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谨 《吉林教育》2006,(11):1-1
昆虫学上有一个“懒蚂蚁”现象。生物学家经过观察发现,在蚂蚁王国里有一种很不公平的现象,就是在每个辛勤忙碌的蚂蚁群落中,总有那么几个从不干活的蚂蚁。别的蚂蚁在忙碌着,它们则无所事事。但生物学家发现:如果蚂蚁群找不到新的食物时,那些“懒”蚂蚁就站了出来,很有自信地说:“跟我走!”至此,生物学家终于明白了,所谓懒蚂蚁,它们并非剥削者和寄生虫.而是专司组织、思考和指挥。它们的存在保证了蚁群的生存与发展。其实.这个现象与我们校长进行学校管理是相通的。特别是在知识分子集中的学校,尤其需要“懒”来管理 。  相似文献   

2.
蚂蚁不迷路     
蚂蚁是极其常见的动物。我常常在小院里可以见到它们。它们为了生存,经常单个或成群结队地出来找食物。可无论走多远,它们总能准确地找到家门。我觉得纳闷:蚂蚁是怎么辨别方向的呢?为了解开这个疑团,我对蚂蚁进行了观察。一个星期天我做了一个实验:先捉来一个大蚂蚁,把它放在门前的烂泥上,再用一个很大很大的圆竹筒罩住它,只让它看见天空,我睁大眼睛看着,这只蚂蚁竟还能准确地辨别方向;我不甘示弱,又用一块黑布罩在竹筒上,把天空和周围的事物全挡 住,这时,蚂蚁就慌乱起来,到处乱转。从这个事实说明,太阳的位置和太阳的光…  相似文献   

3.
梳洗打扮,各有高招。为了飞翔,鸟儿必须使羽毛保持整洁。如果羽毛上粘上黏性物质,鸟儿就用它的尖喙来梳理,从羽毛根一直仔细地梳理到末端。如果身上有了寄生虫,它们就用喙和爪来清除。有些禽类,喜欢用水冲洗羽毛,用沙子来“消毒”。更有些鸟儿,如乌鸦、松鸦、河鸟等,会用蚂蚁“洗澡”。它们让大批蚂蚁爬进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蚂蚁的哲学     
《家教世界》2013,(17):50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恐怕再也没有比蚂蚁更小的动物了,可它们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我想它们肯定有某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原来它们也有自己的哲学——蚂蚁哲学。第一部:蚂蚁从不放弃。如果它们奔向某个地方,而你想法阻止,它们就会寻找另一条路线。它们或往上爬,或  相似文献   

5.
日记两则     
2005年7月18日星期一晴上午,我们到一楼的花坛边观察蚂蚁。戴老师发给我们一些弄碎的馒头,然后,我们开始找蚂蚁群。我找到了一群蚂蚁,把馒头屑一点一点地撒在地上。不一会儿,几只蚂蚁爬到馒头屑跟前,闻了闻,又用触角碰了碰,觉得没问题,就把同伴叫了过来。同伴们争先恐后地爬过来。我虽然丢了许多馒头屑在地上,但它们只运走了三分之一。我突然发现一只蚂蚁真的很厉害。它正扛着一大块馒头屑向洞口挪去。馒头屑堵住了洞口,蚂蚁只得找另一个大洞口,用嘴把馒头屑叼进洞里去了。蚂蚁的力量真大呀!2005年7月23日星期六晴今天,我到浏阳的叔外公家的…  相似文献   

