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亦杰 《今传媒》2006,(1):41
最近,某些报刊发出公告:来稿一律用电子邮件或软盘。我觉得此规定有“霸王条款”之嫌。随着办报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为了便于编辑用电脑处理稿件,应当提倡有条件的业余作者用电子邮件或软盘寄发稿件,但仅仅是提倡,而不应该拒用手写稿。报社不妨实行一段“双轨制”:电子邮件与  相似文献   

2.
编稿"五步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的编辑认为,编稿就那么回事,无技巧可言,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稿件就编.编了一会才发现稿件有问题根本就不能采用,或者是快编完了才发现前面该保留的东西给删掉了.可见,不讲究编稿技巧往往前功尽弃或事倍功半.其实,编稿与写稿一样也有技巧.笔者以为,应按以下五个步骤去编每篇稿件.  相似文献   

3.
看古代名著,往往有不同目光,或看打,或看情,或看道,因人而异。分析主人公的为人处世之道,研究借鉴,是一种最为“开卷有益”的读法。这里辑纳的一组稿件,或许能帮你以另一种目光理解古典名著。[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胡新刚 《军事记者》2001,(12):17-18
面对摆放的3篇新闻稿件:两篇通讯,一篇消息——为与初学新闻的同志共同探讨写稿应注意的问题,这是我从半年来特意留下来的一大捆稿件中随意抽出来的。这些都是“欲编不能。欲罢不忍”的稿件。所谓“欲编不能”,就是这些稿件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主题不明,或交待不清,或不合情理,或不合逻辑等等;所谓“欲罢不忍”,就是这些稿件又有可取之处,或问题抓得准,或事迹突出,或角度新颖等等。有的稿件如果作稍微注意一下,动动脑筋,就完全可以见报,甚至刊登在重要位置上,所以也可以把它称之为不能见报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5.
如今,每天数以万计的新闻通过各种媒体诉诸大众。就是这样,新闻记以及广大通讯员采写的新闻稿件,仍有大部分得不到采用。  相似文献   

6.
编辑如果对早已熟悉的编稿工作,做一理性反思,就不难发现:稿件的修改有绝对修改与相对修改之别。 所谓绝对修改,即更正与权威依据相悖的内容或表达形式,如纠正错误观点,删除失实或互相矛盾的材料,更正错别字和不规范的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纠正病句等。 所谓相对修改,即对写作欠佳的稿件做些加工润色,通过“删、改、补、调”等方法,使其变得流畅、精练、完美、精彩。 绝对修改的正确结果往往只有一个,因此修改丝毫不能含糊,否则,稿件刊出后,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批评,甚至需要公开更正道歉或检讨。相对修改的结果可以有多种,可…  相似文献   

7.
王冰 《青年记者》2004,(8):36-36
采写累得汗流浃背,出手后翘首期盼,不想到头来,稿件见报后或是被删得七零八落,或是原本为长通讯,最终删减成了短消息,再或如石沉大海,过些日子被压“死”了——眼下的这一情形让一些记暗自叫冤。其实,这可归结于部分记对《大众日报》改版后的不适应。  相似文献   

8.
“我的稿件写得不错啊,为什么上不了呢?”当了几年企业报编辑,常常有通讯员问我这样的问题,而作为编辑,我们又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手拿自然来稿,开始觉得不错,但准备编的时候,却又因种种原因而舍弃。原因究竟在哪儿?在此,笔者结合几年的工作实际,将通讯员来稿中较易出现的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我们编辑有时把难以采用的来稿称为“鸡肋”稿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这里,笔者将这类稿件归纳为六大“鸡肋”稿件。事情小而缺乏深入挖掘,分量轻而没有新闻价值。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一个基层单位开了什么会,你们的领导讲了什…  相似文献   

9.
精品节目能提高节目质量.增强可听性.从而扩大受众面,增强广播的社会影响力,而精品节目或稿件要依靠日常的精心创作。虽然我们不可能做到日常所作的每一个节目和采写的每一篇稿件都是精品.但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日常的每一个采写、创作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多出精品。  相似文献   

10.
“一朝天子一朝臣”,个中含义人所共知。而近年来,却也出现了“一朝编辑一朝作者”的现象,这颇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思。   所谓“一朝编辑一朝作者”,是指媒体中的一种不正之风,即有少数编辑在选用作者的稿件时,不是以稿件的质量作取舍标准,而是以是否为自己的熟人或“关系户”作为用稿准则,这便出现了“换了个编辑即换了一批作者”的怪现象,故被人们称之为“一朝编辑一朝作者”。   “一朝编辑一朝作者”,这“作者”队伍的构成,往往为三种人员:一是编辑的亲朋故友;其次为与编辑有功利牵扯的“关系户”。如我在甲报刊当…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的"新乐府"--我的"时评"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刊第8期前沿报告“时评之惑”刊发后,引起圈内强烈反响,时评中人纷纷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本期再发表一组稿件,请读者朋友看看时评编辑如何说。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7,(3)
“一稿百投”风该煞一煞了■文/北京·陶伟每逢有重要消息,为统一宣传口径,常由新华社编发统一稿件,由各大报刊发布,谓之通稿。这本是新闻政治性的体现。然而,长期以来,总有一批为数不少的墨客,借手中之笔,或复写,或复印,一稿两投,一稿多投,以此来增大被刊出...  相似文献   

