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蒲松龄在他的巨作《聊斋志异》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善孝为先"思想观念的推重。《聊斋志异》以孝开宗明义,对孝道进行了反复弘扬,甚至通过描写因果报应来宣扬孝道。为了弘孝他还总结了十二种行孝的方式。蒲松龄之所以如此大力宣扬孝道其原因有二:第一,蒲松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第二,现实生活中蒲松龄本人就是个行孝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继承 《阅读》2009,(5):30-31
蒲松龄是清初著名小说家,他的著作《聊斋志异》以及他笔下性格鲜明的鬼怪神狐,很多同学都非常熟悉。今天,小书虫要给大家讲一个蒲松龄教训一老财主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蒲松龄在《聊斋异志》一书中,涉及最多的便是男女情爱的描写。在相对较长的一个时期中,不少研究家与评论家都对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婚姻观进行研究。研究的关键时期大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不少评论家对书中女性的爱情观赞赏有加,尤其是在女性大胆求爱,自由结合这方面。但是,到了对女性形象研究的第三阶段,即九十年代至今,不论是对蒲松龄本人的内心,还是书中的女性形象,都开始产生了不少的质疑之声。介于此,笔者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同时结合作者心理,对《聊斋志异》中几篇流传度较广的文章进行重新剖析,旨在使读者对《聊斋》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角度的认识,不再只片面趋于"自由"、"进步"层面上理解书中女性,应该认识到当时时代下的女性悲在何处。  相似文献   

4.
以“志异”而著称的《聊斋》,它的情节不仅曲折多变、引人入胜,而且十分独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蒲松龄善于在情节构思中将虚幻性和现实性交融的缘故。 虚幻性情节要给人以“假中见真”的艺术感受,就不是可以任意编造的,它既要遵循人物的性格逻辑,同时也要合乎幻想世界的“客观”逻辑。在《聊斋志异》中,虚幻性情节和现实性情节常常是穿插、交错起来的,互相推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的爱情故事生发于蒲松龄情之为高的至情思想,至情是他反抗封建礼教的最高思想武器。他的至情体现在恋爱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与尊重,交往形式的大胆、奔放;至情结局的惊奇、浪漫。这种至情思想的出现与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想有密切的联系,也与蒲松龄自己的爱情理想追求有关。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以描述狐鬼花妖精魅的荒诞离奇的故事而著称,用浪漫主义的笔法展现了一个虚幻的世界。然而,《聊斋志异》在纪实性文学方面的价值却很少被关注。本文旨在分析《聊斋志异》中的自然灾异现象的篇章,揭示了其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体现了重要的史料学价值和意义,体现了蒲松龄惩恶扬善的因果报应的思想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既批判科举制度,又热中科举考试,而后者往往被人们忽略。蒲松龄对科举制度所持的双重态度。给予《聊斋志异》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聊斋俚曲道教熟语例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俚曲是明末清初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作曲牌。其所包含的近300条熟语中,与道教文化相关者不乏其数。择其要而释之,既有助于分析聊斋俚曲的艺术特色,又便于把握蒲松龄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考城隍》为切入点,具体考察了蒲松龄体现在《聊斋志异》中的善恶观,主要从"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的善恶标准;善恶有报,因必生果和善恶转化三个方面论述了蒲松龄深受老庄与佛教思想影响的善恶观。  相似文献   

10.
《画皮》是《聊斋志异》中独异的一篇。不同于那些美丽善良的花妖鬼狐,画皮中的女鬼是厉鬼,作为文人的王生因而深受其害,不过由于自身和宗教力量,尤其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圭臬的妻子的拯救,他最终死而复生。此处女鬼和妻子形象的对比,体现了蒲松龄内心深处对一直企图超越的现实规则的回归与妥协。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创作渗透着蒲松龄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寄托着蒲松龄的理想与愿望。近500篇作品中有一大部分所表现的都是婚恋题材,不难看出理想的婚姻也是作者的愿望。因而作者在作品中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婚姻世界,那便是娇妻美妾共侍一夫的"双美"婚姻模式。这种美艳幻想是蒲松龄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是蒲松龄"在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琴瑟,案冷疑冰"[1]的创作环境中对苦涩人生的心灵抚慰。  相似文献   

