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2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地势的险要使中原强宗大族不断迁入,进而形成宗族聚居的社会。日益凸显的地少人多、粮食紧张的问题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徽州自古民风淳朴,徽州学者和商人都非常推崇程朱理学。朱子之礼,成为徽州民众普遍认可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因素,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因子。  相似文献   
2.
夏商周时代。在以父权为中心的私有制家庭取代以母子血缘为核心的自然形态的过程中,贞节观念产生了。秦、汉以后,开始崇尚女子贞节,对女子婚前守贞的要求逐步强化。秦朝和汉朝采取处罚和奖励的措施劝导贞节,贞节观念渐渐衍变为片面针时女性的要求。当然,总体上秦汉时期的贞节观念还较为宽泛。汉代记录女性事迹的文献,由刘向的《列女传》、班固的《汉书》到班昭的《女诫》,实现了女性人格由胆智才华为重向贞顺节义为重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明清贞节观念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明清时期徽州节烈现象与其他地方相比,尤为突出。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明清节烈风气特别是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普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清徽州节烈妇女的主观因素。其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贞节伦理的守护、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对困窘生活的逃避以及留名传世的愿望等几个方面。明清徽州这种突出的节烈现象是贞节观念的强化,国家与徽州地方宗族所制定的各种相关制度和采取的措施,并结合女性自身的因素,共同产生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关于宋元时期的贞节观念,历史学研究者存在较大争议。宋元统治者从现实统治需要出发强化贞节观念;社会精英大力宣传贞节观念,男女之别愈趋严格;宋元社会对贞节观念的接受和贯彻逐步广泛深入。宋元时期完成了贞节观念由理论走向集中实践的过渡.致使妇女节烈现象在明清得以集中爆发。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与此同时,也应正视它所内蕴的女性主体意识明显缺失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80年代末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与文学思潮,加快了对传统现实存在及精神意义的消解。九十年代的女性开始重新审视男性和反省自身,一些女作家在小说文本中,对既定的男女世界进行颠覆、审丑、呓语、戏仿,实施了多样的解构策略。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由以政治为中心向以经济为中心的转型,新型的社会关系应运而生。处于这一大背景下的中国女性文学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九十年代,新写实主义的日常叙事和个人化的躯体写作,占据女性文学的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突出。节烈妇女是指因满足一定条件而受到朝廷或地方官府旌表的女性,有节妇、贞女、烈妇、列女之分,节妇守节、贞女守贞行为方式亦不同。许多贞节妇女在孤寡无依的情境下,承担起家庭义务,为家庭、为徽州商业的壮大,乃至为徽州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明清贞节观念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明清时期徽州节烈现象与其他地方相比,尤为突出。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明清节烈风气特别是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普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战争等暴力因素也是导致明清大批节烈妇女出现的重要原因。除了战乱以外,地方豪强强娶、流氓凌辱等暴力因素也可能导致妇女的殉烈。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庐隐、冯沅君、冰心谋求从不同侧面建构女性新的历史,却未能对传统加以彻底解构;张爱玲彻底解构了女性历史,却未能在新的起点上有所建构;丁玲对女性历史既有所解构又有所建构,因而对女权主义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