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37年7月30日,苏联内务部颁布第00447号命令,展开对"原富农"富农帮凶"和其他反苏分子展开镇压.反苏分子被分为两类:一类分子立刻枪毙,二类分子监禁和流放.命令限定了两类反苏分子的名额,各地不能擅自增加镇压名额.但是实际上,各地增加镇压名额的申请都很客易地获得了斯大林的批准,"富农战役"的期限大大超过了原定的4个月,总镇压人数81.8万人,是原计划的3倍,枪毙43.6万人,是原计划的5倍."富农战役"是1937年至1938年苏联大清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大林是"富农战役"的决策人和总指挥.  相似文献   

2.
富农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非常关注的问题.在如何对待富农的问题上,党走过了一条非常曲折的道路.土地革命时期是党开始集中探索富农问题的初始时期,这一时期党的富农政策经历了中立--反对--联合三个阶段,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富农政策的制订提供了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前半期对富农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共产党对"富农"阶层的界定和策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社会的原有结构,影响着乡村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这一时,关于富农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三方面的问题展开:一是确定富农阶层的划分标准,二是分析富农的阶级性质,三是探讨富农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富农问题的研究,揭示出在阶级划分的实践中,学术目标与政治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看似为学术问题的论争,其实质却是关乎革命策略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4.
苏南土改对富农问题的政策根据是中共中央有关保存富农经济的方针,同时又针对了苏南的具体情况。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前每人平均占有和使用的土地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他们以自己耕种、雇工耕种、出租等方式经营土地。苏南富农对待土地改革的心态是极为复杂的,拥护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苏南各地征收了半地主式富农的出租土地,保留了一般富农的出租土地,对富农的佃入土地抽动较大,对富农的其他财产全部保留。苏南在处理富农问题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对富农乱斗乱打和提升富农阶级成分等过左行为,但很快得到纠正。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后每人平均占有的土地仍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苏南是中国大陆保存富农经济最成功的地区。富农经济的完整保存为此后苏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富农问题是贯穿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特殊而复杂的问题。对富农的政策。往往会影响多个方面的政策,关系到革命和建设的成败。文章通过对土地革命时期各个阶段富农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富农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土地革命,而土地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农问题.毛泽东对我党中农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较早地认识到了团结中农的重要性.第二,对中农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区分了富农与富裕中农.第三,提出了团结中农的两个基本条件和完整的团结中农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王瑞芳 《红领巾》2004,(5):10-13,100
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地主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富农成为农村最有经济势力的阶层,并日益成为限制和斗争的主要对象.对土改后农村富农及其经济状况作系统考察,分析中共对待富农政策的转变及其内外原因,并着力考察富农在土地改革及合作化运动中的复杂心态,借以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共限制、消灭富农政策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富农问题,“是在中国具体的历史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个特殊问题.中国的富农,一般具有很重的封建和半封建剥削的性质,而这种富农经济在全国农业经济中又不占主要地位,这两点都不同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富农.”富农问题是和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联系在一起的.富农问题处理得得当与否,对于根据地内的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以及其他各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都有密切关联.由于这个时期的有关富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发表了不少专著和论文,对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富农政策,富农经济的发展和作用,划分富农标推的变化,富农阶级的“自行消亡”和消灭富农阶级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使我深受教益。为此,我想就苏联有关富农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富农属于农民的范畴,是农民阶级的一部分,但有其自己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对富农阶级的认识及政策的制定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富农阶级的性质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政策,由限制富农、到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再到中立富农、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探索求真的精神,从而正确地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中一个难题——富农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伊朗社会转型的深入,伊朗的职业技术教育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迁徙计划",它是伊朗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选择。通过政府政策和财政支持,计划吸引城市剩余科技人员到农村帮扶农民提高生产技术,以实现在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上缩小贫富和城乡差别;并通过农民,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民在家致富,以达到维护伊朗的伊斯兰意义系统和实现民族安全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莒南县是抗战初期开辟的革命老区。特殊的土地占有和租佃方式使莒南农民各个阶层在土地使用上产生了极大悬殊,富农大量租入土地,采用雇工进行农业规模经营,广大贫农耕地极其缺乏;在减租减息运动中,莒南发动了拔地斗争,将地主大佃户的土地拔出分租给贫民耕种;拔地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民生活,但却沉重打击了初具规模的富农经营,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目的是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必须改革完善现行农地制度。因为现行农地制度的小块分散经营方式存在制约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土地所有权模糊,农民土地权益屡遭侵害,大量资金外流,削弱了农业自我积累的发展能力;土地使用权不完整、征地补偿过低、土地潜在保障功能等制约农转非进程,不利于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农民增收难、致富难;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不利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大降低了农业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新富农是根据地时期在中共领导下产生的新生阶层,这一原本经济发展的新生事物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内容。在革命话语的表达下,新富农经历了由革命者到被革命者的身份转变。以新富农为话语分析媒介,通过其命运的转折,探讨他们身上所呈现出来的革命话语表达,可深入理解中共农村革命过程中的诉求变化和策略运用,以及在这一历史变迁中所折射出来的个体无奈。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社会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代中国曾开展过多次宪政运动,制定过众多宪法或宪法性文件,进行过多种宪政模式的探索和建设,但最后都失败和废弃了。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方面的主要有: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市场经济的比重较小是经济因素;农民的数量过多而市民的数量过少是阶级因素;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主题是时代因素;列强的侵略和半殖民统治是国际因素。探索、总结这些社会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对于当代以宪政建设为核心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认识障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多年来中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但历经近百年变革的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至今仍然处于产权主体错位或缺失、权益模糊不清的状态;学界与社会广泛关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创新,并形成了诸多分歧。梳理其间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与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分歧,可知人们的研究实际存在某些共同或相似的认识障碍:没有正视并确认农村土地应该属于农民的事实,以至国家法律上赋予农民的众多土地权益无法得到真正保障;因受长期对农民与农民家庭经营形成的认识误区所致,将农村土地产权明晰与国家监控、规模经营、两极分化、社会保障相对立,长期为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所困扰,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举步维艰,徘徊不前。  相似文献   

17.
中外历史的经验证明,无商不富,无农不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发展种养业的同时,必须重视二三产业的发展;将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扶持农村及对广大农民进行教育提高和优抚的政策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农民生活宽裕。  相似文献   

18.
对乡村旅游起源及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非常迅猛,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旅游休闲地域与空间,也为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探讨了乡村旅游的起源,并在比较众多学者给出的乡村旅游概念基础上,尝试性地界定乡村旅游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