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关于作文批改的问题,有一种主张是少改甚至不改学生的作文。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作文教学的实践已证明那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做法。我以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批改的方式方法上。尽管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重6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l、要有针对性。作文批改要抓主要问题。精批细改固然有好处,而事实上教师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再说精批细改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虽然花了很大力气去改,学生未必都愿意花大力气去看。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有力、有效的作文指导,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以后的写作中克服不足,发…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要求教师对作文的批改最好做到精批细改,似乎精批细改的教师是好教师,精批细改的作文就是一篇达到教学要求的作文。是不是真如此呢?我觉得也未必,因为精批细改如果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的话,那也是达不到作文批改的目的的。况且,每篇作文的批改都由教师包办代替,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修改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一、作文批改要有针对性精批细改固然有好处,但却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最终学生根本看不懂老师的批改符号,仅仅关注老师给出的分数。因此,在批改作文时,应从大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抓住主要问题进行点评,如内容的完整性、观点表达是否到位、整体意思表达及卷面情况,使学生能够抓住主要问题,辨明优劣。二、作文批改要精泛批结合教师给学生批改作文时,常常会发现很多学生犯了相同的错误。如人称混乱、时态不一致、要点不全、汉式英语等。据此,本人在批改作文时,往往会把学生作文中存在  相似文献   

4.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质疑:‘精批细改’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即使办得到,把作文发还学生就完事了吗?假如学生不完全理解你的用意,岂不就是白费?他深有感触地说,这种精批细改实在是徒劳无功。要让教师从繁重的精批细改中解放出来,必须首先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规律上提高认识,大胆创新,变精批细改  相似文献   

5.
郭宏谚 《甘肃教育》2020,(4):113-113
"精批细改"是多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批改形成的习惯与原则,效果如何?细细思量,有其弊端。首先,"精批细改"使得学生的主体性逐渐丧失。其次,"精批细改"好似注入式教学。老师在批改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作文"标准"去框定学生的作文,这样必然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让学生作文过于"符合"老师的要求和喜好,而不一定能写出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最后,"精批细改"的工作效率低。  相似文献   

6.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历来重视作文批改,并在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教学实际,逐步发展和完善了作文批改的诸多方法,如精批法、细批法、略批法;全批法、抽批法、轮批法;自批法;教师批,学生改;互批互改;面批面  相似文献   

7.
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是关于作文批改话题的争鸣一直是语文老师研讨的一大热点,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这一问题越来越显著的摆在热衷于作文教学的语文老师面前。是精批细改,还是多就少改?是只批不改,还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批改?面对重重困惑,我结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做了许多探索和尝试。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批改作文历来是浯文教师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在传统教学中,面对成沓的作文,老师们费尽了心思:精批细改。他们抓住学生的作文,不厌其烦的指导,让学生不断地修改,这样不但加重了老师的负担,而且使学生认为,…  相似文献   

8.
不少教师对批改作文颇为烦恼。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唯恐批改不精不细而耽误了学生,结果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辛辛苦苦、费尽脑  相似文献   

9.
自主中见效益──作文批改浅议陈巍如何批改好学生的作文,语文教师常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要精批细改;有的认为可只阅不批改;有的认为应部分批改。我认为,精批细改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利于教师进行语文教改。应提倡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改自评,或工改互...  相似文献   

10.
作文批改要不要“精批细改”,怎么“精批细改”,这是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也是家长、社会对语文教学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已触及到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各个方面,那么在作文“精批细改”的问题上改革的步子又如何呢?本文试从三个方面作具体剖析。 一、作文“精批细改”的现状 作文批改应当达到什么要求,这是一个复杂的需要深入研究的教学问题。但是,提倡和要求语文老师“精批细改”,似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从实际情况看,教师是如何去努力精批细改的呢?据我对淮阴市城乡的部分中学进行的教学调查,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形(不负责任的批改略去不讨论):  相似文献   

