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创新教育的含义 理解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创新”,所谓创新,就是从被抛弃、被忽略、被认为是“不可能”、“不必要”的空白处,独辟蹊径,别开生面的“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无中生有”指原创性创新,即创造、首创;“有中生新”指继发性创新,即对已有知识创造性地加以集成、重组、拓展和引申,亦即对原有成果的怀疑、求证、超越的过程。创新的基本要素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求异精神、冒险精神和献身精神;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具备  相似文献   

2.
首先将老子的“有无相生”分为“有中生无”“无中生有”两个部分,结合朗格的观点,得出两个学说具有相通之处的结论。而后,又将朗格“虚幻的力”单独罗列,因为朗格“虚幻的力”这一观点在舞蹈方面是解开老子学说中“有”与“无”相互转化的关键要素,更加诠释了老子学说与朗格美学思想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笔者到中小学调研,许多老师反映: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刚弄清楚什么叫素质教育,现在又冒出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同创新教育到底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创新教育的前后两个字一颠倒,又成了教育创新,这是不是搞文字游戏?这些问题提得非常尖锐,既道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困惑,又提出了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对大家开展教育改革有所启发,笔者不避浅陋,直率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什么叫创新教育?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借用中国的三个成语来概括,叫作“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无相生”。所谓“生”,…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学校教育制度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把教育现象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教育家,总结了他们长期教育活动的经验,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遗产,在他们的言论或论著中,处处闪射着创新教育的萌芽。   一、重视不断创新,不断创造   早在 20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指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显示出创造过程中有无相生的道理,可以说,创新的本质就是“有无相生”。《周易·系辞下》又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在这里“生”,乃是说“世界”并非本…  相似文献   

5.
“无”“有”是老子哲学的专门术语。“无”“有”作为哲学范畴,不是对立的、更不是矛盾的,乃是一贯的、相连续的,是两种有对待比较关系的事物。二者同出于道。“有”由“无”来,“无”自“道”生,故为“有无相生”。老子的“无中生有”是三十六计中“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渊源。凭借现代科学技术,采用无中生有、隐真示假的战术,仍然是一条保存实力的途径,消灭敌人的妙方。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作为新理学的代表人物,其核心点即在其境界说,而其境界说的核心又在其天地境界。也正是这天地境界一直以来在学界颇受争议。从传统“有”“无”概念来看,冯友兰天地境界是融有佛道之有无智慧,然终归有之境界。而要达到冯友兰天地境界,须是借助佛道之无之智慧,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觉解即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敬及集义的过程就是一个持“有”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早在 2 0 0 0年前 ,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指出“天地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这句话显示出创造过程中有无相生的道理 ,可以说 ,创新的本质就是“有无相生”。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提出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 ,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面向 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因此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  相似文献   

8.
叶平 《内蒙古教育》2000,(11):21-22
一种看法是,到造和创新含义不同。创造的意思是原来没有的,通过创造,产生出新的,可以称为“无中生有”;而创新则是指对现有的东西进行变革,使其更新,成为新的东西,可以称为“有中生新”。  相似文献   

9.
刘梅连 《中学理科》2007,(12):96-96
如果双亲均正常,子女中出现有病的,则该遗传病是隐性遗传病,即“无中生有”;如果双亲均有病,子女中出现正常的,则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即“有中生无”.  相似文献   

10.
华卫菊 《辅导员》2009,(1):46-46
“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的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叶圣陶语)因此,只有抓住每一次机遇,利用多种方式开放教学内容、开辟写作领域、创造习作题材,才能达到“有无相生”的境界,才能让学生学会“无”中生“有”。  相似文献   

11.
“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老子》中的“有无相生”“有生于无”以及“无为而无不为”,这些思想又可以在《易经》中寻找到思想资源。“有无相生”的思想源头是《易经》对“对待之象”的辩证认识与“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在“有无相生”基础上产生的“中空的无”的思想及《易经·大有》卦象可以看作“有生于无”的思想雏形。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解析 □几种不同的创新概念 □中国呼唤创新教育 □国外创新教育谈 □实施创新教育的突破口 “创新教育”解析 叶 平 一、创造教育还是创新教育 一种看法是,创造和创新含义不同。创造的意思是原来没有的,通过创造,产生出新的,可以称为“无中生有”;而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陈鼓应注释的《老子》版本,分析其中“有”“无”观。通过研读其中的章节,分析章节的意义,探究“有”和“无”的三种关系———有无统一、有无相生和有无统一的复归。最后针对整个“有”“无”运动的无数周期,提出不同于以往学者的关于循环运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创造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创”,二是“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  相似文献   

15.
记者:江泽民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有一位读者给我打电话,他说,科学的本质是创新,那创新的本质又是什么呢?你们能不能请学者专家谈谈有关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话题。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 金吾伦:我认为,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创新的反面是“守旧”。创新就要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设想,我们的祖先没有任何创新,那么,人类至今岂不还处在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 董光壁:创新的本质是不做复制者,因而单纯的模仿不是创新,流行的“追星”和“仿秀”意识都是背离创新精神的,令人生厌的重复会造成原创力的逐渐降低。从时代转变的角度看问题,创新的本质在于继往开来,既要批判地对待旧的又要批判地评价新的,把过去和未来一起熔铸在现在里面。 张丰乾:我想,创新的本质,借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范畴来说就是:“生”。《周易·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而人类是靠自己的创新能力自立于天地之间,最有意义的人生莫过于不断创新的人生。所谓“生”,乃是说“世界”并非本来如此,亦非一直如此,而是生生不息、日新而月异。所谓“创新”,更具体地说,就是“无中生有”——从被抛弃、被忽略、被认为是“不可能”、“不必要”的“空白处”生出“有”来,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化腐朽为神奇。“无中生有”的前提是“有中生无”——超越已有的成果,不为权威的结论所束缚,不被流行的观点所湮没,不因眼前的困难而退缩。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创新的本质就是“有无相生”。  相似文献   

16.
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概念创新素质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创造实践活动而产生,并逐步明确、逐步形成的。创新素质教育,是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断衍化而生成的。那么,什么是创造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如何实施这些教育?能否通过界定与诠释,使诸教育提法综合为创新素质教育?我认为,有必要加以探讨。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两者都有“创”字,即初次、开始做的意思。单从“创新”与“创造”两词比较,创新包容创造,创造涵容创新。创造比较具体,是全新的,是无中生有,难度比较大,层次比较高,是创新的上位与顶尖。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新…  相似文献   

17.
教学需要意境,犹如学生需要意义。意境即意义发生、领悟之境。我国传统道家思想对意境的解释是有无相生,无中生有。但依据海德格尔“朝向……的存在”的现象学理论,教学意境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朝向教学目标的回旋、震荡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一切还没有完全实化、固定化,它能够让学生有机会领悟教学的意义。教师要重视教学意境的营造,并注重学生生活世界的充实。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客观不同领域分别论述“有”“无”的真正内容与性质,论证宇宙天地人的“有无”关系不只是“无中生有,有又返无”定律半论,而应是“先有后无,无中生有,有又返无”定律全论,并说明“有无”新论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思考方法与步骤 1.判断各(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可用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来记忆.即(I)致病基因为隐性,应满足“无中生有”——双亲正常,而生出患病的孩子.  相似文献   

20.
“有”与“无”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有无相生,是文艺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本文从文艺创作的具体实践出发,论述有无相生的一般规律及其在文艺创作中的表现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