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之洞对清末法制变革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矛盾转变过程。最初,由于自身性格的开明以及为时代危机感所迫,他倡导法制改革,举荐修律大臣,并身体力行,为变法修律提出有益的建议;但由于其政治性格的矛盾性等多重原因,以致其后来又主张渐进变革,反对司法独立,反对变法修律中激进改革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伍廷芳以其独特的知识背景和从政资历,得以参与清末修律.他在修律的发起、准备阶段(1902-1906年),将近代商律引入中国,删订旧刑律,尝试订立近代性的诉讼法,显示出促进清律实行近代变革的方向性,并使这种方向得到一定的贯彻,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对他所起的作用也不能过于拔高.  相似文献   

3.
杨莉 《零陵学院学报》2003,24(6):104-106
伍廷芳以其独特的知识背景和从政资历,得以参与清末修律。他在修律的发起、准备阶段(1902—1906年),将近代商律引入中国,删订旧刑律,尝试订立近代性的诉讼法,显示出促进清律实行近代变革的方向性、并使这种方向得到一定的贯彻,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对他所起的作用也不能过于拔高。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与清末法律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法律史学术领域与高校教材中,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张之洞是清末变法修律的反对派。本则提出,是张之洞率先倡导变法修律并举荐修律大臣,其变法修律主张初步体现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时代趋向,其与沈家本之间的争论属于渐进还是激进之争,因此张之洞乃是清末法律近代化的促进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振勋商办铁路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向清廷提出的《商务条议》中。他强调修筑铁路乃发展经济以进行"商战"之内容和手段。他主张实行铁路商办政策,同时解除对支路垄断政策,大力招商以兴办支路。这是对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修路策略的质疑。清政府肯定了《商务条议》中有关铁路建设的主张,这直接推动了清廷铁路政策向真正商办的转变。此后,铁路商办成为风潮,在全国掀起了以商办为主体的铁路建设。  相似文献   

6.
劳乃宣是晚清时期的著名学者之一,虽然在地方为官20余年无显赫政绩,但在清末却参与了新政的修律改革。在修律的过程中,劳乃宣积极参言,提出了自己的修律见解和主张,并对中国的法律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极富远见的建议。虽然身处社会转型时期,其思想不无矛盾之处,但其法律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鼎芬生于清末,1880年中进士。正当他满怀报国激情评议时政时,却遭受到一纸“诃责”诏书。但他并没有因此沉默,而是投身张之洞作幕僚,协助张之洞在教育、政治领域建功立业。他敢于直言上书,针砭时弊,弹劾重臣,且不计较清廷冷遇而为清廷竭尽愚忠。  相似文献   

8.
从被怀疑到受重用——云南回民起义时期的岑毓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回民起义时期 ,岑毓英自始至终参加了清廷的镇压活动。在招抚马如龙和潘铎被杀两个事件里 ,岑毓英虽然升了官 ,但是尚未得到清廷的信任。镇压猪拱箐苗民起义之后 ,岑毓英开始得到清廷的重视 ,并被培养为西南政局的接班人。当时的云南 ,时刻潜伏着危险与死亡 ,岑毓英能够在其间成长为边地人才之冠 ,是他的确有才能。  相似文献   

9.
云南回民起义时期,岑毓英自始至终参加了清廷的镇压活动,在招抚马如龙和潘铎被杀两个事件里,岑毓英虽然升了官,但是尚未得到清廷的信任,镇压猪拱箐苗民起义之后,岑毓英开始得到清廷的重视,并被培养为西南政局的接班人,当时的云南,时刻潜伏着危险与死亡,岑毓英能够在其间成长为边地人才之冠,是他的确有才能。  相似文献   

10.
1.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他在小学读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家乡,懂得家乡的名人伟业。1911年10月15日,叶圣陶的家乡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翁同龢家藏《致太世叔函》为线索,厘清了该函作者沈鹏由常熟到京城在翰林院苦读细节,以及翰林院诸生的构成及苦读状况;并阐述沈鹏成为编修后仗义执言,不顾生死的壮举。在慈禧等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后,他大胆上书,为光绪皇帝鸣不平,要求朝廷改弦更张,严厉惩处军机首辅荣禄、军机大臣刚毅以及太监李莲英等"三凶",因而遭到清廷及两江总督鹿传霖等人的残酷迫害,必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最后,由于外人干涉,清廷虽然被迫提前释放沈鹏,但由于他长期饱受折磨,出狱不久便与世长辞。  相似文献   

