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资源,是出版社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关键竞争力.编辑是创造内容的核心力量,我们要坚守内容主义的出版观,就应当坚守自己的内容品位,精忠于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尤其是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 教育与出版应该是“教育+互联网”,而非“互联网+教育”,或者说主要是“内容+互联网”.教育出版市场受众的反应会影响我们编辑的思维、选择和价值取向,甚至影响我们书稿的修订或者重新再编写一本书,但在这本书的编辑出版时,仍然是“内容+互联网”.  相似文献   

2.
手机是“带着体温”的媒体,具有成熟的收费模式和渠道优势.手机阅读拥有扁平化、个性化、交互性强、传播规模化等优点.手机+出版的模式扩充了原有的出版主体,具有极强的活力.但仍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手机出版标准不统一、内容以网络文学为主、盗版等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成熟案例,提出对策,旨在推进我国手机阅读平台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以"阅读+出版"的授课式推广方式将授课内容进行出版,能够实现受众对内容的深度接受,弥补传统授课式推广的短板.哈尔滨市方志馆在"阅读+出版"的授课式推广方面策划了一系列授课内容,基于此出版了系列丛书,取得了双效收益合一."阅读+出版"的授课式推广可以固化授课内容、延伸阅读推广活动的时间,发行参与、拓展阅读推广活动的空间,多方介入、优化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容.从方法策略上来说,需完善"阅读+出版"的工作机制,结合出版要求策划授课选题,发挥阅读和出版的媒介优势编写内容,利用图书馆的渠道优势进行宣传.  相似文献   

4.
手机报以其出版快、传播广、互动性强、更新信息便捷等优点,赢得了越来越多受众的青睐.面对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受众阅读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结合手机特点,让手机报的编辑出版更加吸引人,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是当前手机出版界的热门话题.本文着重分析手机报在内容管理、编辑形式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国民阅读已进入数字阅读时代,形成了“轻阅读”模式.“轻阅读”模式具有的碎片化、伴随式、社交化特征,推动了中国图书出版业“轻”风潮的出现.轻出版是一种具备“轻质”特征的出版活动,出版主体“轻微化”、出版内容“轻型化”、出版流程“轻简化”、阅读受众“年轻化”.轻出版风潮对中国出版有着重要影响:推动新书态图书的涌现,刺激“互联网+”出版的发展,并导致中国出版企业分层加深.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网络、移动终端等各种新媒体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受众获知信息的渠道也不断丰富,可以说,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人人参与的传播多元化时代.但是,无论何种传播媒体,其核心依旧是“内容”,即传播的关键在于信息,“内容为王”依旧是媒体发展的根基. 恪守“内容为王“ 传播媒体进入多元化时代,受众往往可以通过手机等自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多元化的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渠道,而信息传播的目的是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传承的重要性体现在出版文化和出版宗旨上,传承的主要内容包括完备的知识结构体系、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扎实的业务操作能力,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更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以及媒介素养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骆双丽 《出版科学》2015,23(1):81-84
以书库型手机电子书App为研究对象,探索与手机电子书App相关的美学类型.在探索手机阅读美学新概念的基础上,从视觉美学、内容美学和审美体验入手分析手机电子书App的美学特征,最后为手机电子书App基于美学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可行性建议,使之更符合受众审美体验和受众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时代,出版业要以“内容为王”,只要做好了出版业核心资源——出版内容的保护与开发,就能够从容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最大限度地保护出版社的核心利益。面对渐成燎原之势的手机出版,出版内容的保护与开发显得愈加紧迫。一、手机出版的现状所谓手机出版,其实就是以手机为信息终端,由电信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发布针对性信息的出版活动。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的媒介功能日益呈现,并有取代笔记本电脑大部分功能的趋势。以内置Windows操作系统的手机为例,摩托罗拉公司和微软联合推出的手机电脑MOTO MPx已经具备了收发电…  相似文献   

