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军报实习的日子,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些天来,亲眼看见一篇篇粗糙的稿子经过编辑之手,被打磨成能上版面的文章,心中对那些默默作“嫁衣”的编辑老师充满了敬意。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我想换个视角看上稿,通讯员至少应该做到“三多”和“三少”。多写“好稿”,少争“头条”部队搞新闻的同志都希望自己的稿件能上“头条”。不少单位总结新闻报道工作,也无不是以“头条”论英雄。这无疑给“头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头条”是可求的吗?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军报实习,我感到:“头条”可求,但不可强求。“可求”在只要对新闻写作执着…  相似文献   

2.
当了多年记者之后,一般的见报心理渐渐变得淡薄了,代之而起的是热衷于写出一些有影响有深度的新闻来。换句话说,叫“头条癖”。因为上头条的新闻,总是最重要、覆盖面最大的新闻。现在,报界同仁中提出一个崭新的新闻理论命题:头条学。这“头条学”确有探讨的必要。这时,我结合自己的采写实践,谈点这方面的体会。什么稿子可以上头版头条?上头条的稿子标准是什么?不同档次、不同种类的报纸,尽管会有不同的侧重,但是,各类报纸选择头版头条新闻的基本标准是共同的。这就是:一、内容宏观。不论是《人民日报》或是《中国青年报》,它们选择头版头条新闻,尽管前者是从全国、全党的角度出发,后者是从全国青年、全国共青团的角度出发,但都必须选择内容宏观,覆盖面大的新闻,这一点是共  相似文献   

3.
机遇,就象天上的流星。你若不在意,就让它飞逝了;如果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那光有多美。采访抓新闻也是如此。只要你处处留心,抓住那偶然的机遇,深“掘”下去,说不定那传神的的头条已悄悄地来到你身边。一九八四年中抓到的三条头条,使我对这一点更有感触。“山海经”里得线索。4月8日上午,我在当时的平西乡了解发展商品生产的情况。吃过中饭,我在乡党委张副书记寝  相似文献   

4.
一位新闻干事说起成功之道,他告诉我:“我是非头条不写,自己认为是头条的稿件才动手。”他还对我说:“就这样,有的从头条掉了下来,有的从一版跑到了二版,也有的干脆没有上报。” 听了这位朋友的话,我想起了打靶。打靶,一般是死盯靶心“十环”的,噼哩啪啦枪声一停,除个别穿心而过外,不少就掉到了七环八环上,有的干脆就连影子也没有了。 细细琢磨打靶和投稿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5.
当编辑多年,“成功”和“失败”是常有的,随记下两三件。取其一点不要其余1980年4月8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加按语转发了《大众日报》一篇报道,题目是《济宁地区充实和培训社队经营管理干部》。这篇稿件是我采用“取其一点,不要其余”的方法编辑的。“取其一点,不要其余”这八个字是我在编稿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就是说,在选编通讯员、  相似文献   

6.
<正>早就听说"今日头条",但没当回事儿。直到前几个月,玩新手机应用端下载时,无疑中看到今日头条下载量2个多亿,我被"吓"到了。纸媒百万读者就是天量了。上亿啊,我滴神。下载——浏览,哎,再平常不过的热点社会新闻集萃,好不好,还都是东摘西抄的,凭什么上亿?当我把"今日头条"和几家财经媒体的APP下载量晒到私人媒体微信圈时,面对"今日头条"上亿下载量和某权威证券媒体APP数千的下载量,很多人对"今日头条"很不屑——内容太庸俗,没法看。再看不上,人家也是上亿的流量。广告商看中的就是这个。大数据时代,大  相似文献   

7.
说起来很惭愧,自己写了近3年的新闻稿件,还没有上过头条,也没有几篇“重头稿”。恩来想去悟出了一点道理,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看好“路”才能写好稿。看好“路”,无论对于初学新闻者还是“老新闻’”都至关重要。这“路”指的是“新闻宣传动向”、“两头”精神,如果把握不住这条“路”就很难出好稿。报纸是党和国家的喉舌耳目,是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主要舆论阵地和窗口,所以吃透“两头”精神,掌握动向,看好“路”是每个通讯员最基本的素质。记得我初学新闻时,因上稿心切,自己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埋头写稿上,很少看“…  相似文献   

8.
经常读报,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本版责任编辑”是某某,那块版的头条并且作了重头处理的文章署名也是某某,不过通常换成了“本报记者某某”。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不是说自己的文章就不能发头条,如果真的是好文章,当然要“敢为天下先”,“不避嫌”。问题是有的文章一般,真的不值得上头条,在二条位置就已经很破格了。另一种情况则是整个版面上没有一篇文章能“出其右者”,自然“矬子里头拔将军”,理所当然地上了头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是为自己谋名声,自个拍自个的马屁。细分析起来却觉得这种看法有失…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26日是一个星期天.一大早我像往常一样习惯性地打开电脑查看一下当天的最新消息。在印度新闻网站头条的位置上.一个陌生的英文单词跳进了我的眼里:TSUNAMI。拿起手边的字典查了一下才明白,这个发音听起来像一道日本菜名的词意思原来是“海啸”,但是我当时一点也没意识到,这个生僻的英文单词将在随后一周到几周之内成为全世界各类新闻媒体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10.
2014年6月,“今日头条”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版权纠纷闹得沸沸扬扬,虽然“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声明已与发生版权纠纷的媒体签订合作协议、达成和解,但这样的版权纠纷仍然持续不断,法学界、传媒界对网络作品的版权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 2016年4月26日,百名自媒体人发出《联合维权公开信》,控诉“一点资讯”利用技术手段将自媒体人的原创作品复制、抄袭到自己平台和应用软件上,严重侵犯知识产权.频发的网络作品版权纠纷,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网络时代新闻作品的版权归属与责任认定.  相似文献   

