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文化交流角度看外国人名翻译方法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名作为社会语言和文化的产物,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诸如宗教、历史、风俗习惯等重要文化信息。从人名翻译的历史来看,人名翻译经历了一个从归化音译到异化音译再到音意译相结合的变化过程,其背后原因颇为引人深思。本文想要结合归化异化策略,从语言文化交流角度对于人名翻译的变化进行探讨,以求能更好地理解把握人名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2.
目的: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但纵观目的论视角下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少有针对人名翻译的开展研究。因此本文拟将以沈从文小说中的人名翻译为例,探讨目的论视域下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想让源语文化“走出去”的译者一般采用异化的策略,同时采取音译法和直译法居多;而对源语文化抱有“请进来”目的的译者将采用归化策略,在翻译方法上倾向于意译法及音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但纵观目的论视角下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少有针对人名翻译的开展研究。因此本文拟将以沈从文小说中的人名翻译为例,探讨目的论视域下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想让源语文化"走出去"的译者一般采用异化的策略,同时采取音译法和直译法居多;而对源语文化抱有"请进来"目的的译者将采用归化策略,在翻译方法上倾向于意译法及音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牡丹亭》汪榕培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译者主体性在人名典故翻译中的发挥。《牡丹亭》中人名典故使用的特点有:人名典故在典故使用中占多数;人名典故多出现于人物对话中;人名典故连用情况较多。结合人名典故使用的特点和译者主体性,本文提出在翻译人名典故时,应从读者、阐释者和译文作者三个方面对人名典故进行分析,并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饮食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播意义,饮食名称的翻译策略直接体现了文化传播中的话语权问题。落实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应当树立文化自信、确立话语权,这就要求在豫菜英译中勇于采用异化策略,保留文化符号。在翻译前要研究饮食名称的命名规律和文化内涵,对于以典故、民俗、地名、人名命名的菜名应当采取音译加注的策略,以食材、烹饪命名的菜名则宜采用意译为主音译为辅的策略。适量的意译是为了配合异化译名在英语中的接受,其接受的过程就是彰显文化话语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翻译观看习语翻译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子恒 《文教资料》2008,26(4):45-46
异化和归化历来是不同翻译学派的争论焦点,本文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习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得出了习语翻译应采取以异化策略为主的结论.同时还结合翻译目的,总结出了四种习语异化翻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绍兴黄酒文化的翻译为例,探讨非遗英译的归化异化策略选择问题。在非遗英译过程中,译者要基于更好地传承与传播非遗文化的原则,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对于有一定海外影响力的黄酒术语,译者要依据国标,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对于海外知名度比较低的黄酒品类和酒俗文化的翻译,译者可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对于英语世界比较陌生的黄酒典故和酿制工艺流程的翻译,译者可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基于互联网传播的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呈现出与传统字幕翻译不同的特点:译者非职业化、以无偿翻译为主;翻译快速,注重译者间的分工与协作;受众需求多样化。同时,文化上过度归化、表达过度网络化、译者过度介入和多义词词义选择忽视语境等问题亦日益凸显。译者选用翻译策略时,在文化层面上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在网络语言使用上,要注意把握网络语言的“信”度、雅俗度与通用度;在介入的必要性与方式上,应充分考虑相应语言文化背景知识预设在翻译受众中的存在状态;在多义词词义选择上,要综合考虑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  相似文献   

9.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方式一直就是翻译中争论的焦点,但是随着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世界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异化的翻译方式逐渐成为翻译的主流方式,无论是在英汉还是在汉英翻译中都应该尽可能多的使用异化方法,要以异化为主,以归化为辅,丛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持平等的态度,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读者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直存在着“归化”与“异化”之争,“归化派”与“异化派”都给出诸多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本文基于两者的理论实践,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看出:译作读者喜欢人名的异化翻译,而不太接受地名的异化翻译;对习语、习惯行为的翻译,英译汉时,喜欢归化翻译者较多;汉译英时,归化和异化相差不大,但是倾向直译和喜欢用自己所熟悉的单词翻译;宗教用语绝大多数受试者喜欢归化;受试者不喜欢带有浓厚的中国政治、封建文化色彩的归化翻译;对四字成语,喜欢中西方成语对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典故成语的特点和它隐含的比喻意义.同时阐述了它与文化和翻译之间的关系.由于目的语中存在文化空缺现象,为了使翻译的交际目的成功实现,从跨文化角度翻译典故成语时,归化优于异化.  相似文献   

12.
一国人名是一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人名负载着凝重的汉语言文化信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英译的一大难点。《红楼梦》人物阵容浩瀚,人名的英译给译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对杨、霍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两个译本在对人名因素的处理上,有很大区别:杨译本主要采用异化原则,目的在于向外国读者传递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而霍译本主要采取归化原则,目的是让译本更容易为外国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诗词中含有大量文化内涵丰富的典故。李白《清平调》三首诗用了许多典故,诸如群玉山、云雨巫山、飞燕等,是难解难译的诗。本文运用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策略,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六位译者对《清平调》中典故的不同英译,探讨不同译者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和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译文以异化翻译为主。这种翻译策略取向对汉诗典故的英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意象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生成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的文化含义和很强的语境适应性。元杂剧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例如,宫调、曲牌、典故以及人名等。对元杂剧文化意象的译介有利于中国古典文化广泛、深入地传播。本文在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指导之下对元杂剧的三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三类文化意象的英译策略,以期为文化意象的翻译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翻译采用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是由面向何种类型的读者决定的。以往的翻译主要以归化翻译为主,但随着越少越多的人学习外语,接触外国文化,读者已能接受许多异化的表达方法。异化翻译更忠实原文,更准确的传达原文意义,能丰富译入语的文化,英译汉的趋势将越来越向异化翻译靠拢。  相似文献   

16.
含动物名称一类的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内客.辩证地采用以"异化"翻译为主、"归化"翻译为辅的翻译策略,能有效地将这类英语谚语转换成汉语,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周巧琴 《海外英语》2012,(16):156-158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加涉及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协商。归化策略向译入语文化倾斜而异化策略向源语文化倾斜,这种顾此失彼的情况常惹译界争论不休,该文以《红楼梦》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人名英译进行分析,认为最好的翻译应该同时结合归化和异化两者,以达到最佳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加涉及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协商.归化策略向译入语文化倾斜而异化策略向源语文化倾斜,这种顾此失彼的情况常惹译界争论不休,该文以《红楼梦》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人名英译进行分析,认为最好的翻译应该同时结合归化和异化两者,以达到最佳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理雅各翻译《尚书》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保存了原文古奥词汇和灵活多变的句式,描摹了原文的语气语调,再现了原文的文学意境,其异化翻译是成功的,有利于文化的传真。但其中的过度异化以及翻译中的一些理解偏颇、误译以及将个人的宗教信仰强加于异国文化,导致"文化失真",却是其翻译的"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20.
人名翻译通常以音译为主,遵循“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原则,但是这两个原则往往不足以解决人名翻译中的实际问题。本文结合目前存在的外国人名翻译的混乱状况,分析和探讨其成因,指出这两个原则对人名翻译规范解释力的不充分性,并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旨在促进外国人名翻译规范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