10.
直播是一种塑造出版品牌形象的有效方式.文章结合公关文化的情境、仪式、修辞三大特征,诠释直播浪潮下出版行业新动向.从情境分析层面看,出版与直播的有机融合,有助于构建具有亲民意蕴的文化空间;从仪式分析层面看,"直播+出版"营销模式创建的集体记忆,可以帮助出版社完成从受众情感培养向出版品牌树立的跃迁;从修辞分析层面看,出版行业跨界直播,能够促使受众对出版社形成情感归属与品牌认同.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出版产业经营的核心任务由传统的向受众进行信息传播转为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建设出版融合实验室是中国出版转型的客观需要,也是建筑行业新兴出版形态内容资源的创新探索.作为一种促进建筑行业技术进步的革命性数字出版产品,出版融合实验室顺应了“互联网+”时代建筑职业教育的行业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文化典籍大国,但远未成为文化典籍传播强国, “互联网+”时代为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了解“互联网+”时代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的特点,继而探讨互联网对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析出“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策略,最大范围内实现对外传播效果,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文化典籍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IP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高频词汇,催生了行业内争相高价“囤围”热门创意内容的业态新现象.文化企业的顺“市”而为,反映出原生创意资源所自带的受众基础与市场潜力,即固态IP进行跨媒介的泛娱乐品牌化文化产品开发的内核驱动.文章以腾讯互动娱乐为切入点,对其跨媒介运营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基于国内文化产业现状的IP出版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质是“推陈出新”,结合当前、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和再生。智能出版能够有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精神、价值等方面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焕发出新时代独有的文化魅力。从这种转化的实践而言,AIGC时代的智能出版能够在出版各环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便利,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互嵌,提供用户具身感知并建构有序的文化转化体系。未来,需要以智能聚集化出版拓宽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边界与空间;以智能个性化出版精准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目标与内容;以智能增强式出版丰富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表达与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李华 《出版广角》2013,(17):30-33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改变了信息传播渠道,改变了内容传播形态,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移动互联网高于桌面互联网的用户群体,意味着数字移动出版业将比传统出版业拥有更为广泛的受众。数字出版的移动化转型成为环境驱使之下的必然选择。手机视频是指基于移动网络,通过手机终端,向用户播放的视频。传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视频是以光盘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政策层面大力推动建设国家知识服务平台,数字出版、知识付费等业态推陈出新。用户需求趋向于多元化,服务内容与用户需求之间能否实现精准衔接,是当前出版业面临的主要课题。出版机构应深入分析用户特征,借助内外部技术资源,推动产生新的出版服务模式。通过用户特征分析,可沟通目标受众、描述用户实际需求,助力出版服务科学化、完整化与精准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和机遇.数字出版物的受众在阅读环境、阅读方式、阅读习惯上各有侧重,阅读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内容提供商不仅要及时解决不同用户终端的产品形态的多样性问题,更要做好数字产品的结构化和碎片化,甚至能够在线即时为个性用户提供数字内容的“私人定制”.这些需求如何实现?采用什么平台和技术?  相似文献   

18.
赵少俐 《青年记者》2012,(21):83-84
当下网络媒体迅速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原创能力、专业新闻采编及丰富策划经验的从业人员.只会“拷贝+粘贴”的网络编辑已难以适应网络媒体的需要.网络编辑除了为网站转摘服务内容外,更需要掌握与网络受众互动的技巧、了解受众的阅读需求和习惯,挖掘更有价值的稿件等.  相似文献   

19.
当前,以互联网、手机、电子阅读器、户外LED、电子新闻纸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形态迅速崛起,对传统都市报的经营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以“内容提供商”身份定位的传统都市报,有可能在下一轮的数字化新闻传播价值链条重构中被边缘化. 面对这一发展困境,本文立足“大出版”概念,引入数字化转型已进入深水区的图书出版行业的复合出版理念,试图从都市报新闻制作的编辑核心环节人手,探索新闻碎片化编辑新策略,针对当前都市报发展的转型瓶颈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软实力的文化资源有着多样性,书籍则是软实力运用的一种方式。本文选择“华文出版”这一特殊出版形式,对华文出版之于华文软实力的现状、华文出版的目标受众、华文出版内容、华文出版渠道的国际化,以及华文出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