11.
在几十年的编辑工作中,我出过不少差错,有的还是相当严重的差错。这是自己无知和粗心酿出来的苦酒。正象鲁迅先生说过的那样,“由我造出来的酸酒,当然应该由我自己来喝干。”喝干这杯苦酒诚然不是滋味,但苦酒吞进肚里的确也有益处,起码苦味可以警醒自己,长点见识,少酿一点苦酒。至今回味起来,苦犹在口,对自己仍然起着警戒的作用。翻阅一九四八年的日记,十二月十四日这天写着这样一行加了着重点的标题:“难忘的一天,值得警惕的一个大错!”下面写道:“今日报纸出了一个大错,一版头条标题误标为《刘伯承陈毅将军警告黄维起义》。  相似文献   

12.
李芳 《青年记者》2016,(24):90-91
“今日头条”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通过技术算法实现对内容的快速导流和精准推荐,提升了用户体验,但内容总是缺点“干货”,“头条号”正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杀手锏”.体育类“头条号”在我国体育自媒体中具有标杆作用,本研究探析其传播实践,并思考未来的创新路径. “头条号”传播发展概述 “头条号”是“今日头条”针对媒体、国家机构、企业以及自媒体推出的专业信息发布平台,致力于帮助内容生产者在移动互联网上高效率地获得更多的曝光和关注,实现精准的品牌传播和内容变现.  相似文献   

13.
6月份当当网旅游类畅销书榜,相比5月份,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事实上,近几年的旅游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还是以.“自助游”为主,但也并非是一潭死水,早几年的《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普罗旺斯”系列、2006年的“米其林绿色指南”和“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系列、2007年的“图说天下”系列,都在旅游图书市场上掀起了一点热潮。  相似文献   

14.
当了几年记者,悟出了一点道理:消息也好,通讯也罢,千万不要写长了,越短越好。如何短?就是写最“提神”的那一点。我近日翻看发表的数百篇稿件,发现在社会上引起点反响的,都是几篇“小不点”。洋洋洒洒数千言的稿件,真是下力不讨好,没人理茬。“小不点”为啥惹人爱?思忖再三,原因找到了——“小不点”只写最“提神”的那一点,一多就长了,长了读者就倒胃口。怎样才能写好最“提神”的那一点?思来想去,似乎应抓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九八二年进银行工作时开始写新闻报道的。开始,我一度认为要想见报与广播多,就得发稿多,稿子多了可能会“感动”编辑。这篇不行那篇行,于是,我一天到晚埋头写稿,有时一个星期就发十多篇。但由于对新闻业务知识一窍不通,尽管辛辛苦苦,结果广种不收,上稿率只有百分之一点五。走了一段弯路,使我悟出了一点道理,要想写好新闻,就得学习新闻业务知  相似文献   

16.
1997年。是我们松藻矿务局的对外新闻报道工作“高产优质”的一年。全局147人在中央省市主要的“九报一刊”上发表各类新闻稿1200篇,夺得了重庆市煤炭系统的”重煤杯”新闻意赛(甲组)第一名。实现了(1995──1997年)的第二个“三连冠”。其中;各版头条115篇,在《人民日报》上搞5篇,《经济日报》上稿7篇、《工人日报》上稿72篇(各版头条25篇)、《中国青年报》上稿3篇,这在我局新闻报道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新闻业务研究成果有较大的突破。去年,在重庆煤炭系统首届新闻论文评选中.我局有8篇论文获奖。这标志着我局新闻报道工作已…  相似文献   

17.
每当翻开自己作品的剪报夹,心中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其中,尤其是那篇刊登在工人日报七版头条的《襄樊工务段“民心工程”聚“民心”》稿件,其采写经历让我终身难忘。记得那是1998年2月的一天上午,我到党委书记程卓的办公室里送丈件,当时,程书记正跟几个支部书记谈工作上的事,谈着谈着,程书记说的一个故事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武汉有一个企业的工会主席到  相似文献   

18.
2011年9月20日至10月31日,我担任记者部值班领导。期间。正是“走转改”活动逐步推向高潮之际,仅以军报《部队新闻》版为例,三分之二的版面头条刊登的都是与记者“走转改”相关的稿件。值班看稿.我深切感受到.版面上来自基层的声音多了.真切感人的报道多了.记者践行的感悟深了.“走转改”已进入广大记者的采访实践活动中.促进了新闻采编作风的转变、加快了新闻文风的改进。  相似文献   

19.
一切都似乎是在不经意中发生的。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有人说我去年另辟蹊径,寻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在重大题材上有所尝试。说实在的,去年的一年,在忙乱中我几乎是遇到什么写什么,很少有另外的想法。这里,只能回过头去,寻找一点采写的体会。(一)我感觉中的“重大”1992年聂荣臻逝世,我很快写出了近万字的《十大元帅都走了》的稿子,被《中国青年报》和《中国工商时报》抢着先后在两天时间里用整版刊登,接着被几十家报纸转载、连载,全国发行量最大的《读者文摘》以6个页码的篇幅在头条全文转载。如果说重大题材,这是我写的第…  相似文献   

20.
巧用来信报生辉侯兵“读者来信也可以上头版,作头条。”这口号在新闻改革中叫响已非一日,这样做的也有,但不多,打得响的就更少。2月份,人民日报相继在一、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两封读者来信,版面处理引人注目,读者反响强烈。这两个头条分别是:8日头版:《一个为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