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孙振军 《传媒》2002,(3):35-37
“新闻侵权”是指广播、电视、报纸或其它新闻媒体所播出、刊发的报道、评论内容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侵权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指损害或侵害公民或法人的“人身权”中的“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隐私权”等。  相似文献   

2.
“新闻侵权”是指广播、电视、报纸或其他新闻媒体所播出、刊发的报道、评论内容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行为。其主要表现样式是指损害或侵害公民或法人的“人身权”中的“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因新闻侵权问题被推上被告席的情况屡屡发生。新闻侵权,在我国目前来看有多种形式,但主要有侵害名誉权、侵害隐私权和侵害肖像权这三种。 一、新闻侵害名誉权 名誉,是指人们对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才能及其他素质的社会综合评价。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享有的对其品德、才能、作风等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要求给予公正的社会评价的人格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第4款规定;“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根据这一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4.
所谓"档案馆突发事件",是指"任何损害或可能损害馆藏任何部分的所有事故"(不包括诸如虫害、霉菌感染等时常所称的"慢性灾害").  相似文献   

5.
徐琼 《新闻前哨》2004,(2):42-43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出现失误或偏差,使报道对象在经济或精神上蒙受损失,产生负面影响,就称之为新闻伤害。所谓新闻侵权,是指通过新闻手段,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名称权及其他合法权益造成不法侵害。一般认为,构成新闻侵权包括以下四个要件:新闻违法行为的存在;违法行为造成了损害性后果;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根据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  相似文献   

6.
刘卫 《新闻前哨》2000,(7):28-29
如今,不少新闻媒介为旷日持久的新闻官司而伤透脑筋,不少企业和个人,也被新闻侵权和新闻伤害搞得生活不宁。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妥善合理解决新闻侵权和新闻伤害,已是迫在眉睫。 新闻侵权,就是新闻媒介由于自己的报道,对其他个人或群体(主要指法人)的人格尊严有所侵犯,这是一种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公民个人名誉,主要是指公民本身所具有的品德、才干、信誉等等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正确…  相似文献   

7.
徐泽春 《出版广角》2016,(11):45-47
深度链接对被链接网站的利益构成了负面影响.但是,深度链接是否侵犯版权及其侵权性质,我们不能单方面就"服务器标准"或"用户感知标准"作出判断,而是要利用"法律标准"针对特定事实进行分析评价来界定.链接服务提供者规避法律风险的措施包括善意行使权利、慎选链接方式和遵循法律规则等.  相似文献   

8.
"新闻侵权"是否应进入侵权责任法,或者说其作为一般侵权是否应被明确或强调,法学界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从法理和法律上看,"新闻侵权"无疑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一般侵权,但是否进入侵权责任法或者进行特别明确,应基于我国"新闻侵权"司法实践中对新闻媒体普遍适用证明责任倒置的状况,另外还要考虑我国新闻法短期内不可能实施的客观情况.总之,以司法解释形式对"新闻侵权"进行特别规定是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汝艳红 《青年记者》2012,(15):27-28
广告是广告主为了推销其商品、劳务或观念,在付费的基础上,通过传播媒介向特定的对象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商业伦理是一门商业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商业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伦"是指人、群体、社会、自然界之间的利益关系,"理"则是原则、道理、准则."伦"和"理"合起来就是正确处理人、群体、社会、自然界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商业伦理是指在商业活动中,企业和个人的经营活动以不损害他人、社会和环境为前提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0.
渠道冲突(conflicts in channel)是指"当分销渠道中的一成员将另一成员视为敌人,且对其进行伤害、设法阻挠或在损害该成员的基础上获得稀缺资源的情景"[1].渠道冲突有三种类型:垂直渠道冲突、水平渠道冲突和多渠道冲突.  相似文献   

11.
防止发生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司法实践中,新闻中涉及到的自然人或法人总是以"失实"为由提起侵害名誉权或诽谤的指控,也就是说,对"新闻官司"的判决一般总要先认定新闻失实,然后才能判定新闻侵权.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是新闻侵权中最重要的问题.新闻从业者只有熟悉、了解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才能够分清什么情况下构成侵权,什么情况下不构成侵权,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新闻侵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侵害名誉权,主要表现为新闻作品中存在有侮辱和诽谤的内容.新闻诽谤即新闻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损害了他人名誉;新闻侮辱即新闻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损害了他人名誉.①具体形式主要有:新闻事实完全失实、凭空捏造;采访时只听取一家之言、未对情况进行核实而造成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失实;报道内容真实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等等.  相似文献   

13.
秦庆国 《青年记者》2007,(18):103-103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1998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条文的规定,新闻侵权主要是指侵害人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向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实,或运用侮辱、诽谤性语言,从而侵害了公民或法人的人格尊严,造成精神上的损害。明晰了这几点,我们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就要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4.
吴鹏飞 《声屏世界》2003,(10):35-35
豁免事由是指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而提出的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事实。依据侵权行为法的一般原理,任何一种豁免事由能够有效成立,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具有对抗性。第二,必须具有客观性。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实践,新闻侵权民事责任中经常采用的豁免事由主要包括:权威消息来源。这一豁免事由在西方国家又被称为新闻特许权。如果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对权威部门的结论或材料进行报道,却损害了他人名誉权,新闻机构可以其消息有权威来源为由而要求免责。在司法实践中,权威消息来源被认为是侵害公民、法人名誉权…  相似文献   

15.
负面新闻信息是指"消极的或不好的、有害的新闻信息","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极的事实所释放出的信息。"①它通常包括地震、飓风、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社会上的对一切违背法律或伦理道德,与人类社会进步潮流逆向而动、损害人类利益的事件或现象。负面新闻信息不同于负面报道。负面新闻是那些产生了负面效应的新闻报道,而负面新闻  相似文献   

16.
娱乐新闻侵害隐私权及法律内涵隐私权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沃伦和波兰戴斯提出的,1890年,他们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论文<论隐私权>,主张一种新的"不被了解的权利",即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①娱乐新闻侵害隐私权是指娱乐新闻媒体或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未经他人同意,侵入他人的私人领域,披露他人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事务和活动,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黄森榕  杨伟 《新闻前哨》2005,(11):71-72
新闻侵权通常指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侵权法上的抗辩,指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提出使自己免责或减责的事实与理由。具体到新闻侵权,抗辩事由成立,新闻不构成侵权;抗辩事由不成立,则构成侵权。研究新闻侵权中的抗辩事由,实质上是为新闻是否侵权划定界线,因而在理论与司法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期刊品牌创新的理性思考——由期刊创新年会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亦称"厂牌"、"牌子",指企业对提供的货或劳务所定的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或其组合.主要是供消费者识别之用.品牌的组成可分两部分:一是品牌名称,是指品牌中可以用语言称呼的部分;二是品牌标志,是指品牌中可以被识别但不能用语言来称呼的部分,如符号、设计等.  相似文献   

19.
注意和防止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欢院  田刘 《今传媒》2007,(12):53-54
灾难性事件是指那些因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对社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事件.和一般的新闻事件相比,灾难性新闻事件有其独特的成因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综观新闻媒体的新闻官司,从新闻媒体本身来看,涉及最普遍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侵害法人及公民名誉权.构成对公民、法人的名誉侵权,应具备四个条件: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行为人实施了侵害他人名誉的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1993年6月15日,我国曾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8年8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