少应称为"八朝古都"。  相似文献   

3.
鲜卑是我国最早建立政权并且列为正统王朝的北方民族,继匈奴之后再一次统一蒙古高原;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政权,以显赫的声名载入史册的部族;它的各部建立了诸多政权,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它的制度、习俗被后起的北方民族所因袭。内蒙古是鲜卑民族发源、发展、壮大的主要历史舞台。把鲜卑的历史研究清楚,对于解决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上的许多问题无疑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原因多元而复杂,以往学者对其南下入侵的原因多有探讨,但对其南下内附的原因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北方少数民族从部落联盟到民族政权的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阶段性、民族首领的扩张掠夺意识尤其是“大一统”思想意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中原历代王朝统治者推行的民族政策、中原王朝的治乱兴衰以及立国思想等,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辽代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游牧民族狩猎习俗的文化基因注入了契丹民族的血脉.辽代皇帝的捺钵管理制度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和朝代特点,由统治者所引领的狩猎习俗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鹰猎是辽代皇帝狩猎的重要内容之一。辽统治者对鹰猎的推崇最终成为辽王朝湮灭的序曲.  相似文献   

6.
女真族所建政权下的金朝文学具有多民族特征。在金国境内,汉民族虽非主体民族,却是文坛主流;女真虽为主体民族,却是文坛偏师;女真、渤海文学共同与汉民族文学构成鼎足、相辅之势;契丹族、奚族文学呈弱势。多民族文学的互动、互补,丰富了当时中国北方文学的历史景观,成为全朝文学的突出特色之一。这些现象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民族融合、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所建王朝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汉民族代表的中心文化与北方民族边缘文化的双向交流、优势互补,是形成多民族文学格局的历史机缘;凡主体性和民族气质、个性特征强烈、鲜明,且在民族融合进程中善于吸取、学习异质文化之长的民族,其文学就繁荣发达。以往认为金朝文学只是北方民族政权下的汉族作家创作的观点难以准确反映其文学的完整体貌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的管仲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历史功绩为后人传颂。入宋以来,赵宋王朝积贫积弱,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对峙中处于劣势地位,管伸“攘夷狄”的成就多次为宋人提及。现以《全宋诗》为中心,辅以其他宋代典籍文献,勾勒宋代诗人对管仲功业、品德、治国政策等的评价和接受,为分析宋代的社会变迁和时代特征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8.
两晋时期,中国历史呈南北分治的政治格局,西晋末期以后,北方中原及河西地区先后出现了前、后赵国,前、后秦国,五凉政权的区域王国,以及最后一统中原各势力的北魏王朝等诸少数民族政权.其间,仇池地方政权虽地处陇南一隅,但存在时间却是百年之久,并且与上述诸政权均发生了或战或和的民族交往关系.本文以仇池政权为考察中心,从仇池的角度探索其与它民族之间的交往活动,力图反映出仇池国丰富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9.
金王朝科举制考论周怀宇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前叶,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统治中国北方长达100余年(1116年—1234年)。这个少数族政权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继承唐、辽王朝的传统,借鉴宋王朝推行科举制的经验,结合自身政治经济的实际需要,兴立了科举制。“设...  相似文献   