6.
蚂蚁头部有一对弯曲的膝状触角,腹部呈球形或卵形,前端1~2节显著收缩变细,与胸部连接而形成细腰,因而有“细腰昆虫”的称号。蚂蚁过着社会性的群居生活。身上长着许多细毛,用来接受温度以及化学物质的刺激,以感知外界传来的各种信息,且能向同伴传递,以协调蚁群的活动。为了了解蚂蚁怎样互通信息,我们可以做一个观察实验: 先在蚂蚁活动的周围撒些饼干屑,蚂蚁会很快发现食物,过一会,成群的蚂蚁会前来协助搬运,搬回蚁巢。此时,教师可启发幼儿仔细观察蚂蚁在途中碰到同伴时的动作,会发现它们用触角相互接触,随即出现浩浩荡荡的蚁群,形成搬运大军,循着原来这只蚂蚁所走过的路线,川流不息地来回走动。观察结束  相似文献   

7.
阅读提示:文章生动地为读者展示了一个蚂蚁王国,一个类似于人类社会的“文明社会”。阅读时我们要思考,蚂蚁的“文明”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是怎样说明的?对人类而言,这些拥有“文明”的蚂蚁都是有利的吗?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蚂蚁呢?同时还要注意作者的说明方法,学会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蚂蚁的文明据统计,全世界有7000多种蚂蚁,它们的个数远远超过所有其他陆生动物。蚂蚁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很强,无论是高山洞穴,还是冰天雪地,或是戈壁沙漠,到处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昆虫学家发现,蚂蚁是一种高级社团性昆虫,它们的行为与人类社会有许多惊…  相似文献   

8.
蚂蚁随处可见,从古至今,它们就生活在人们的视野里,因此还出现了很多与它们有关的典故、谚语和成语,比如"蚂蚁搬家要下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而所有人在童年,几乎都曾为蚂蚁的可爱而驻足流连过。在山东省烟台市就有这样一个打工仔,他偶然发现一群年轻人居然在公园里,如醉如痴地观察蚂蚁活动后,敏锐地察觉到童心可能也蕴涵着商机。于是,他制造出了一种"蚂蚁玩具",可以让你观察到蚂蚁搬家、挖掘隧道等生活状态。这种能触发童心的玩具,一经上市便风靡60多个大中城市。仅仅一年,这个打工仔就靠卖蚂蚁成了百万富翁。  相似文献   

9.
暑假的一天,我喊了几个小伙伴,继续做我们喜欢做的事———喂蚂蚁。我们观察的那窝蚂蚁刚与另一窝的蚂蚁打了一仗。我们去草坪捉蟋蟀喂蚂蚁,把死去的蟋蟀放到蚂蚁窝旁边。一会儿,一只蚂蚁嗅到了食物的气味,用触角碰碰蟋蟀,试图拉回去,可是没有成功。于是它回去“喊”来了许多蚂蚁,一齐用力,终于把蟋蟀抬起来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它们并没有把蟋蟀拖回洞里,而是把蟋蟀拖到了一堆地势低洼的草丛里。我们扒开草丛一看,那里有一个事先挖好的洞,他们用了很长时间才把蟋蟀撕破,然后拖回了洞里,不一会儿,蚂蚁们成群结队地进了洞。我说:“蚂蚁搬家,…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观察时发现,在成群的蚂蚁中,大部分蚂蚁都争先恐后地寻找食物、搬运食物,可以说是相当勤劳。但有少数蚂蚁则什么活儿也不干。它们,被科学家称之为懒蚂蚁。为了深入研究这些懒蚂蚁在蚁群中如何生存,科学家做了下  相似文献   

11.
前些天,我们参观了上海科技馆。在科技馆购物点,我购买了心仪已久的宝贝——蚂蚁工坊。蚂蚁工坊是一座小型蚁巢,在里面放上蚂蚁,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蚂蚁的生活习性。我挑选了一个透明外壳的苹果形塑料盒子,里面充满了蓝色的像果冻一样的凝胶。有4只大小不一的山蚂蚁在  相似文献   

12.
蚂蚁的秘密     
小小的蚂蚁是一个小社会,它们总是协同作战,十分团结。最近,我们几个好朋友对蚂蚁的习性进行了一番研究。蚂蚁爱吃什么?是香的、甜的还是辣的呢?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我想蚂蚁肯定最喜欢吃香喷喷的方便面,  相似文献   

