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裘帕·拉希莉长篇小说《低地》不同于其他着重描写移民流散的小说偏爱从文化冲击角度刻画人物的奋斗历程,而是将笔触更多地集中于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移民本身心理在身份建构中的变化。本文从他者的角度窥观人物在疏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和观念上的变化。从他者在疏离中的无力感和身份建构的失败着重分析他者疏离的表现。最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他者根据自身经历尝试挪用自我与世界,进行他们没有确定结果,没有明确重点的身份构建。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通过拉康镜像理论以及他者欲望理论,对贾平凹的小说《五魁》中主人公五魁在封建思想下的行为进行分析,通过五魁几次在对柳少奶奶的爱与压抑的挣扎中,追寻他欲望的所在与行为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学生观影响着师生间交往、沟通、理解的程度。列维纳斯的"异质性他者"伦理观强调"他者的异质性",反对"自我的同一性"。教师需要摆脱"自我同一性"的学生观,关注作为"异质性他者"的学生,进而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教育的本质并重视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4.
残雪新作《家园》有三个解读层面:丰富意蕴的叙事符号,以此探讨小说的“自我”灵魂归宿的永恒追求主题。转换式聚焦的叙事焦点、双重时空维度的叙事结构、与“他者”内心的焦虑表达以及个体对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觉醒》是凯特·肖邦的名篇,讲述了小说主人公艾德娜的寻求自我之路,反抗男权社会,以死来鉴证自己的真理之路,誓为完整之人。本文从二元论视角,解读资本主义男权社会价值二元论体系,对于女性作为"他者"的麻痹和摧残,揭示女主人公自由之路道路荆棘,解救自我,以死呐喊消除二元论的辖制,达到男性女性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6.
"他者"是拉康提出的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作品《城堡》主人公土地丈量员K围绕"我是谁?"这个问题试图通过"他者"来确认自己的身份,文章将对K和卡夫卡从身份认同的焦虑到"他者"话语下身份认同的失败进行分析,两者身份构建的失败,也暗喻现代人的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波伏娃《第二性》中他者的概念分析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俄亥俄,温斯堡》"虔诚"这个故事中女性的地位。本文认为故事中的女性凯瑟琳·本特利和路易丝·本特利处于被动、附属地位,具有他者性,虽然她们努力寻求两性平等沟通和对话,但都在男权家长杰西·本特利的压制变成失去爱和沟通能力的畸人。  相似文献   

8.
由科幻作家刘慈欣写作的小说《三体》描述了人类文明与外星"三体"文明间的交流与冲突。虽然故事完全架空,但是从中我们不难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小说中描述的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间的交流与冲突,同样在地球不同文化间每日上演。本文通过对小说中提出的猜疑链概念与不同文明(文化)间该如何共存问题进行探讨,试图将问题最终引入到最简单的"他者"问题,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甚至接受"他者"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如果按照叙写角度的不同,可将《诗经》塑造的女性形象分别定义为"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一般说来,女性的"自我形象"在叙写过程中呈现出形象与直白的审美特征,而作为被他人进行观察、描摹、叙写的"他者形象",则呈现出抽象与朦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多丽丝的部分代表作品为例,结合上世纪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作者人生经历,解读多丽丝小说中的“他者”情怀.正是对于“他者”的关注与书写使多丽丝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具有了穿越时空、跨出国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个体人”转为“公共人”是当代社会提升大学生公共精神的一个重要命题。法国思想家列维斯纳的他者性理论为阐释这一命题提供了新视角。当下大学生公共精神陷入一系列危机:对公共生活缺乏理性认知和批判精神、缺乏公共关怀、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的公共理念、参与公共生活的形式化。以他者性理论作为反思和重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切入点,建构“我”与“他者”非对称伦理关系,树立正确义利观;培养他者意识,学会关心他者;扩大公共参与,学会倾听和回应他者;完善公共教育,提升公共精神认知。  相似文献   

