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范畴论是康德的知识论的核心内容.康德在克服经验论的困境、批判唯理论的轻狂、假借与改造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廓清柏拉图混淆范畴与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范畴学说以维护自然律的普遍性与必然性,并挽救和重建科学知识普遍必然有效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开放性、世界性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可能的“初始条件”。中国的社会变迁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可能的“客观原因”。作为能够改造世界的批判的、革命的理论学说以及被压迫者追求现实解放的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就契合了人们要求急需重建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取向与深层文化心态,迅即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潮。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与理论研究者的“理性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的“主观动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伦理要使其所涵涉的主题、诉求和旨趣打上时代性烙印与获致当代性标识,实现自身在当代的重构,应该以对话与责任为基本向度。具体言之,一是在对话向度中实现自身从依凭权力机制自上而下的教育伦理立法转向社会主体民主化的教育伦理建构,从教育专家的伦理独白转向公众与教育专家的平等对话,从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人伦结构转向教育者与受教者和谐互动的教育伦常秩序;二是在责任向度中实现自身从自为性责任主体转向为他性责任主体,从成材之教的责任承担转向成人之育的责任承诺,从学术责任的应答转向社会责任的担当。  相似文献   
4.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常被视为相对主义者,对此他予以了否认与回应。在否认与回应的过程中,罗蒂发展了其进步与希望的观念。罗蒂最近的进步观念与对进步的希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更好地表达了两个儒家的真理其一,道德进步就是扩展那些能被视作“我们”的人的范围;其二,要取得这样的进步,我们不必采用道德普遍主义的立场。同时,孔子与罗蒂或许存在两种可能的争论一是差异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二为形而上学在道德进步中的作用。对争论讨论的结论是,罗蒂式的儒家会是更好的儒家,儒家式的罗蒂会是更好的罗蒂。  相似文献   
5.
当代道德教育的三重理性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教育并非一种诉诸非理性的救赎式、苦修式教育以及一种规训式的主体性教育,实为一种诉诸理性之生命化、人文化、实践化和最终受纯理性支配的交互主体性教育。如是,理性的进路理当成为道德教育得以通行无碍、圆融自足的应有之维。具体言之,一是要在交往理性的进路中实现其从强制式灌输到对话式启导、从接收主体中心到去中心化的主体间性的转向;二是要在价值理性的进路中实现其从智性言说到德性叙事、从成材之教到成人之育的跃迁;三是要在实践理性的进路中实现其从理论世界到生活世界、从文本依赖到实践诠释的嬗变。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在学科交叉、融合与整体化的态势下,虽彰显出日趋多元的范式,但其要一改当下诸多割裂互斥的致思路向而继续走向系统深入,需实现其在方法论上的革新与突破。一是使学科交融意识与学科边界意识相结合,从而在学科互涉与学科自主的协调兼顾中既走出狭隘的学科主义樊篱,又坚守教育学自身的存在根基和内在秉性;二是使学术意识与问题意识相互补,从而在学理本位与问题本位的交错渗透中消解教育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关怀之间所存在的对峙性张力;三是使世界意识与本土意识相融通,从而在他者镜像与自我观照的动态平衡中走出教育学普遍主义和历史特殊主义研究方法之争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由于康德把"我能认识什么?"这一问题置于理性所关切的四大课题之首,因此"范畴论"在其先验哲学中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通过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使范畴的使用权限获致了合法性证明,而范畴的效用问题则是他对该权限的进一步彰显:知识之建构、先验图式论、现象界之确立均与该问题相关涉。  相似文献   
8.
9.
就哈贝马斯die Diskursethik的汉译取向而言,对话伦理学的译名可能更为贴切,原因在于,一是它能把以沟通为目的和无任何行动担负的讨论意味更好地凸显出来;二是它可将哈贝马斯的伦理学与诸多传统伦理形态在理论旨归和视域上的殊异加以显明;三是它能与哲学传统相对接和与我们当下的生存境遇相辉映.就其理论定位而言,可以从哲学改造的角度、基本问题、学理形态看,它可标识为严格的道德哲学和广义的对话哲学.至于die Diskursethik的基本旨趣,可用超越"是"与"应当"之紧张和彰显规范的"似真性"来加以表征.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究竟应依凭情感还是应诉诸理性尚存在争辩。情感论的理据在于,如果将情感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原发性机制,便可更好地触动和促发人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体验;理性论的理据在于,倘若将道德教育奠基于理性,则能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和增强可能的道德主体对道德价值规范的反省能力。然而,情感论虽有其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却很容易使道德教育落入无根的态势与听凭私人情感、感性情感和自然情感的支配之中。道德教育的圆融自足还需由理性来加以奠基,只不过,其中的理性既不能是将道德教育独白化、同一化的先验理性,也不能是将道德教育知识化、工具化的工具理性,而应是能够统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