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海外贸易十分发达,早期的海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中后期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恶化,明政府的海禁政策开始松动,私人香药贸易进入高速发展期。香药贸易对于促进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秦汉时,中日两国就有各种往来交流。明以前多集中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明初至正德年间,朝贡贸易盛极一时。正德以后,私人商船为主的民间贸易活动逐步代替朝贡贸易。~((1))17—19世纪(日本江户时代与明治时代)中日两国贸易超过历代。中国江南(江苏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区的商人参与中日贸易,其中就有徽州商人。  相似文献   

3.
明朝前期,中日贸易在传统的朝贡体制下进行.但在16世纪中期,日本白银的发现引发了明朝民间商人前往日本贸易的热潮.嘉靖倭患虽然刺激了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革,但更使初到中国的葡萄牙借此机会垄断了中日贸易.  相似文献   

4.
香料,曾是财富和高雅的象征,因而成为东西方航海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明朝朝贡贸易的亏损与西欧香料战争贸易的获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香料贸易引发的历史思索:香料贸易和海洋观念折射出东西方历史的发展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宋代香药贸易有效地刺激了经济的繁荣,与其相关联的香药进口贸易、香料贩运贸易以及加工生产、销售,组合到一起成为宋代香药业贸易的核心。本文对宋代香药朝贡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香药发展与宋代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内部联系。  相似文献   

6.
文化交流是双向性的。在渊源流长的中韩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化对韩国产生了明显而又深远的影响。同时,韩国文化也有所反馈。宋时高丽物品的输入,就是其表征之一。宋代高丽与中原交流频繁,高丽物品通过朝贡、使节互访及民间贸易等途径大量输入中国。  相似文献   

7.
清自康熙朝开海禁后,南洋各国纷纷入华朝贡.由于交通、语言及朝贡程式等方面的原因,南洋许多国家聘任华商为贡使或通事,并搭乘华人商船,入华朝贡,从而形成了华商充当南洋国家贡使的独特外交现象.在南洋诸岛国中,苏禄是距离中国航程最远的清朝封贡外藩,其聘任华商充当贡使最为频繁,史料也较详实,故本文以苏禄国朝贡为例.  相似文献   

8.
明清粤闽海商的构成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明 《历史档案》2000,12(2):80-87
海商,系指从事海上商业活动的商人,尤其是指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明清两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对外贸易更加兴旺发达。国内不少商人集团,特别是以粤、闽商人集团为主,开始把商业目光从国内市场转向海外市场,纷纷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与能力,组织参与海外贸易活动,即内商外贸或海商外贸。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也开始了新的转型。过去以政府官方贸易或外国商人的朝贡贸易为主,嘉靖以后,  相似文献   

9.
《四海升平》是乾隆皇帝为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特地编写的朝贡戏,戏文显示了乾隆皇帝自我揄扬的用心,也存在着对英国使团访华的误读。这种误读和中国所建构的朝贡体系有关,并导致了后来遭受沉重的历史惩罚。  相似文献   

10.
陈鹏 《大观周刊》2012,(44):105-105
古代苏禄国与中国的交往可追溯至唐宋时期,而古代中菲关系史更是可以追溯至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期。明永乐时期,苏禄国东王、西王、峒王三王的突然来朝将两国关系推向了高潮,但自永乐二十二年后至清代便断绝了朝贡往来。三百年后,于康熙年间,苏禄国复又请求朝贡,雍乾时期的三十多年间仅官方朝贡就这六次之多,民间往来更是数不胜数。古代中国政府对苏禄国的朝贡一直采取的是怀柔友好的政策,这对中菲的国际交往、对外关系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四海升平>是乾隆皇帝为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特地编写的朝贡戏,戏文显示了乾隆皇帝自我揄扬的用心,也存在着对英国使团访华的误读.这种误读和中国所建构的朝贡体系有关,并导致了后来遭受沉重的历史惩罚.  相似文献   

