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作的冲动     
孙娟娟 《考试周刊》2012,(79):14-14
小说主题即作家的创作意图,是作家所主要表现的思想愿望、情感、观念等,但无论如何作家的主观意图应为小说主题的第一层面。创作动机包括作家的心理动机,从艺术学的角度讲,它是文学创作的起点,本身包含着复杂的层面性和横纵向的关系。一般的作品除了总动机外。还有很多具体的子动机,另外还可以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本文仅对显在动机和潜在动机两方面加以论述。一显在动机是作家创作直接的心理动力,在现实生活中,艺术家由各种时间和物象的触动引起心理的波动,以致引起心理失衡,从而产生一定强度的情感、行为与笔墨,这是一种明显的有迹可寻的心理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的作家人生,正如他所自况的是“呕血”的鸟,他创作中的“痛苦”与“快乐”都是对于人文主义的抒写:痛苦地坚守人文主义,快乐地追求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沅泉,脱离了生活,文学艺术就会枯萎。脱离了生活就失去了评价文学艺术作品的标准和依据,甚至根本无法正确理解文学艺术作品。“四人帮”给我们的文学艺术事业所造成的最大祸害之一,就是斩断了文学艺术和人民生活的联系,使得作家不敢写生活,评论家不敢根据生活来谈创作。十几年来,在他们的肆意砍杀下,在他们散抪的种种乌烟瘴气的“理论”的毒害下,我们的文艺园地被搞得百卉凋零、毒草丛生。今天,我们在文艺领域里正本清沅,拨乱反正,首先就是要强调不管是创作也好,评论也好,都必须面向生活,必须从生  相似文献   

4.
创作意识是促使创作能力转化为创作行为的意识。在文学创作活动中 ,没有创作意识 ,创作主体不可能运用创作能力 ,展开具体创作活动 ,文学作品也就不可能产生。作家的创作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至少包括三个基本方面 ,即创作动机、创作预期和创作潜反射心态。在每一种因素中又充满着十分丰富的生活、审美以及创作观念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作为高级情感活动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一种对生活、自然、观念形态等建构式的整合过程。这种整合的深在动机是源于人的多层次的心理需要的,也就是说,是作家出于审美地表现人的需要缺乏的体验,而作家个体需要与社会集体需要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对作家创作动机研究,又进一步揭示作家优势需要体验在创作心理中诸如知觉、记忆、想象、情感、思维等因素都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丰子恺先生是一位极富幽默感的艺术家,他最敏于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幽默的灵感。因而他的散文总是具有一种“比笑话更有深度,比微笑更有效果,比哈哈大笑更能感染别人”的幽默力量①。幽默是作家对现实生活中喜剧性内容的发掘、理解和表现。但因作家的创作个性不同,对这些内容的感受、认识及所倾注的精神内涵也千差万别。因此不同的生活内容与不同的创作个性,所酿成的幽默之酒,其“色香味”必迎然有异。丰子他为人坦率、真诚。毫不骄矜,平易近人,正如他的老友朱光潜所说:“池经常在欣然微笑”,“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没有一点世故气…  相似文献   

7.
关汉卿为元杂剧代表作家,他创作的社会剧、爱情婚姻剧和历史剧,独具语言特色:鲜亮活泼,明白如话,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关汉卿如话本色的语言,缘于他不以倡优为耻且长期生活在勾栏、行院和书会里,和下层人们生活在一起,成为名副其实的民间艺人,对下层艺人的活动、行为、语言都有着极丰富的感性经验,是真正的“梨园领袖”、“编修师首”和“杂剧班头”。  相似文献   

8.
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包括显动机和潜动机.显动机是从事创作的直接心理驱力.生活中作家因各种物象事件的触发,产生心理波动,造成心理失衡,并引发作家一定强度的情感,这便是创作的显动机.张爱玲创作的显动机是为了生计和实现自己的天才梦,从香港辍学回到上海,为了生存她拿起了笔,"出名要趁早呀!……迟了来不及了!"潜动机是指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它是心底涌动的一股潜流,暗中驱策着作家前行.张爱玲创作的潜动机是郁积在胸中的感受和体验、思想和情感,"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张爱玲对新文学是不满的,她要通过创作,体现出对新文学的反驳和偏离,这也是她创作的潜在动机.  相似文献   