11.
对于作文评改,历来众说纷纭。主张精批细改的有,主张多就少改的有,主张精批与略批相结合的有等等。但不管怎么说,都没有从本质上体现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和主动精神。传统的作文批改主要是师生间背对背的评改,学生只见结果、不见评改的动态化过程。大多数学生对老师的细改“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苦不堪言,学生却收效甚微。为此,必须变背对背评改为面对面评改,变教师单向批改为师生双向交流,变被动接受教师的批改意见为主动采纳的方略。变教师一锤定音为小组民主评议。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改变作文评改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如何批改作文,这确实值得研究。有人主张精批细改,有人主张粗批略改,又有人主张教师改和学生改相结合……我认为:无论何种改法,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  相似文献   

13.
谈到作文教学中的"精批细改",不少人对此颇有异议。他们认为教师的精批细改是费力不讨好、事倍而功半,且常常以著名语文教学改革专家魏书生不改学生作文为依据。笔者认为,传统的精批细改的作文评改方式,仍是语文教师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 一、精批细改要把握契机 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在精批细改作文的过程中,十分讲究契机的把握。契机的把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写作心理状态。精批细改于学生作文尚未入门、难以克服困难时。  相似文献   

14.
一、作文批改的现状令人堪忧,必须走出批改误区在作文教学园地里,批改是一块误区。有的教师“十目一行”,精批细改。对优生的作文“移藤动叶”,勾来画去;对差生的作文则“伐干削枝”,大事删改。这样的批改,乍一看,“山花烂漫”,满纸通红;细一读,“五里雾中”,不得要旨。这种“小手工业生产方式”,效率非常低,教师整日陷入文山,不能自拔。与精批细改相反,有的教师“一目十行”,敷衍塞责,不批不改,只着一字:“阅”。学生苦作一番,你却不屑一顾,何谈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怎样才能走出作文批改的误区呢…  相似文献   

15.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教师了解作文教学取得怎样效果的重要判断之一,可它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的一般做法就是全批全改。由于学生增多,作文批改量加大,结果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即使老师精批细改、呕心沥血,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批改学生的作文,可是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的时候,学生对当时作文的印象已经淡薄了,多数学生连看都不看,更不认真仔细地研究,教师再进行评讲,劳而无功。这种由教师单向作精批细改的传统方式,收效低微,还增加了教师的负担,降低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作文批改的有效性呢?作者进行了这方面的作文教改实验,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批改方法。  相似文献   

16.
《海南教育》2013,(8):48-49
<正>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多少年来,学生作文教师改,被公认为是作文教学中天经地义的事,这种观念年深日久,根深蒂固,作文批改也成了语文老师教学工作中的一大负担。传统的作文批改,教师文批、面批,精批细改,课堂讲评,耗时费力;学生周周写,天天练,成效不高,每每发作文本时,学生只  相似文献   

17.
赵卫国 《考试周刊》2009,(19):53-53
传统的作文教学强调精批细改,随着时间的推移,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也日趋显露。在《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的驱动下,作文批改方式已向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发展。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综合能力。新课程的热切呼唤,为学生参与作文批改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对传统作文批改方法进行改革便萌生。从改变教师及学生的陈旧观念开始,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逐步使学生掌握一套评改作文的方法。这过程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有效提高了学生作文评改的实效。实施作文批改方式的改革,打破老师全盘包揽改文,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正>诚然,"精批细改"是中国作文批改的传统做法,但是,这种"传统"在课改的今天大有质疑讨论的必要。一、某些"精批细改"的做法,减损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以改错别字为例,批改作文时,教师往往要在错别字旁  相似文献   

19.
作文批改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希望把作文批改好。到底怎样批改才算好呢?目前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传统的意见,认为要“精批细改”。另一种则主张“教师批,学生改”。两种方法哪一种好呢?这首先要弄清批改  相似文献   

20.
有一件事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都感到痛苦的,那就是批改作文,而且要"精批细改"。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教师拿着红笔,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学生也改得兴趣全无。这种做法吃力却不讨好。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教师无奈地重复枯燥的、机械的劳动,只会减损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