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诚信缺失的表现 “诚信”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行为,更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性标志。但是,在当前的中国,诚信危机已经严重危害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领域,小到生活资料,大到生产资料及高科技产品,假冒伪劣现象几乎见所不及;经济信用严重缺乏,利用金融诈骗、合同诈骗的违法案件屡见不鲜;三角债现象越来越严重。政治领域,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利己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时有发生。社会领域,社会公德淡漠,诚实信用、与人为善的基本要求遭到怀疑和贬斥;职业道德淡漠,不论生产行业还是服务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受利益驱使,置围法与行规不顾,坑蒙拐骗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海外传真     
《神州学人》2005,(8):18-18
驻瑞典大使鼓励留瑞学人做真正的爱国者;中科院寻求与在德学者广泛合作;留日学子举办中国文化节;留美、加学子回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余虹在莫斯科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  相似文献   

3.
无论在逻辑还是现象层面,现代个人观念始终与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它不仅相伴或纠结于现代中国文学发生、演变的历史进程,亦影响着对这一历史进程及其性质的史学阐释。所以,“个人”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化、文学历史进程和历史阐释中的一个关键词;而现代个人观念,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研究领域一个绕不开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教的市场特征与市场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正逐步走向大众化、终身化、现代化,正由传统社会的“奢侈品”转变为现代社会的“生存必需品”,标志是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急剧上升;由过去的政府财政全额拨款,转变为政府与个人共同承担教育成本,经营成分开始显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目前公立、民办等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出现,市场竞争机制逐渐形成。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个人追求的渴求商品,存在着国际(和国内)贸易而带来购买者、贩卖者和中介者的商业利益。”因此探索我国高教市场个性特征与市场化管理显…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的书写方式是心下之身,心与身是统一的,个人与社会也是统一的。一般看法为,中国文化里“独立自主人格”缺失,这失之片面。中国文化是试图在社会关系网络里规定个人与家庭的地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以个人为基点“推己及人”,推及社会。所以强调立己必须立人,己达而达人。  相似文献   

6.
一凡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1,37(2):F0003-F0003
色彩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外在表征。从历史上,传统色彩构建了中国古代的礼制文明,影响社会发展和文化进程。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肖世孟博士专著《中国色彩史十讲》,近期在中华书局出版。此书是作者近年来对于中国色彩研究的最新系统思考。书中认为:色彩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外在表征。在中国古代社会,大到与神明的沟通、王朝更替、社会治理,小到个人命运、审美偏好,无不和色彩发生关联。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娱乐文化的三大新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娱乐文化已成为当下社会一个不可轻视,也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考察当代中国娱乐文化的发展,可以知道,我们经历了从娱乐文化被否定、被改造的时代,到娱乐文化被肯定、被张扬的时代,从中可以看出转型期娱乐文化的三大新变,那就是:从娱乐原罪化到娱乐无罪化;从娱乐精英化到娱乐平民化;从娱乐政治化到娱乐商业化。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代新科技革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等一系列情况,第三届全国人学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定名为“人学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议着重探讨了进入新千年和新世纪的人学建设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新科技革命与人的自我认识的深化;个人与集体、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问题;“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社会现代化和人的发展;全球化与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和开放时期是中国域外文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同处于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层面,但两类创作群体的视点与动机却明显不同:一个侧重于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的弘扬,试图在两种文明的碰撞中寻求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个则侧重于自我意识与个人价值的重构,试图在跨文化的时空域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定位。这种文化选择与审美意识的相异性,既反映了两代人文化特质的差异,又显示了各发展阶段社会文化的不同内蕴。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自觉,确证与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标识性、协调互契性与主体创造性的鲜明品格。从历史与当代的转换逻辑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标识的时代写照,表征为鲜明的民族品格、独特的政党智慧、深沉的人类情怀;从物质与精神的协调逻辑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运行方式,表征为文化生产的高质发展、德法并治的治理格局、美德良序的生活图景;从个人与社会的辩证逻辑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主体创生,表征为健全的现代人格、高迈的现代素质、文明的现代观念。  相似文献   

11.
《白鹿原》描绘了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社会结构和礼俗形态;挖掘了传统文化的“仁义”精神、“济世”精神和自强不,包的精神;展示了本世纪前半叶传统文化在白鹿原这块文化沃土上从振兴到受挫再到退缩的历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在白鹿原五十年间的发展过程是其两千年发展历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郭嵩焘与湖湘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比较全面探讨了郭嵩焘对湖湘文化的重要贡献,即:弘扬光大了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特别是突出宣传了从屈原、周敦颐到王船山、曾国藩一脉相承的思想精华;探讨了湖湘文化兴盛于近代的原因;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与勇敢探索,为丰富和发展湖湘文化作出了卓越的新贡献,特别是引进和介绍了西方近代先进的资本主义新文明,对中国近代的社会进步与政治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或将要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要确保中国社会良性运行,应处理好全球化与主权的关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性与独立;处理好“开放与保护”的关系,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处理好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扬自身的文化个性,坚持多样文化的互补共荣。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政策研究,学者们多从社会背景、统治者个人因素、文化政策内容及文化政策影响等角度加以分析。在现有学术成果基础上,还应深入研究各个时代的文化政策,积极探讨文化政策与政治、经济及其他文化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注重研究文化政策发展与演变的规律以及文化政策与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区域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加强交叉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人是以文化的方式生活着的,文化需要传播。电视文化是当前发展最快、最为普及、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化传播,它在很深的层次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及整个文化世界,造成了与传统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社会现实。首先,电视文化改变了人们的理解认知系统;其次,电视文化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方式;再次,电视文化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内容;最后,电视文化增强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强度。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国际关系思维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自己鲜明的四个特征:1.家国一体式的人伦化政治文化;2.兼收并蓄的正统化政治文化;3.自律自强式的德性化政治文化;4.力求稳定的和合化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的这些主要特征在我国古代社会外交实践中得到了多方面体现,形成了古代中国关于国际关系的特定思维与朴素认识,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重道义、轻利益;尚和平、恶攻战;倡中庸、抑极端;扬王道、弃霸道。我国古代形成的这些对待与处理国际关系的思维取向,实际上反映出了一国和平外交的根本取向和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第六代电影人代表的张元,在转型期文化、全球化语境,以及对西方电影的借鉴与学习所构成的文化环境中,努力探求着自我的突围以及电影的发展。他的电影,在寻找中凸显出个人的主体性;在漂泊中体现出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在回归后致力于于主流与商业化的再探索。寻找、漂泊、回归,也就成为张元电影的文化内核,这种思考和追寻也使他的电影蕴涵了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私立大学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转型为私立大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反之,私立大学的存在与发展,动摇了中国高度政治化的社会传统,壮大了市民社会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教育思想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梁漱溟人生经历的变化和思想的成熟,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也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前期是对东西文化和教育从学理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后来从个人经验和现实出发,对当时中国的学校教育进行批判性反思;最后是构建极具个性特色的乡村教育理论和实践,以教育促进乡村建设。通过梁漱溟教育思想的梳理和评析,我们从中可体悟最后一代儒家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民族和教育的思考与追求。  相似文献   

20.
浅论经典阅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形成了一种浮躁的、失衡的文化心态,经典阅读可以平衡人们的这种文化心态。但经典中也有些许糟粕存在,在经典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经典阅读的特点:经典阅读的超时空性;经典阅读的文化传承性;经典阅读的审美体悟性;经典阅读的选择性;经典阅读的限制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经典闼读的长处,为个人、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