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无赖”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下片: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词中的“无赖”,一般注解都说是“顽皮”“无赖”的意思。如浙江版《语文》第五册“无赖”注:“这里是顽皮的意思。”《语文月刊》1999年第4期《名句欣赏》也说“小儿”“不顾众人正忙于农事,自个溪头卧剥莲蓬”,“有违农家以劳作为根本”,“实是‘无赖’”,“但辛弃疾坦言‘最喜’小儿‘无赖’,迥异常  相似文献   

2.
清平乐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据《花庵词选》载,原题作“村居”,当初作者曾上书朝廷,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土,不但未被采纳,反而排斥免官,落职家乡达二十年  相似文献   

3.
还记得幼时读过的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相似文献   

4.
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竟”)词有云:“已放笙歌池院(一作苑)静。”其中的“放”,在现在通行的宋词选注本中,有的认为相当于今语“放假”、“放学”的“放”,有的训作“停止”。如,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注“放”云:“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队’,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唐圭璋等先生《唐宋词选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吴熊和先生主编《唐宋词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并注云:“放:停止。”  相似文献   

5.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无)赖,溪头卧(一本作"看")剥莲蓬。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犬部》云:“,犬走臾,从三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引伸为凡走之称。《九歌》‘表远举兮云中’,正注:‘系,去疾克。’《尔雅》‘扶摇谓之愈’,作此字。”《说文解字·分部》又云:“众,火华也,从三火。”段氏云:“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如曹植《七启》‘风厉森举’,当作“须举’。班固(东都赋》‘联炎炎炎’,当作‘森莱炎炎’。王选日:‘森,去疾克也。’李善注见不别二字。”今按:段氏议“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言之有理(见后),但其书证却似有疏失。检《文选·七启》本作“风厉…  相似文献   

7.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8.
已不记得当初学辛弃疾的那首《清平乐》是在小学还是中学,但却清楚地记得老师教我们读的是"清平乐(lè)",而且这样一直读到了我当老师后的今天。这次因为要上一堂综合性学习课,想找古代孩子玩的游戏,我想起了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句。为了准确,我上网查找全词。发现百度网上出现"清平乐"这个词条时总清楚地附上"yuè"这个读音  相似文献   

9.
<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有句:“天台四万八千丈”。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于此句“四”字下注云:“当作‘一’。”王琦的说法似乎有据,但未说明所本。现在各家的有关著述,于李白此句,或仍原文,或沿旧注,或径改“四万八千丈”为“一万八千丈”,看法颇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南宋词家姜夔的名作《扬州慢》中有一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教材上是这样作注的:“指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就是热闹的扬州呢?)……”(见人教社版高中语文第六册151页)把“竹西佳处”解作扬州代...  相似文献   

11.
某报1998年3月22日第2版,有一篇题为《聆听时代的蛋音》的文章。其中的“蛋音”应为“是音”。爱,《辞海》注:“脚步声。《庄子·徐无鬼》:‘天巡空虚者……闻N足音是然而喜矣。”’(198年版缩印本第2211页)/现代汉语词典》亦注“天然”:“(书)形容脚步声:足音一”(199年修订本第IO39页)。懈》文第1段说:‘海个时代都具有其特有的声音。在文学这个大家族里,真正能承担起记载‘时代乏声’使命的,当愿报告文学。”“是个’与此中的意义相合。蛋,古书上指蝗虫、蟋蟀、百足虫(即“马陆”)等动物,或作恐惧义(《辞海阳上第…  相似文献   

12.
温志权 《学语文》2005,(2):45-45
某字“同”某字,某字“通”某字。是古书注解中常用的术语。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烛之武退秦师》注解里。针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有“共,通‘供’”之注。对该字注解用“通”的还有: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二版)。然他书该文此字注解里。又有“共,同‘供’”之注。如:《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13.
<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无)赖,溪头卧(一本作"看")剥莲蓬。  相似文献   

14.
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虚室”一词,人教(2004版)高三册第16页注作:“指房间,也指人的内心。语出《老子》‘虚室生白’。”但究竟是怎样的“内心”,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5.
谁道童稚时     
2013年3月1日 晴 《清平乐》一曲,醉了多少世俗纷扰之心,稚子溪头卧剥莲蓬,脸上笑靥如花,身上的平和与活泼安抚了一个又一个喧嚣的灵魂。于是,不知是谁,坐在树下,道起了童年:“我小的时候呀……”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殽之战》一文有“妇人暂而免诸国”句,老课本(1983年版)编者兼收二注,云:“暂,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1988年修订本的注释则改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在文字表达上确与旧注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还是二注并存,翻译时把“暂”译为“谎话”,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普高《(史记)选读)读本》选了《留侯世家》,其中“上日:‘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一句。选注者把“而公自行耳”解释为“你的老公我自己去吧”。查萧枫主编的《史记》(文白对照,全注全译),也是如此翻译。其实,这种望文生义的理解是很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8.
在通常情况下,表达赞许、喜爱的感情,要用褒义词,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也可采用“化贬为褒”的方法,从而使表达显得机巧动人,谐趣横生,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有位著名的教授,曾幽默地对自己的生活自我解嘲说“:已属颠倒黑白之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颠倒黑白”指头上的黑发变白,口中白齿变黑“;水深火热”“,水深”指自己嗜好喝茶“,火热”指有抽烟的癖好,烟不离口。巧用贬义词,表情达意,别解成语,寓庄于谐,为自己画像,幽默风趣,妙趣横生。一、化贬为褒,刻画人物的情态。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  相似文献   

19.
释“焚”     
“焚”字是个常用字。本文拟对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出版的影响深远的五部大型语文辞书关于“焚”字本义的训释谈点拙见。不当之处,敬祈方家垂教。《辞海》(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焚,烧。《礼记·月令》:‘毋焚山林。’通‘偾’。”《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焚,烧。《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将自焚也。’假借为‘偾’。”《大辞典》(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焚,①用火烧山林宿草。《说文》:‘焚,烧田也。’②烧,煤毁。③炮格的刑法。”《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  相似文献   

20.
追求意境     
意境,是作者创造的优美、新鲜、深邃的艺术境界。语文课本上有许多优美的意境。 在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 有这样一户人家,住在低矮的茅屋。门面有一湾小溪,溪边长满了青青的嫩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相对而坐,操着十分好听的南方口音,一边喝着美酒,一边拉着家常,不时还互相开着玩笑。他们有三个孩子:老大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老二在家里编织鸡笼。老三是个小淘气,正仰卧在溪边剥莲蓬……全家生活得是这样和谐,这样的意境,自然能引起强烈的美感。“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栩栩如生,逗人喜爱,充满了童稚之美。“卧剥莲蓬”的“卧”字,既贴切地写出了小儿顽皮的动作,又含蓄地写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