10.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更是相当完备,对当今政治仍有借鉴意义。但是,赵宋王朝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官僚制度的建立是应那个时期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有其特殊历史发展背景:朱温兴梁灭唐,政权割据加剧、政治乱象横生;五代政权更迭,战争烽烟四起、纷争愈演愈烈;割据政权林立,走马换将频繁、政局动荡不稳。历史变局的推动促使北宋取代后周,政局趋于稳定、官僚政治初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古代治边之重北轻南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北轻南,即在边疆统治方面重视北方、相对忽视南方的倾向,是封建王朝治边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这一倾向基本形成.以后延续了上千年。受其影响,历代王朝统治边疆及边疆民族的原则,有不少是从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方法发展而来。因驻兵、屯田及经营的重点长期在北方,元以前中原王朝对南部边疆开发的力度较小。元与清重北轻南的倾向不甚明显,主要由于这两个王朝减轻了来自北部边疆的压力。重北轻南治边倾向的形成,与南北方少数民族有不同特点,南北方民族融合过程的差异,北方为历代军事争夺的重点,以及北方游牧民族易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蹴鞠,起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发展于汉魏,繁盛于唐宋,至明清渐衰落。汉魏时期的蹴鞠运动具有浓厚的对抗竞技性,作为军队训练的手段,受到统治者和军队的重视。唐代则向单纯的娱乐健身性发展,成为一大社会民欲,逐渐失去了军事竞技和训练的作用。宋代蹴鞠运动职业化,表演色彩浓厚,出现了专业组织。自明以后在宫中遭禁,转向民间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宋元时期的贞节观念,历史学研究者存在较大争议。宋元统治者从现实统治需要出发强化贞节观念;社会精英大力宣传贞节观念,男女之别愈趋严格;宋元社会对贞节观念的接受和贯彻逐步广泛深入。宋元时期完成了贞节观念由理论走向集中实践的过渡.致使妇女节烈现象在明清得以集中爆发。  相似文献   

14.
北魏以来,少数民族多次统治河朔地区,但汉文化仍独高于北方。然而到唐中前期,由于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汉文化在该地区渐渐衰落,导致了该地文化主导倾向从“汉化”到“胡化”的变局。  相似文献   

15.
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后梁的建立,标志着唐末的混乱局面已走向部分统一。此后,不少政权把国家统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国家的统一进行不同程度的努力。最终,北宋在后周世宗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世宗未竟的统一事业,结束了长达两个世纪的藩镇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使中国的大分裂走到了终点。因此,这时期同时也是统一趋势不断增长,最终到北宋完成统一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6.
纳西族黑白色彩崇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西族的色彩崇拜主要包括黑色崇拜、白色崇拜。其中黑色崇拜在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下 ,在早期处于纳西文化的主体地位 ,是纳西文化胚胎———祭天影响的产物 ,纳西族的自称也源于此。白色崇拜是唐宋后期才出现的 ,是受到白族、藏族白色崇拜影响的产物。纳西族的色彩崇拜既是自身民族文化发展、传承的结果 ,也是与周边民族文化融合的特殊产物。  相似文献   

17.
清廷为维护其封建统治,把终养制度作为恤老孝教的典范,以彰显先齐家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清廷对官员终养时间、待遇有明确的规定。清廷对终养官员管理的加强,充分表明终养制度对清廷统治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对清代官员终养制度的研究可以发现清代官员终养制度,由清初的汉官终养发展到八旗官员的终养,这种范围的扩大从一个侧面很好地说明了清廷的汉化倾向。深入研究清代官员终养制度,可以加深我们对传统孝道观念的认识,并为如何使孝观念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宋朝统一南方后在西南民族边区设置了许多羁縻州县峒,采取羁縻州形式进行统治,以达到控御四夷、边地安宁之根本目的。宋代羁縻政策的重点是生蛮地区,羁縻州县主要设置于黎、雅、茂、威和叙州等地,其疆域不大但羁縻州县官吏却有很大的自治权力。"惠而不苛"、羁縻远人的治边政策反映了宋代汉族统治者的一种民族态度,实质仍然是中国古代王朝"以夷制夷"传统治边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19.
开国武将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具有特殊地位与作用的群体,由于他们在政权建立过程中立下赫赫军功,政权建立之后手握兵权,经常会成为威胁政权稳定发展的因素,历代开国统治者往往都会抑制其势力发展。在改朝换代过程中,一般会建立两种政权:农民政权与军功贵族政权。农民政权对待开国武将采取暴力的杀戮政策,军功贵族政权则采取安抚政策。两种政策的不同与政权性质的差异、统治者个人素养以及继承者的赢弱等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对当时短期内政权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原旨》对治人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帝德修养的重要性、爱民之心、执政为公、不骄不争、谦虚逊让、以柔制刚、诚信待人、言行稳重、知人善任、崇俭知足、正己正人等方面作了全面论述。杜道坚的帝德论继承和发展老子的思想,并在宋元道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