12.
在行文中穿插诗词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传统。在小说中合理地运用诗词,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聊斋志异》就是小说中完美融入诗词的典型。在《聊斋志异》的相关作品中,诗词主要起到了喻示人物身份、揭示人物遭际命运及抒发人物怀抱等作用,通过蒲松龄的奇思妙想使作品具有了新鲜感、陌生化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是康熙年间创一代新风的诗人。我们深入研究蒲氏的诗词,不但能了解这些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而且能更好地了解他的生平、思想和品格以及名著《聊斋志异》的创作意图和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是宣扬孝道的。蒲松龄的孝道观与儒家传统的观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悖之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聊斋》的内容,联系蒲松龄的身世,肯定了作者的恋爱婚姻观在历史上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其温情主义的局限性。本文还论及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地位,藉以说明至今还残存的封建婚姻观念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关于《聊斋志异·放蝶》小说本事,朱一玄先生《<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已辑有二则,今检明人文集可知,目前所见关于《放蝶》故事最早的记载应为明末李长祥《天问阁文集》卷一《王子凉传》。文中对历史人物王山斗生的家世、生平与交游,略作考证,并纠正《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之误载一处。同时,对但明伦等后世读者关于《放蝶》故事的评论,也稍加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一个异读词,《辞源(第三版)》明确了唯一的读音“jiǎ”。探析“嘏”和“叚”的同源词身份,并进一步指出“嘏”是两个构字部件音义兼顾的双声符字。从“嘏”的语音发展过程,可以看出“jiǎ”是语音正常演变的结果,“嘏”ɡǔ读音当是语音讹变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写了各式各样的鬼,学人亦多有品评。但其中的“鬼书生”,做为一个群体,却鲜为人论及。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对它进行了探讨。群体的鬼书生,既有突出的共性特征,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性格。它们表现出的那种“科举情结”,实际上是封建时代广大读书人的悲剧。“鬼书生”们的身上显然有着蒲松龄的自况,它是蒲松龄刺向科举弊端的利剑,也是《聊斋志异》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组群像。  相似文献   

19.
作为清代两部重要的文言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和《子不语》,其形象多出现鬼狐妖魅,其内容多涉及因果报应和科举取士.但二者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这与蒲松龄和袁枚不同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创作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多理想,后者少热情;前者赞美封建伦理,后者怀疑否定传统;前者多情感渲泄,后者重理智张扬.此乃二书同中有异之原因.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的人的对象化和自然人化的历史,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花狐鬼怪,并不是个人幻想、个人想象的产物,而是社会集体意识的产物.人格化了的鬼魅妖怪和神化了的妖魅鬼怪,与现实的人生纽结着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都具有七情六欲.作家的生活经历,人生态度,道德观念对他的创作总是起着重要的作用.身世低微,生平难考的蒲松龄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底层,对阶级的对立,劳动人民的苦情有着真切的体会.他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相向相逆、相克相生结成的多走向、多内涵的社会关系当做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环境加以影射,并通过情节的幻化,揭示其客观存在的矛盾和黑暗.蒲松龄从佛教的道德观人生观出发,创作了一系列因果报应的文学形象,在他的作品所反映的人生世相中渗透着强烈的爱憎.他一面以厌恶的、颤栗的心展示着封建社会给他的种种恶梦,一面用热情的、迷醉的歌喉,唱出对生活美的追求.美的本质是真与善.蒲松龄一改中国尊神贬鬼,美神恶鬼的传统,寄情寄爱于鬼,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许多多善良、真挚、又多才多艺鬼的美好形象,这是蒲松龄在黑暗的人世间迷途失津后,找不到原本属于人类的美的品格,便期望幻想在阴曹地府、鬼的身上保持纯真与美好的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