12.
伍廷芳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他在清末新政时任修律大臣,提出审判方式、审判内容的改革,主张设立陪审制、律师制,积极从事诉讼法的制定,为中国审判制度近代化的启动作出了很大贡献.民国建立后,他提出审判独立、文明审判,并努力实践和维护之,推动了中国审判制度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明清易代之际,"云间三子"之一的宋徵舆做出了入仕清廷的政治抉择。与陈子龙的抗清殉国相较,宋徵舆的选择招来颇多非议。然而结合宋徵舆所处松江地域的社会文化、宋氏家族内部利益以及宋徵舆的身世经历分析,他在明清之际混乱的时局中,最终做出入仕清廷的政治抉择是情有可原、无可厚非的。  相似文献   

14.
伍廷芳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他在清末新政时任修律大臣,提出审判方式、审判内容的改革,主张设立陪审制、律师制,积极从事诉讼法的制定,为中国审判制度近代化的启动作出了很大贡献.民国建立后,他提出审判独立、文明审判,并努力实践和维护之,推动了中国审判制度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吴雁飞 《教育与职业》2008,(13):106-107
唐国安,字国禄,号介臣,1858年9月27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唐家镇.幼时在家乡读私塾;1871年,容闳极力倡导政府选派幼童赴洋留学,唐国安受人推荐也位列其中.唐国安于1873年考取清廷第二批官费留学生,时年14岁,分派在新不列颠中学就读,1880年考入耶鲁大学法律系.唐国安好学上进,几乎每次考试都名列全班前茅.由于他家境一般,因此他在美求学时,经常把官府拨给的零用钱寄给家中父母,博得了乡人的广泛赞誉.不久清廷以"洋化"为由撤回了全部留美学生,唐国安也因此被迫中断学业回国.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政时期,中央性质的《商务报》在京创刊,被清廷新设商部视作"通下情"的重要举措。其刊载体例与内容文本的多样,正呈现了晚清知识界在因应变局过程中所建构的"商"的相关"知识"面相:朝野对"商务"的认知与"工商"所代表的"文明"价值取向;农、工、商的道德性与知识性在不同层次的传统中得到正名;"商人"形象的流变;"商学"内涵表述的复杂多歧以及对"商道"的颠覆性认知。它们共同指向了商事活动在晚清社会意识中获得道义合法性的过程。但在清廷看来,"商务"与"国事"仍存紧张,而新的商业伦理的逐渐确立,却真的成为改变清廷"治体"的重要因素,这应该是清廷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17.
施琅是一个伟大人物,年少时,在郑芝龙手下任左冲锋,后因与郑成功不和,而投靠清廷,这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清廷统一台湾的过程中,施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收复台湾后,他不计私仇,善待郑氏后裔,坚决反对清廷弃台湾不守,这对台湾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尽管张弼士参与开创了包括银行、铁路等一批现代工商企业,他却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在南洋依靠土地开发和种植业而成为巨富.他在给清廷的<商务条陈>中极力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他认为:在民生困弊的情况下,首先要兴农以解决民生问题;在"商战"时代里更要以兴农为本.晚清新政期间,他在广东积极投资和开发两广的农业,提倡农业科技.  相似文献   

19.
吴尚贤是清代乾隆年间石屏州人,著名茂隆银厂的厂主,曾说服缅甸向清廷纳贡,在佤族地区有很深的影响力。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获取功名、跻身上层社会,但是最终的结果是"饿死狱中"。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而造成其人生悲剧的根源就是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  相似文献   

20.
1880年11月20日,一名琉球人在总理衙门前挥剑自刎,以抗议日本对琉球的吞并,这个人就是林世功。作为一个"小人物",林世功的自杀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他的挥剑自刎对清廷、琉球都没能产生些震动。但是这并不能妨碍我们对他人格魅力的尊敬,作为一个诗人或者说作为一个爱国的士大夫,他以死来表示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侵略者的愤恨,这是值得每个人去纪念他的事迹和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