13.
科技期刊预防"一稿多投"的措施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黎贞崇  唐莲英 《编辑学报》2004,16(3):184-184
"一稿多投"是指将内容相同、基本相同或部分内容相同的论文稿件,同时或相继投向2家以上刊物企图发表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新闻稿件多是“急就章”,任务急,时间紧,容不得细细“打磨”,记出手必须要陕,但有的新闻稿件虽然也发表了,见了报,读读起来却觉得不“解渴”,不过瘾,感觉少了什么。这就是因为稿件写得浅显、单薄、粗略,缺乏深度,没有分量。这种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记采访深入不够,没有完全做到身入、笔入、心入。  相似文献   

15.
长篇稿件或者重要稿件,作者或编者都习惯于在稿件前面用醒目的异体字写一段提示。如果这稿件是写某位名人的,提示则往往会以名人简介的形式出现。提示或简介由于位置领先,文字精粹,突出了内容之要,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一般都受到读者的重视。近日,读某省的一张广播电视报,其中一篇《温瑞安自述〈四大名捕〉》的稿件就有一段关于温瑞安的简介(其实也是全文的提示)。读这段简介,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好在文字不长,不妨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16.
涂渝 《新闻记者》2006,(11):7-8
1981年10月,我参加新民晚报招聘考试后正式调入副刊部工作。复刊伊始,指定我负责群众来稿和“灯花”专栏,从此开始了二十多年的副刊编辑生涯。 复刊之初.夜光杯的群众投稿每日高达200至300篇.8小时不停地“手不释卷”,地板上摞起厚厚的一大叠。但当时来稿质量不高,每日能选出的仅一两篇而已。后些年,媒体日多,群众来稿呈减少之势,至今百篇左右(现开电子信箱,各版面信箱中的来稿未计此数)。但今非昔比.如今因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来稿质量大增.每日里选出五六篇已是常事,所以已“不患寡”,而合格的稿件要排长队了。  相似文献   

17.
试论"假的真文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凭是一个人学习经历和受教育程度的重要凭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文凭成了一块光彩夺目的金字招牌。随着当今国人渴盼文凭的升温,虚假文凭亦泛滥成灾。近年来,为根除街头巷尾兜售的“真的假文凭”,有关部门向“真的假文凭”悬起了利剑,随着文凭打假力度的日益加大,“真的假文凭”渐渐被人们所冷落,但另一类披着合法外衣的“假的真文凭”却备受青睐,它具有更大的蒙蔽性,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说它“真”,是因为它具有所谓国家批准的招生计划,有相关的招生统考或联考材料,有与相应学历对应的课程安排及毕业论文等,“假的真文凭”是由高等院校授予的,网上查得到,认证机关能过关,档案材料鉴别能通过,盖有合法印章,取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承认;说它“假”是因为有的是不符合报名条件降低标准而入,有的是入学考试“枪手”代考,有的从来不上一堂课、不看教材、不阅读指定的书目、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懒于或写不了论文花钱雇“枪手”代劳的。最为荒唐的是个别人在文凭上搞起交易,或恃之以权力,或借之以金钱,或凭之以关系,不费吹灰之力捞到手的。  相似文献   

18.
栏目(节目)是构成电视频道或广播频率的内容产品,而稿件则是填充栏目的内容产品.同为广电媒体的内容产品,栏目和稿件谁是核心元素?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谁将充当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编辑关     
倪玉 《军事记者》2001,(11):32-33
编辑是通讯员稿件变成铅字的第一把关人,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只有过了编辑这一关,稿件才有可能发表,而过不了编辑这一关,稿件肯定是废纸一张。作为通讯员,我们要主动与编辑交朋友,争取得到编辑的指导,这样不仅有利于通讯员的快速成长,而且也有利于把党的群众办报方针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是“新”,这不单是指新闻的内容,新闻的标题也是如此,都应该在不同的新闻稿件或不同的新闻节目中有所体现,然而时下有些媒体的稿件(节目),读(看)后总感觉此报道与彼报道相差无几,此频道与彼频道没两样,不说千篇一律,跟风之嫌随处可见,甚有愈演愈烈之势。大家知道,新闻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非常之关键,常有“题好文一半”之说,确实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卖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市场经济中,各媒体的“首脑”都在为争夺“眼球”赢得市场而绞尽脑汁。好的标题确实可以吸引读者,而若标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