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实践层面的方法论运用体现的是一系列思维模式,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寻求方法论指导,并自觉将方法论思维运用于研究之中的主动意识。具体言之,方法论意识包括运用“层面一关系”确定研究位置的结构意识,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问题意识,注重历史继承与本土转化的时空意识,以及通过探索学科方法论促进学科建设的自我意识。教学论研究者需具备这些方法论意识以提升研究品质。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要求和保障."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甚至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产生."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3.
胡子政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3):55-59,81
将意识泛化为一切心理现象是形成当前意识研究聚讼纷纭格局的总根源。现代西方心灵哲学立足概念语词的语法与语义考察意识,规定意识的本体论地位,找出意识所具有的"觉知"与"qualia"的基本硬核,建构两种基本意识研究模型,形成意识问题深层对话、研究的开阔视野,为消除意识研究中的二元式"幽灵",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研究,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应有地位提供了多重启示。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学实质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介入和中华民族自身立足"本土"对乡土经验进行修理调整后的一种表述形式,其核心是乡土意识这样一种文化或心理结构,因此乡土意识对乡土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本土价值,也应具有新内涵。"乡土意识"是现代性冲击下的20世纪乡土中国变迁的有效研究范畴,在此视角下,可以更为合理地审视20世纪中国的文学与文化嬗变、思想演进等。基于"乡土意识"对应"现代性"的本土意义,无论在方法论和价值论上,都应重视并拓宽"乡土意识"研究范畴,这对文化艺术研究和乡土中国变迁的阐释将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由于康德把"我能认识什么?"这一问题置于理性所关切的四大课题之首,因此"范畴论"在其先验哲学中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通过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使范畴的使用权限获致了合法性证明,而范畴的效用问题则是他对该权限的进一步彰显:知识之建构、先验图式论、现象界之确立均与该问题相关涉。  相似文献   

6.
李长吉 《教育探索》2002,13(1):45-46
对于观念,先哲们曾有过不同的解释:洛克认为观念来自对外界事物或内心活动的观察;贝克莱则声称观念并非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外界事物乃是观念或感觉的组合;在康德那里,观念被称为“纯粹理性的概念”;黑格尔则认为观念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可见,人们在谈论观念时总是离不开物质世界与人的意识两个范畴,对于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则形成了对观念的不同看法。那么,观念是物质的直观写照还是纯粹的精神现象,亦或是二者的统一呢?辩证唯物主义对此作了科学的解释: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精神现象。但…  相似文献   

7.
亲爱的教师们: 上次信里说过,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是精神的体现。现在,就进一步来谈谈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或客观实在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是哲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它要解决的是:究竟是先有物质(存在、客观实在),还是先有精神(思维、意识)?物质(存在、客观实在)和精神(思维、意识),究竟誰决定誰?  相似文献   

8.
齐伟 《学周刊C版》2011,(12):38-3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问题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教学中产生问题意识也就是产生主动质疑与探索的心理状态,学生才能积极思维、主动思考,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探索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物质概念、物质范畴反映的是物质原型;与此对应,意识概念、意识范畴反映的则是意识原型。物质原型和意识原型及规律论同属逻辑客观层次;物质概念(范畴)和意识概念(范畴)及其规律同属逻辑主观层次;逻辑主观层次是对逻辑客观层次的反映;在实践的基础上,逻辑客观层次与逻辑主观层次是相互转化着的;而并不因此失去它们当初的层次属性,表现出逻辑层次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哲学中,主体论经历了由"客体中心"到"主体中心",生命之"我"到生活之"我","无主体"到"主体回归"的流变。主体论思维方式的转向对哲学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极大的改变了哲学研究领域的面貌,哲学研究随着对"主体"不间断的"问"与"答"而持续解构。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师创新意识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由问题、方法、结构、应用、主体等子意识支撑。牢固树立这些意识,创新教育才能走进课堂、走近学生。文章分析了数学教师具有创新意识的意义,并建构了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全面阐述了素质教育下新型教育教学观。  相似文献   

12.
本认为,法治行政意识是法治意识在行政领域的体现,是法治精神渗透于行政主、客体的观念和行为中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它由公共意识、法制和法律至上意识、正义意识三大要素组成。章从行政主、客体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三大要素的内容,并进而指出国民法治行政意识中存在的种种不足。  相似文献   

13.
实现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的历史性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人治意识是当前中国法治发展面临的最大心理障碍。中国实现法治的政治心理要求是,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并把法治精神确立为整个中华民族政治心理转型中的主导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涂尔干认为 :宗教中的集体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集体意识与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宗教生活本质上是一种集体生活 ,而集体生活也即宗教聚集不能相隔过久 ;之所以要维持定期的集体生活从根本上说是保持宗教伦理与理想的需要。但是 ,若对中国宗教加以考察我们会发现 ,它似乎普遍缺少集体意识和集体精神。对于一般的信众而言 ,中国宗教 ,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都没有严格定期的集体生活 ,不仅如此 ,多教崇拜实际上也瓦解了这种可能。进一步 ,由于得不到集体生活中更高目标的激励 ,中国宗教一般来说只是满足于功利与具体层面 ,缺乏伦理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5.
把历史意识等同于"过去意识"以至于"历史知识",是一种常识化误读。实际上,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的当下自我意识,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共时态的功能性联系呈现其中。包括历史事实、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在内的历史知识,是学术研究者超越狭隘的个体时空、成为人类自我意识自觉承担者的知识条件,它们只有现身为研究者观看、思考、领悟和体验的精神活动方式,才能转化为历史意识。问题意识体现了历史意识的超越性质,人文意识则是历史意识的"价值—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理论自觉即教师对自我作为理论主体存在的自觉,它意味着教师以一种独立思想精神和批判态度对那些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事件有意识地追问与反思,以寻求对日常教育现象、问题的澄清与解蔽。理论自觉是教师在教育变革中能够以变革主体参与变革推进以改革在实践层面真正发生的需要,也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原罪”意识的梳理,展示知识分子的“原罪”意识在不同阶段的起源、发展、变异、流失.力图分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解放后一次次的思想改造运动中,丧失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又一原因,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从<史记>的著史宗旨等角度对司马迁笔下部分不合常情的舍生择死者形象进行了艺术上合理化的探讨,认为不能拘泥于人之常情与历史细节的真实而应该从艺术赏析角度理解司马迁对他们的塑造,并分析了这类人物形象与司马迁内在意识的关系及其客观呈现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9.
在21世纪中国学“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化中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一部分的过程中,学创作过程中的“政治意识”、使命感以及学本中的民族学精神,是应该努力葆有的养料,是应该加以弘扬、加以发展的精粹。  相似文献   

20.
丰润作家群蜚声文坛,名人辈出,形成了一个强势的地域文学群体。他们的作品内容上具有深邃厚重,有着浓烈的家园意识、鲜明的时代精神,深切的人文情怀、深厚的历史容量、深刻的理性力量、强烈的忧患意识等多种内涵;形式上创新求变,表现出了多样的创作手法、独到的结构形式,个性的语言特色、鲜明的地域色彩等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