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诗性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唐诗与宋词。在理性文化中,“情”与“理”不相容,前者容易在反理性冲动中沦为“本能”与“欲望”,后者时常异化为一种与感性生命无关的抽象“范畴”与灰色“模式”。在诗性文化中,其“情”本质上是一种“诗化的感性”,其“理”则是一种“诗化的理性”。以诗性智慧为母体的中国文化心理,既不会走向高度抽象的西方逻辑系统,也不容易走向西方非理性的欲望狂欢。这是中国诗性文化最重要的现代性价值所在。在感性与理性之间除了西方的二元对立,还有一种更深刻的中国式的和谐关系。要理性就要压抑感性,或要感性解放一定要走非理性之路,只是西方民族的“一家之言”。维护诗性文化的利益与安全,既是我们对中华民族应该承担的伦理职责,也是对人类文化必须作出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2.
一、班级文化的构成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摆成马蹄形、矩形、椭圆形的桌椅;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书画长廊;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包括代表生存与欲望的感性层面、包含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理性层面和代表反思与批判的超越层面。中国现代性结构存在不均衡状态:感性层面极端膨胀、过度推崇工具理性使人文理性发展不充分、超越层面基本缺失。究其原因是民主与自由、科技与人文、欲望与超越等现代性发展动力的失衡。现代性的动力与结构失衡最终以社会文化结构失衡的样态展演出来,即大众文化极端膨胀与精英文化的式微。  相似文献   

4.
熊璐 《文教资料》2011,(9):123-124
中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异促成了两者在教育思想上的区别。西方文化中关于如何锤炼人性的讨论由来已久,把人的教育中理性和感性的作用分裂开来,两者泾渭分明。而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和合"精神,这一特点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上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5.
朱小莉 《文教资料》2011,(17):100-102
由于"视觉"的优越性、科技的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转向产生了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形态,它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取向、艺术观念都受到了强烈冲击。和印刷文化相比,视觉文化具有大众性、可感性、虚拟性的特征,这必将深刻影响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方面面。视觉文化在给幼儿美术教育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给传统的美术教育带来诸多挑战。作者作为幼教基础工作者在了解视觉文化背景下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把视觉文化引入到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来,在内容的选择上扩大和增加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视觉产品,在活动组织上体现综合与多样适宜。  相似文献   

6.
消费社会中的时尚模特,是在资本和消费逻辑的操纵下用以附丽美丽神话并诱惑消费的审美化载体,往往在消费主义所预置的感性审美主义向度上成为感官刺激、欲望诱惑的符号,因此,有必要在美学与时尚模特文化之间建立一种必要的张力关系,给时尚模特文化以学理意义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史记》一书运用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但这与司马迁重"实录"的精神并不矛盾,这些神话传说体现了先秦文化从巫文化到史官文化的演变轨迹,最终完成了从巫文化的感性精神到史官文化理性精神的重要转变,上古神话传说历史化过程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勾勒出了上古历史的完美画卷,在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班级文化如同一种无形的磁场,能营造出清新、愉悦、自由、和谐的育人氛围,在无形中净化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从而为成长助力。一、环境文化,在温馨中陶冶《守望教育》中提出学生必须面对两个世界:"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开启智慧、拓展心智视野;"生活世界"启迪、培养学生的生活感受力,...  相似文献   

9.
图像文化以直观感性的画面刺激人的欲望,这种感官美学对文学的渗透,导致了以身体感官、性意识的张扬为表征的欲望叙事在文学中的盛行.以朱文、韩东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将欲望的微观政治学运用于小说文本,通过本体性身体欲望的张扬对传统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实施颠覆和消解.其叙事策略是以“游走”和“体验”的方式来呈示欲望碎片和情绪之流.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也在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之下,文化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呈现成为各国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世界文化发展趋势之下,中国必须传承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原则,吸纳引进先进文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并使之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文学陷入了为欲望而欲望的叙事怪圈。文学呈现出欲望叙事泛滥的颓败景观,成为了当下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并亟待破解的文学现象。当前文学出现这种欲望叙事泛滥的趋势有着浓重的消费文化的背景。在文学的层面上讨论欲望叙事问题,就是将欲望视为一种文化符码,挖掘和拓展其文化内涵,在对欲望的叙述中创造一套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这点出发,在论述国魂的五个方面,即其核心是强烈的爱国主义,其"基因"是高超的文字语言,其感性体现是丰富动人的情感,其理性体现是开拓活跃的思维,其精髓是广博深刻的哲理的同时,论述了作文化"主脉"的诗歌不仅与国魂这五个方面密不可分,而且以极为动人的艺术形式凝聚着国魂的方方面面,这一凝聚就是诗魂。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从伦理现实与世俗超越,感性包容与理性独尊,淡然宁静与积极进取等方面对基督教与儒教与道教的分析比较中,可见中国文化注重感性的内在世界,崇尚淡然处世;西方文化注重理性的外在世界,崇尚积极进取,是有其宗教文化的历史渊源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农业职业院校创业文化匮乏、教师实践素质欠缺、生源受限,以及行业社会评价较低的现状,提出了农业高职院校应积极营造创业文化,努力构建创业文化体系,如:依托自身特点营造农业文化,培育爱农情结;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创业实践,锻炼创业能力;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创业活动,激发创业欲望;加强创业师资培养,建设一支"双师"队伍。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教学文化的反思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堂教学文化是语文课堂特有的文化。它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关注师生本我生活世界、具有持久性和以感性思维为主流的文化。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控制、守成、灌输和主客疏离为特征的教学文化型态。语文课堂教学文化的建设应体现整体性、质疑精神、感性体验和平等对话交流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窥视"作为视觉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够带给人们欲望的诱惑与快感的体验。笔者从"窥视"这一线索出发,运用后现代的视觉文化理论解读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奇特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为当代文学与视觉文化的有机融合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唐长安城的里坊制,既是一种城市建筑规划,也是一种城市管理的社会秩序。进入盛唐以后,这样的城市体制与当时的社会繁荣、民族交流、文化开放格格不入。唐长安居民生活在这样的形制独特的城市里,在文化开放与体制禁锢的搏奕对抗之中,充满了欲望的压抑与释放的要求,结果形成了"唐人尚文好狎"的独特的都市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8.
综观当代影视文化,"以女性为主体"的影视叙事形成了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叙事模式。这些模式主要包括:欲望叙事,女性独立意识的张扬;情感叙事,女性主体精神的捕捉。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虚拟性叙事,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象征行为"或一种文化建构,在建构社会性别关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建华 《文教资料》2020,(9):183-184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广大青年尤其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继承和发扬。理工科大学生所学专业虽属于自然科学,也要提高人文素养。面对理工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传统文化教学要促使他们完成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融合;使他们了解文化源流,增强文化自信;使他们从了解艺术世界,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灵动地树立民族自豪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刚健有力,"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注重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道德需要,主张主动修身,克服自身的弱点,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道德规范。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以"礼"的规范约束个人的欲望。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世界上一切道德高尚的人,都是严于剖析自己、自觉内省的人。笔者有幸和同年级组的老师共同探讨在品德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省能力,有了一些粗浅的感悟和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