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大音希声”的研究历程来看,对于音乐美学课题的研究除了在美学领域里,还渗透到音乐美学之外的学科。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的通俗小说《红楼梦》,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会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其文学语言具有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自然流畅的特点。在《红楼梦》中“的”字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通过分类法具体分析副词、形容词、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词等的后附成分“的”字的使用情况,探求汉语常用虚词“的”的变化发展情况。研究归纳《红楼梦》中“的”字的应用情况,对于现代汉语语法关于“的”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可以领略体会曹雪芹通俗精炼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是时代的呼唤。在研究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解决“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素质教育是和应试教育、博雅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不同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成人”的教育,“和谐”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喜谈“方法论”几乎成为胡适学术研究的一个标签,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自觉上,胡适显然更看重后者.在胡适这里,所谓的“科学方法”不单是一套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法体系,而且指向研究的态度和思路.特别是“历史的态度”可以看作胡适“科学方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他看来,以历史演进的观点来考察史实是“科学研究”的不二法门,包括文学批评.其中,最具胡适特色的便是重视“过程论”而非仅仅做“发生学”式的梳理.反观王国维的文学研究则表现出一种“艺术的态度”,这在他们两人互文性的研究中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5.
理查德·沃尔海姆(1923-2003)是一位致力于艺术和精神分析相互关系研究的英国哲学家。他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特别是与视觉绘画艺术相关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视觉绘画艺术方面,他提出了"双重性"、"看进"、"看作"、旁观者理论、风格和艺术"情境"等理论。这里主要探讨沃尔海姆的艺术"情境"理论。他提到的"情境"与文学上所说的"情境"含义截然不同,主要是指观看者或艺术家本人具有的运用到艺术品中的艺术技能的背景知识的多少,而观看者或艺术家对艺术技能的掌握程度将制约着他对艺术品的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6.
峨眉方言隶属西南官话灌赤片的岷江小片,除入声外,调值低平,方言中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古入声调,地处川西平原,应当是四川地区较为单纯的方言,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本文旨在对峨眉方言中的的字的读音和分布情况进行描述,证明现代汉语的的字,其实是来源于之和者两字的合流。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写了“哪的”“哪里的”“哪来的”三个结构在搭配和意义上的不同,在辨析三者特点的基础上,对其产生原因做了历时考察和解释。  相似文献   

8.
实或证明,教师的角色意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在解读和把握课标时出现了迷茫或走进了误区:或角色“错位”。或主导“缺位”,或权利“越位”。课堂教学要走出无效、低效、微效的困境。走向有效、高效、实效的理想境界,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显得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到,日语学习者特辊是中上级水平学习者的日常运用中存在着“のた”的“遏剩生成”即“多用”现象。“のた”的“不用”和“のた”的“多用”,看似矛盾的两种误用,实际上暴露了日语学习者“のた”习得状况的不安定。文章试通过对“のた”的实质的剖析,对学习者“のた”的习得和日语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纳博科夫"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分为:感官的"狂喜"和理智的"狂喜"。感官的"狂喜"是作者和读者都容易感受到的,是那种用"脊椎骨"所感受到的震颤;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狂欢化的场景、小丑式的人物、诙谐灵动的语言等。理智的"狂喜"衍生于纳博科夫对蝴蝶"摹拟之谜"的研究,它是一种需要用大脑来思考、顿悟而产生的"狂喜";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戏仿的结构、对细节的编织以及叙事的技巧等。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不仅赋予小说文本超凡脱俗的艺术性,而且还使得小说创作成为一场充满"审美的狂喜"的文本游戏。  相似文献   

11.
现存《音韵辑要》一书的版本可以分为刻本和抄本两大系统。从整体上看,刻本系统主要有载德堂藏板和咸德堂藏板两大类。从版式,刊刻者和内容字体上看,二者均无太大差别,故而可能便是同一刊者先后所刊之本。咸德堂藏板在整体上字迹比较模糊,有很多脱误和漶漫不清之处,故而可能是后印本。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词汇化理论为指导,探讨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结论为:现代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形成是古汉语中两个独立因素"自"和"己"发生词汇化的结果,而类推和粘合是其词汇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诗经》分类,二“南”归入“国风”。宋人疑经,以为孔子时代无“国风”之名,只有乐名“南”、“雅”、“颂”;于是倡“南”独立于“风”外之说,自宋至今未有定论。本文辨说“南”与“风”为同音假借,“南”就是“风”,记乐时代用“南”,说诗时代用“风”。在诗教传承中“南”演化为“风”,在音乐传承中“南”又派生出“乱”、“盐”、“艳”等音乐名词。  相似文献   

14.
“寓言”、“重言”是《庄子》一书的主要表达方式。寓言取材广博,借助一切外人外物来论“道”,占全书的比重最大。重言是包含在寓言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两者均以“藉外论之”为手段。重言是指以人物形象为主角的寓言,包括传说、历史中的人物及作者虚拟的得道之人和普通百姓。形式上大多与对话体和语录体相仿,主要通过刻画他人言行而取得“真实”的效果,占全书的7/10。寓言、重言的使用,体现了《庄子》表达方式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5.
瞽史新探     
"瞽史"一词在《国语》等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千百年来,历代学者对其有着见仁见智的诠释。或以为"瞽史"是"瞽"与"史",或以为"瞽史"为独立的史职,或以为其为文字产生前的盲人史官,或以为其为文字产生后的记事史官。如果深入探寻瞽史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对瞽史的来龙去脉及瞽史之《纪》的性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则有种种迹象表明,瞽史并非盲人史官,而是在文字产生以后主要负责追记口传史事的史官。  相似文献   

16.
“滇”的族属问题是云南民族史研究中的基础课题,至今仍然争论不息。通过利用大量考古学资料,采用考据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滇”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氐羌族群南迁的时间几个方面考证,“滇”应是滇池地区的土著居民,同时用反证法否定了“滇”为“越”、“僚”等观点。  相似文献   

17.
荀子的政治理论既主张"法后王",又坚持"法先王",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却体现了荀子"先王""后王"一以贯之,既坚持前代传统,又与时俱进的辨证道统观。这种辨证道统观是荀子在割断了"天道"对"人道"的神秘制约关系之后,对儒家政治学说以"道统"制约君权做出的一种理论安排。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词汇量丰富,近义词多如繁星,一字之差也会给行文带来不同的效果,正因如此才有了近义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的问题。文章结合语言材料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对"再"和"又"进行分析,准确掌握"近中之异"。  相似文献   

19.
徽语祁门方言"得"字句用以表达能性范畴,在句法格式上有多种语序选择,不同格式所包含的"能性"范畴语义次类不尽相同,对动词或宾语、补语也有不同的选择要求。可能式动补结构中的"得"由表"可能"义的动词"得"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20.
探讨嘉禾土话的语缀"子"和"崽"的构词形式和分布状况,并对"子"尾和"崽"尾的发展做了历时的推测,从语缀"子"和"崽"在嘉禾土话的漫长发展过程看,其所体现出的现行分布格局,实际上就是南北方言长期交融竞争的一种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