13.
孙晔 《科技文萃》2005,(7):83-84
舒服地躺在海滨浴场,捧起一把沙子,让它们从指缝间滑落,我们不会想到,每一粒沙子可能都会讲述一段地球的地质史.  相似文献   

14.
<正>6月的某一天,儿子在临睡前突然说,他真希望能在家里养一些蚂蚁。他非常喜欢看蚂蚁,据老师反映,他经常在课间长时间蹲着看蚂蚁。我没有想到,他爱蚂蚁爱到想把家里也发展成一个观察基地。他说在学校看蚂蚁不如在家里方便。这是事实,蚂蚁们在家里,会被保护起来,可以让他从容地观察,我们也不会像他的同学那样,心血来潮就把蚂蚁捏死或者踩死。  相似文献   

15.
蚂蚁的哲学     
多年来,我一直给年轻人传授一个简单但非常有效的观念——蚂蚁哲学。第一部:蚂蚁从不放弃。如果它们奔向某个地方,而你想法阻止,它们就会寻找另一条路线。它们或往上爬,或从底下钻,或者绕行,直到找到另一条路线。多么美妙的哲学,从不放弃,一直寻找一条路线,奔向想去的地方。第二部:蚂蚁在夏天就为冬天作打算。多么深刻的洞察力。不能天真地认为,夏天会永远持续下去,即使在盛夏,蚂蚁也会积极地为自己储备冬天的食物。一个古老的故事讲:“不要把你的房子建在夏天的沙滩上。”为什么我们需要那个忠告?因为深谋远虑很重要。夏天,当你享受沙滩和…  相似文献   

16.
5条腿的蚂蚁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蹲在地上观察各种小动物,或把它们抓起来放在手中玩耍。我在上《蚂蚁》一课前,让学生每人带一只蚂蚁到课堂上进行观察,并要求学生把蚂蚁画下来。孩子们画的蚂蚁各式各样,不时引起大家的笑声。当聂梦同学把她画的蚂蚁展示出来时,大家开始纷纷议论开来:  相似文献   

17.
5条腿的蚂蚁     
李文豪 《科学课》2009,(4):57-58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蹲在地上观察各种小动物,或把它们抓起来放在手中玩耍。我在上《蚂蚁》一课前,让学生每人带一只蚂蚁到课堂上进行观察,并要求学生把蚂蚁画下来。孩子们画的蚂蚁各式各样,不时引起大家的笑声。当聂梦同学把她画的蚂蚁展示出来时,大家开始纷纷议论开来:  相似文献   

18.
怎样捉到蚂蚁?在学生对蚂蚁的观察活动中,怎样将单个蚂蚁从一个观察地点比较方便地移到另一个观察地点,而又不伤害蚂蚁?经过多次尝试,我想到了一种快速捉住蚂蚁而又不会伤害蚂蚁的办法——轻粘法。如图所示。  相似文献   

19.
蚂蚁是社群性昆虫,一群蚂蚁上千至万,其中的蚁后、雄蚁(是少数),它们是由庞大的工蚁队伍来喂养.工蚁中还有兵蚁.蚂蚁群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它们在频繁活动中是要互相通讯--传递信息的.那么蚂蚁是怎样通讯--传递信息的呢?我们可按下面所述的实验来进行观察探究.  相似文献   

20.
拯救     
下午,我去高尔夫球场练球。打累了休息时,我蹲下来,意外看到一个蚂蚁窝。蚂蚁在沙子垒成的巢穴中爬进爬出,忙忙碌碌。我饶有兴趣地从旁边捡了一根细长的木棍,在蚂蚁窝里戳来戳去。蚂蚁受了惊,开始向外狂涌,就如一阵黑色的流动的长绳。我忽然想玩个恶作剧,于是拿了一个装高尔夫球的桶子,接了点水,"哗"的一下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