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课题创意: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语文特级教师余蕾二、课题名称:“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①三、实验假说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刘国正先生“生活语文观”的指导下,通过“课内外有机衔接”的方式,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课内外相衔接 ,实质是促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语文教育是为了“造成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 ,“衔接实验”倡导“立足课内 ,经营课外 ,由课内辐射课外 ,由课外扩展课内”“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语文是生在社会之中的 ,社会生活是语文素材的最大来源地 ,又是语文赖以流传、锤炼发展的依托。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向生活汲取语言和思想的材料 ,到生活中学习语言。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狭的笼’ ,步入广阔的社会空间 ,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 ,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好习惯 ,在练就终生受用的语言本领的同时提高…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衔接实验中时刻不忘“把脚伸到课外去”,本着立足课内,注目课外,由课内辐射课外,由课外拓展课内的大语文实验宗旨,坚持以教材中的读写能力训练点来确定寻找与生活相联系的“衔接”点,注重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衔接,并以“内引”“外联”“对比”三种衔接方式来打开课内通向课外的训练渠道,从而引进时代活水,以实现“语文教学一与生活相联系,必将面目一新”的课堂教学境界。现将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例说如下:一、内引 即“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美B·R·布格尔斯基在《应用于教学的学习心理学》…  相似文献   

4.
1998年4月17日至4月20日,全国中语会会长、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及人民教育出版社顾振彪、张德平、王本华,以及湖北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雷秋山、史绍典,在“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课题实验负责人、特级教师余蕾的陪同下,对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开展的“课内外衔接”课题实验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5.
郑武 《学语文》2009,(6):5-6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指将研究性学习和现代教育理论引进初巾语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在语文阅读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途径和课内外开放的阅读情境.采用探究或研究的学习方式.围绕问题,利埘各种阅读资源,主动搜集、筛选、整合信息.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并进行思想表述、成果交流。其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亲身阅渎探究的积极情感体验和进行大语文综合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6.
孙阳 《现代语文》2014,(12):41-44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著名期刊《语文学习》曾连续地在封面上印上了这句话。这也是我们通常认同的大语文观。今天再谈大语文教育,读者不能不对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实验有所了解。对张孝纯的主张,温钧陶作过很好的概括:“‘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体现在一个‘大’字上,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以语文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作为“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组成部分的文学社团活动,宜昌市在特级教师余蕾先生的指导下起步较早。近几年来,他们把文学社团活动纳入了“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研究的范畴,在“四大支柱”(刘国正先生语)的行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8.
一九九八年始,我校作为福建省课改实验校之一,率先大胆学习和推广湖北省宜昌市语文“课内外衔接”教学模式。我们从大量的实验案例中探索、总结出了“四层八步”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模式:所谓“四层”,是指施教一篇课文的四大环节,所谓“八步”是指贯穿在上述四大环节中的具体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9.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局限在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封闭的,是脱离现实生活中语文实践活动的,因而不可能是高效的。只有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新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对课外阅读提出量的要求,这在大纲中还是第一次。近几年,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责任感使我们聚焦课外阅读,并致力于课外阅读协进机制的课题研究。我校以课外阅读为首,奏响了定序列、建机制、勤指导、巧结合四部曲,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详,乃为善教者也”。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为我们高度概括了“善教”的至高境界。古代教育家也早就浓缩了“善教”的至高境界——“善学者,师逸而功倍”。此“教”“学”之境,就是我们“课内外衔接”实验通过构架衔接阶梯,巧设种种桥梁,以期渐入“不教”之境的实验追求。 在实践操作中,我们根据“课内外衔接”的指导思想和整体实验思路。努力优化衔接方式,活化课堂教学。注重打开课内向课外的训练渠道,使语文教学走近学生的生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扎实、活泼、  相似文献   

11.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局限在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封闭的,是脱离现实生活中语文实践活动的,因而不可能是高效的。只有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新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对课外阅读提出量的要求,这在大纲中还是第一次。近几年,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责任感使我们聚焦课外阅读,并致力于课…  相似文献   

12.
大语文观念强调紧密结合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综合全面地开展语文教育。《侍坐》篇是《论语》中最长的篇章,孔子思想中的“仁”“礼”“中庸之道”、以礼治国、因材施教等教育观都能从《侍坐》中解读出来。将大语文观念应用于《侍坐》篇教学有利于跨学科学习,继承与发展因材施教、诱导启发等优秀教育思想。在基于大语文观念的具体教学中,可采取“重视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大教材’,进行‘大阅读’;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等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门生活性学科。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走“大语文”之路。所谓“大语文”。就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即“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既具有知识性、工具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语言的艺术性,它同日常生活,客观现实联系最为广泛。“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都说明了“语文”同“生活”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形成“大语文”教学观,充分衔接课内外知识,让语文学习走向学生的社会生活。从视、听、读、写、说等方面广泛进行语文能力训练,这不仅是语文教改本身所需要的,而且也与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林荔容 《学苑教育》2023,(18):74-76
阅读是语文课内外学习的基本方式,课文的阅读教学,课外书籍、作品的阅读都需要以阅读为桥梁实现。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建立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联系,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策略开展课内外阅读,从而丰富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阅读能力与语文综合素养。文章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断层的问题,从开展主题拓展阅读以积累丰富的阅读材料,归纳总结阅读策略以系统掌握阅读方法,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以有效提升阅读能力三个角度探讨实施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发挥课内外整体性阅读的作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建设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为此,语文教学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课程体系,要力争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不再把学生禁锢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要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生活,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一、课内外联系,寻找语文外延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失去课程的多半资源。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新课程下,教师要开放教材,让学生借助课文的学习投身于五彩缤纷的校外生活,在自然中学语文,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可事…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是苦口婆心的劝学,是细致入微的分析,是持续扎实的读练,但这些并不能催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著名作家吴伯萧先生曾忠告语文教学:“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阅读原文,放在与生活的联系上。”  相似文献   

18.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课本和课堂教学中,而应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袤的时空,与生活、与社会链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也。”这就说明“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的教学。但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口语交际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口语交际训练方式呆板,忽视学生的畏惧心理等弊端:因此。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高才生”不善言谈、不善交际、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随手抓来的都是活书,都是学问本领。”重读陶先生“生活教育”论述,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如何利用农村生活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使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具有实践、探索的广阔时空,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