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期发生于法国的一个重要文学思潮。自然主义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杰克·伦敦"狗的小说"的创作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倾向,他的自然主义观点在《野性的呼唤》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从自然主义的概念出发,通过对《野性的呼唤》这部作品的主题以及小说中巴克的形象的分析,探讨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主题中的建构,以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自然主义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关注妇女问题,呼唤妇女解放,是鲁迅先生反封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小说创作的鲜明主题之一。被称为“妇女三部曲”的《明天》、《祝福》、《离婚》,就生动而深刻地体现出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主要代表作品,也是作者写作风格转变的重要代表作。这一阶段的余华更加关注人物的生活命运,叙事主题实现了由张扬到隐退的完美转型,叙事结构更加趋向于传统线性回归,尊重生命价值的有效彰显,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生命价值的思考框架。以《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风格为主要探索窗口,能够更加深刻解读余华的创作理念及写作艺术。基于此,本文以余华与其作品《在细雨中呼喊》的简介为主要出发点,从叙事封闭性、叙事经验与形式两方面对《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风格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余华的作品都是源自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到了90年代,余华与现实的紧张关系渐渐趋向缓和,他的民间情怀主宰了此时期的小说创作。对普通民众的生活、生存、生命过程的关注和思索,温情中夹带着浓浓的感伤情结,成为余华90年代小说的重要特征。本文主要讨论余华90年代的小说,特别是代表其文坛成就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式学习。  相似文献   

6.
今年下半年出版的《吴秋林文化文艺论文集》(以下简称《论文集》)是吴秋林自编的论文集。他将他十年来发表在报刊上的论文比较集中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也可以说是他十年来研究成果的一次展览。 十年来,吴秋林同志出版了《寓言辞典》、《寓言文学概论》、《金盘子和红苹果》、《紫芦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关注文学文本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生态意识是阿来作品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通过文本细读,用生态批评来解读《蘑菇圈》,从生态之美、生态之危、生态之思三个维度挖掘《蘑菇圈》的生态内涵,进一步得出《蘑菇圈》作为生态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机村从生态和谐逐渐走向生态崩坏,生态危机背后是人心的危机,《蘑菇圈》对生态家园的呼唤背后是对良善人心的深切呼唤。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于20世纪初先后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姊妹篇《野性的呼唤》及《白牙》,本文在之前其他一些学者对两部作品主人公其"野性"和"人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两面性是矛盾强弱的体现,并不是指完全的转变。这种看似互不相容的矛盾两面性实际还是统一于同一主体之中的。  相似文献   

9.
焦大作为贾府里的老家丁,可以说是个大放异彩的小人物,在《红楼梦》中他出场虽少,却给人留下了深刻鲜明的印象。而他一生的主要事迹也只有舍生救主、醉骂受辱和抄家撞头三事而已,但曹雪芹却在他身上倾注了对先秦“君惠臣忠”式忠义观的弘扬,对报恩思想的呼唤和对和谐家庭观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森鸥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鸥外是日本近代学的奠基人之一、浪漫主义学的先驱。他在小说、诗歌、戏剧、学评论、学翻译、美学理论等诸多领域的建树,为推动日本近代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代表作品《舞姬》,以其自由的空气和对自我觉醒的呼唤而成为日本浪漫主义的源流。  相似文献   

11.
加缪从巴斯喀哲理中发现了人生的荒谬,人并不幸福,都被判处了死刑,但是他与以往的哲学家逃遁荒诞不同,他认为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正视荒诞,反抗荒诞,而这种反抗就是人的自救方式,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这种积极向上的反抗精神始终贯穿在他的文学创作里。以哲学著作《西西弗神话》《反抗者》,小说《局外人》《鼠疫》等这几部作品为例,来分析加缪的反抗自救意识以及他关切现实的精神,能更深地理解加缪的荒诞哲学思想及其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余华自20世纪80年代登上文坛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先锋姿态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9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发表后,关于余华转型之说众说纷纭,认为这是其退回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表现。或许作品中“家”情怀的凸显亦是其向传统回归的一种表现,在暴力、死亡的背后,余华一直默默流露出“暖色”的温馨,“家”情怀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不仅使其语言带上了朴实自然的特征,而且表明了余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类精神归宿的探寻。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在他的巨作《聊斋志异》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善孝为先"思想观念的推重。《聊斋志异》以孝开宗明义,对孝道进行了反复弘扬,甚至通过描写因果报应来宣扬孝道。为了弘孝他还总结了十二种行孝的方式。蒲松龄之所以如此大力宣扬孝道其原因有二:第一,蒲松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第二,现实生活中蒲松龄本人就是个行孝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肯尼斯·格雷厄姆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柳林风声》几百年来打动无数儿童和成人读者的原因之一在于其中意味隽永的怀旧描写。格雷厄姆通过在文中呼唤回归家园,歌颂传统田园生活的恬静美好,贬斥现代工业社会的腐败堕落,在浓浓的怀旧情思中构建了自己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5.
保罗·奥斯特是一名多才多艺的美国作家,他写作手法独特,往往采用故事套故事反传统侦探小说的技巧,在特定的叙事语境中,以偶发事件导致人物生存处境发生新的变化,人生境遇发生变化来描写人物,塑造了一个个迷失自我,又寻找自我的人物形象。离奇的人物形象,有限的生活空间,诡异的故事情节,这一切在《纽约三部曲》中的《玻璃城》和《密室中的旅行者》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陈凯歌的《无极》涵盖了爱情、命运、权力、自由等生活中的一切,它采用一种超现实和非现实的方式来折射现实。所以,《无极》并没有远离本土现实,相反它运用诗意的叙事方式毫不掩盖地剥露了中国影坛所面临的多重悖谬。  相似文献   

17.
张刚博士对《道德成本初论》展开批评的直接目的,是否定"道德成本"命题,其切入方法,是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否定"道德成本"概念。然而,张博士的批评却没有站在《道德成本论》所彰显的特定"论域"层面来展开,因而,其整个批评造成了对"道德成本"概念及其基本理念的根本误解和全面曲解。其实"道德成本"问题,不是宣扬实利主义的经济学计算,而是企图通过对"道德成本"这一普遍生存事实的全方位揭示,来探索一种社会道德疾病诊断与治疗的伦理学方法,来构建一种社会道德疾病诊断与治疗的社会学理论,为这个道德退隐的时代,启蒙道德,呼唤道德的生存行为到场,为这个时代提供一种重塑人性光辉的综合激励的社会动员方式。  相似文献   

18.
《董解元西厢记》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出现频率高低悬殊.其中“他”出现频率最高,成为《董西厢》中第三人称的主要形式,主要做主语、宾语和定语.“他”主要用于单数.除了指人外,“他”还可以指人以外别的事物,还可以表虚指.但此时的“他”还没有形式上的性别的区别.“伊”和“伊家”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用例较少.“伊”作为第三人称代词,要比“他”早.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第三人称代词仍然没有单复数的区别,要判断其表示单数还是复数,需要根据上下文才能决定.但是也出现了个别的第三人称代词后面加“(每)们”来表示复数的用法,但是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用例却极少.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解读海德格尔《道路》一诗,探索出其深邃的诗意运思之内蕴:世界是“大道”的流化与漫衍和终有一死者的人涵咏于“大道”中的原始素朴之缘域。在科技理性主义膨胀的时代,需要呼唤天地神人圆舞的复归。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在细雨中呼喊》部分人物精神世界的"建构——解构"过程,突出主要人物孙光林个体精神构建的疼痛。这种疼痛是余华作品一个特殊的珍贵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