12.
张蓓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2):141-142,148
从《论语》中的楚狂接舆到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疯癫从来就是被社会所驱逐的"他者"。新时期出现了一批为此类"他者"立传的小说,"他者"形象往往在鲜活生动的疯癫故事中自行解构。在存在论的视阈中,人的当下存在状况深深根基于往昔的生存历程,也不是兀自独立于他人之外的独在,而是一种与他人不可分离的共在。新时期小说中的疯癫形象从其形成,到"他者"身份的解构,都展示了一种被遮蔽的真实存在状态;疯癫从来不是社会的"他者",而是更深刻更持久地浸润在社会之中的共同存在者。  相似文献   

13.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其形成虽晚,却有着异常深厚的思想史背景.该概念在伽达默尔哲学中具体指理解的过程性实质,是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他者和自我的无限融合过程.意义境域的基本开放性和前见解的特殊性赋予了"视域融合"基本的超越性、开放性和个体性.在当前多元对话的语境中,将此概念纳入到现代性论域进行其现代性意义检审已具备比较成熟的条件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微暗的火》是一部创作手法独特、叙述技巧新颖、主题表现方式隐晦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的智力游戏体现在阅读和探索小说之中,小说的意义难以穷尽。笔者着眼于新的角度,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导致小说叙述者之一金波特孤独人生的缘由,即身处“文化霸权”之下的外来者被“边缘化”,成为“他者”。文章进一步分析得出了金波特试图摆脱“他者”身份的方法,即按照自己的理想设计人生,建立一个摆脱现实秩序的乌托邦——影子王国。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主义关注"他者"的身份问题,旨在打破西方对东方的文化霸权。从"他者"身份的角度解读《圣经》"亚伯兰下埃及",分析希伯来女性撒莱和埃及奴隶的被殖民者身份,可以解构圣经的传统权威阐释,突出被殖民女性的双重掩盖身份,展现埃及奴隶作为"他者"的边缘化身份,从而消解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霸权,推动各民族文化平等自由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新都市小说"为写作对象,在都市文化语境下对两性关系进行欲望化的书写."新都市小说"以其饱满的笔触细致地摄录下都市里形形色色男女的生存图景,触摸到他们的精神实质.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物质化、商品化的追求成为都市两性的价值信条,两性之间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欲望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在张爱玲笔下有一组活生生的外国人群像.与同时代的作家不同,张爱玲以亲善的态度关照这些男性和女性形象.任何形象都是作者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集体想象物.张爱玲出身于日渐衰落的豪门望族,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十里洋场,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上海作家,同时她又是一位女性作家.这决定了她无时无刻都在以这种写作身份和视角阐释她所接触到的外国人形象,从而为现代作家表述现代生活开拓出一个崭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化批评将边缘群体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困境作为研究的焦点,致力于颠覆和解构所谓权威的话语霸权,为被剥夺话语权的"他者"正名,积极探寻他者的"身份认同"策略和途径。美国黑人戏剧文学生动、真实地呈现黑人的生存境况和精神迷茫。采用西方文化批评理论来研究美国黑人戏剧将有助于我们在解读黑人戏剧中的身份探寻主题的同时,更好地了解黑人群体的文化身份诉求。  相似文献   

19.
电影《通天塔》从四个单元故事分别展示了隔阂主题下的多种"他者"形象,而女性"他者"形象始终贯穿其中。这些女性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弱化和丑化,等待着男性社会的拯救。因此,只有建立了平等的两性关系,人类才能构建真正的"通天塔",打破沟通的隔阂,迎来光明与希望。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殖民者不仅用武力征服被殖民者,而且借用篡改历史、殖民教育和科学探索的认知暴力来扭曲事实,从而使被殖民者自愿地为其服务。另外,为了征服那些还未被完全同化的被殖民者,殖民者则用血淋淋的事实迫使他们心理上认同。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认知暴力。从而迫使被殖民者不约而同地把沉默当成了生存准则并内化了自我和他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