9.
中外文学创作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尽管文学艺术有侧重于再现的,也有侧重于表现的,却都应该是主观和客观、表现和再现、情感和理智的矛盾统一。文学艺术贵在独创,贵在反映作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贵在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形象或意境,所以在表现和再现这对矛盾中,表现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正如老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因此,只有通过心灵而且由心灵的创造活动产生出来,艺术作品才成其为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爱能触动师生之间的心灵。离开了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  相似文献   

11.
“情感的零度介入”是新写实小说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新写实小说作家们就是不合感情的“冷血动物”。从专业的文学艺术角度来说,“情感的零度介入”只是作家在创作文本时所采用的一种文学创作技巧,此时作为叙述者的作家和现实生活中的作家本人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小说史略》出发,并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实际,可以对作家创作动机形成几点思考:作家创作动机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影响作家创作动机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满足自身需求的内在因素,二是社会、市场、读者等外部因素,对于两者,作家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两者又密不可分;“学者作家”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老舍早期的创作生活经历与中西方文化有诸多关联:老舍创作中的基本思想,是剖析和批判"国民性"缺陷,并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他善于借鉴、吸收外国文学特别是英国的狄更斯、康拉德等作家的有益营养,并把它们融汇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别具一格的幽默风格;他以其对北京世态风俗的生动刻画,创造独树一帜的"京味儿"的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14.
<正>儿童文学作家萧袤创作的童话故事充满了大胆奇特的想象,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能被他写出花样来。“我认为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写成童话,只要你有一颗童话的心。”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袤那天马行空般的奇幻世界吧。  相似文献   

15.
万佳 《现代企业教育》2009,(12):128-128
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创作动机,但归根到底都是三个创作动机引起的,那就是表层动机、深层动机、灵感触发动机。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国人的精神疗救师,他的创作动机是多方面的,但是也离不开这三个动机。  相似文献   

16.
<创作动机论3>是一本很有特色、很有价值的学术性理论专著.它对创作动机进行了掘井式、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研究,从错综复杂的动机现象中,探究、总结出了某些规律,规则或模式;从创作实际出发,依托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经验,为研究创作动机提供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哪种文艺形式都来源于生活,文学艺术的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演变.古今中外优秀文艺成果的借鉴,不能代替创作源泉,文艺工作者还须深入、体察社会生活,获得创作的素材.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文学史上 ,郁达夫以“自叙传”小说而知名。他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说 ;“我觉得‘文学作品 ,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 ,是千真万确的。”又说 :“作家的个性 ,是无论如何 ,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郁达夫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比较曲折 ,然而他注重“一己体验”的自叙传色彩和主观浪漫抒情的创作个性 ,却始终鲜明地保留在他的大部分小说中 ,即使是写于 1 92 3年 7月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这部大家公认的 ,连作者自已也认为“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达夫自选·自序》)的描写工人阶级的作品 ,仍然以抒情的笔…  相似文献   

19.
关于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的主题争议颇多,有人请作者发言,高晓声认为,一个作家的作品不一定都有主题,也不一定都没有。文学作品能不能没有主题?讨论之先,要弄请主题是什么。我们说的主题,是指从文学作品描绘的社会生活现象中表现出来的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社会生活现象经过作家选择、提炼、改制成艺术形象而进入文学作品,当然会着上作家的主观色彩,体现出作家对生活的态度。所以,文学作品无不含有社会意义。王蒙说:“对主题思想我从来不反对,而且是非常赞成的。”(《漫谈短篇小说的创作》《青春》1982.4)孔捷生认为“哪伯只受到一点触动而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没有其意义——也就是主题”。(给严文井的信,《当代》1981.3)  相似文献   

20.
余秋雨先生的散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初读先生的散就被其深深地触动,对化“历史”的感悟,对生命人格的思索,这都是触动我心灵之弦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散创作是创作人生经历与人生智慧的艺术体现,富有灵性和责任心的散作家总是将一生的生命感悟、审美灵性、人格智慧和化艺术全部展现给读”。余秋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极富创作灵性和和责任心的作家。从《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到《千年一叹》、《行无疆》都透出生命的气息和化的“历史”反思。“他的散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化内涵,深沉凝聚的历史感,熠熠闪光的哲理品格,劲健潇洒,汪洋恣肆的笔,开阔放达的大家风范。”他以一个化人的姿态,抒写着作家自己的性情与灵性,抒写着化的“历史”。他把现实与历史化溶于一体,在历史中追寻着明,反思着人生,以一个化人独有的心态。独有的方式抒写若作家自己心中的“化史”,解读着化的内蕴。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余秋雨是如何抒写他心中的化的“历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