12.
一 古代中国历史学家把日本称为倭国,称日本人为倭人.东晋南朝时期是倭国对中原王朝朝贡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古倭国频繁遣使朝贡,在两国交往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点,两国关系的持续发展为隋唐时期两国交往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术界对明清海上丝路的研究,多关注于官方的朝贡贸易,而忽略了民间层面的海上经贸活动。民间海上经贸活动主要表现为"借贡兴贩"、特许贸易、走私贸易等三种形式。在明清严厉的"海禁"政策背景下,民间海上经贸活动并未因此而中断。一方面,国家通过政策的调控与法律的约束以及与地方社会的协作等方式,形成了对民间海外贸易活动的掌控;另一方面,商人的利益诉求也得到了应有的关照。这种国家、地方、社会之间所形成的有效的协调机制,也为民间海上丝绸之路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4.
孙雨苗 《历史档案》2023,(4):94-101
高丽布作为一种外来面料,很受清廷重视,尤其在皇室丧葬、祭祀以及宗教场合中占重要地位。皇太极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形势的推动下,高丽布输入量呈爆发式增长,其输入途径由强制贸易等方式转化为稳定的朝贡模式。入关后高丽布在服用、赏赐等方面的用途逐渐减少,因此清廷大幅削减朝贡高丽布的数量。但终清一代,清廷强调高丽布在皇室祭祀场合不可替代,体现了宫廷对于传统习俗的坚守。高丽布在清代宫廷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满族文化的吸收调整性和保持传统的坚韧性。  相似文献   

15.
中朝之间的朝贡制度是好于典型的朝贡制度。高丽后期,蒙古人多次入侵朝鲜半岛,最终形成了中朝朝贡制度中的一个特例。蒙古人没有能够灭亡朝鲜半岛,并与高丽王室结成姻亲,元朝与高丽之间形成了一种主仆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刘刚 《兰台世界》2014,(9):92-93
中朝之间的朝贡制度是好于典型的朝贡制度。高丽后期,蒙古人多次入侵朝鲜半岛,最终形成了中朝朝贡制度中的一个特例。蒙古人没有能够灭亡朝鲜半岛,并与高丽王室结成姻亲,元朝与高丽之间形成了一种主仆关系。  相似文献   

17.
清代朝贡文书种类众多。但我国对清代朝贡文书的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作为学术研究领域,我国学术界应该形成专门的"清代朝贡文书学"。清代朝贡文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外交文书,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交流是双向性的。在渊源流长的中韩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化对韩国产生了明显而又深远的影响。同时,韩国文化也有所反馈。宋时高丽物品的输入,就是其表征之一。宋代高丽与中原交流频繁,高丽物品通过朝贡、使节互访及民间贸易等途径大量输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本文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扇、纸、墨三种,详加考证,窥豹一斑。一、折叠扇的输入扇的历史,在中国大概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唐人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五引《世本怕:“武王作霎。”“霎”,《说文》释曰:“扇也。”又引崔豹站今注》曰:“殷高宗有雅…  相似文献   

19.
王珣  李翔 《兰台世界》2016,(11):139-142
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同时也开始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外交体制,由"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从"近代化"到"现代化"嬗变,这种嬗变既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同时也是中国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晚清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与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外交也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代文献在对周边国家进行分类时,都把缅甸归类于中国传统的藩属国。清代官方文件乾隆《会典》对此作了总结:“凡四夷朝贡之国,东日朝鲜,东南日琉球、苏禄,南日安南、逞罗,西南日西洋、缅甸、南掌,皆遣陪臣为使,奉表纳贡来朝”。作为中国的西南邻国,缅甸一直被清政府看作是中国正式的朝贡国。现代研究清代中缅关系的学者们也大都认可这一说法,把缅甸看作与朝鲜、越南和琉球一样地位的藩属国。但实际上,有清一代,缅甸并不把中国作为它的天朝上国,也从未自己主动承认过是中国的藩属国。与之相反,缅甸几乎一直以一个平等国家的身份与清朝来往。关于缅甸的藩属国身份问题,在19世纪末期还引出了中国与英国之间的国际纠纷。本文结合清代的中缅关系发展演变,试就缅甸藩属国的身份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