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袁世凯在朝鲜与日本激烈冲突,日本一再强烈要求惩办他。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内,大量聘用日本顾问,使直隶新政在全国各省中名列前茅。在"卄一条"交涉前后,袁再次与日本激烈冲突,日本朝野一致认定袁世凯是日本在华占有优势的障碍,大力支持中国各种色彩的势力反袁,终于将袁世凯推翻。  相似文献   

2.
晚清北洋女医学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7年,北洋女医学堂开创于天津。它是在直隶总督袁世凯的支持下,由我国第一位女留学生金韵梅创办的一所官立女子医学堂。作为直隶的第一所女子西医学校,其在教学管理、师资力量、学生培养等方面独具特色,通过培养产科、看护科的女医护人员,开创了直隶女子医学教育的先河,对晚清直隶乃至全国的女子教育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末最后 10年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在直隶地区推行新政。表现在教育方面 ,主要有废科举、办学堂、广游学等。这些措施 ,不仅引起了直隶地区传统教育体制的变革 ,而且对近代直隶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一、袁世凯教育主张的形成(1)袁世凯早期的教育主张是始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军事教育。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一向被天朝上国瞧不起的蕞尔小国日本 ,竟将号称强大的北洋海军和湘淮军打得一败涂地。这使袁世凯看到了中国的短处 ,认识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为今之计 ,宜力惩前非 ,“必须使统将以下均习解…  相似文献   

4.
清末,朝廷颁行"新政",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直隶北洋女师学堂开风气之先,以"近代中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著称,而其沿革经历了女子公学、高等女学堂、北洋女师等三个不同阶段,最后整合为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创建及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更名、调整,今为河北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5.
清末十年,直隶基本上由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所统辖。袁氏顺应历史大势,大力倡导兴办师范教育,由此,清末直隶师范教育成效显著,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初步踏上教育近代化的轨道。本文初步探讨了清末直隶师范教育的发展概况及袁氏在直隶兴办师范教育的动因、主要作用和作为。  相似文献   

6.
课本第 96~ 97页 :“袁世凯死后 ,……北洋军阀已经分裂成以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那时候 ,东北还有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 ;南方有滇系和桂系军阀。此外 ,盘踞山西的阎锡山和割据徐州的张勋 ,在军阀中势力也比较大。”根据这段文字 ,我问学生 :“奉系军阀是不是北洋军阀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 :“不是。”这是课本表述欠妥给学生所造成的误解。其实北洋军阀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 1895年袁世凯到天津小站练兵 ,190 1年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 3年袁世凯把自己的军队更名为“北洋常备军” ,至 190 5年共…  相似文献   

7.
师范教育是新式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清末新政中的重要内容。袁世凯督理直隶期间,推行新政,通过兴办初级师范学堂,关注师范生的学习及周边环境,聘请日本人教习,鼓励学生留学师范,多方募集资金等措施,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奠定了直隶新式学校教育的基础。但由于中国处于新旧社会转型期,其在兴办师范教育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的又一位风云历史人物。可以说,他对晚清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驻使朝鲜到编练新军,最后到首倡新政、颠覆满清和提倡实业、发展经济。他的这一系列作为既维护了封建统治,又使自己的权力达到顶峰,培植了自己的"北洋势力"。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后,关于袁世凯上台这一段历史事实众说纷纭。本文从唐德刚的《袁氏当国》和李宗一的《袁世凯传》出发,着重评析和再认识袁世凯上台以及简要评价辛亥后的袁世凯。  相似文献   

9.
清末朝廷实行"新政",直隶总督袁世凯积极推行落实,兴办了一批包括医学职业教育在内的新式学堂,在倡导近代文明方面前进了一大步。时值西风东渐,新旧交融,在办学实践中仍带有某些旧时代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袁世凯与日俄战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04年2月8日,爆发了日俄战争。它是日本与沙皇俄国两个帝国主义为争夺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在我国领土上进行的不义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清政府采取了所谓的“局外中立”方针。而作为清政府支柱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则是这个方针的倡导者与执行者,并且他以此作为借口,乘机发展其北洋陆军。因此,袁世凯与日俄战争的关联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11.
袁世凯与清末天津地方自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 ,积极在天津举办地方自治。天津地方自治的兴办 ,对清末全国各地自治的开办与宪政风气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由于国家战略态势的变动,直隶成为战略敏感地带,亦是朝廷重兵集结之区。甲午战后,清政府锐意裁兵,直隶绿营的裁撤程序也随之启动,历经王文韶、裕禄、袁世凯、陈夔龙等人的裁撤,迄至清亡,尚未完成裁撤任务。直隶绿营的裁撤在不同的时段,裁兵诉求也迥然相异,映射出多重的政治信息,是观察晚清绿营裁军的窗口。通过对直隶绿营裁军的研究,为我们考察晚清绿营裁军提供了极好的面相。  相似文献   

13.
辛亥政争中,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席位让给了袁世凯,很多论者认为,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是由于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一味妥协退让的结果,这不无一定的道理。实际上,民元孙中山让位,它是由当时两大对立的集团清、袁与孙共同直接参与、互相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李佳白是活跃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舞台上的著名传教士。他与袁世凯相识于维新时期,视袁为维新人士,格外推崇袁世凯在新政中的政绩。袁世凯积极拉拢传教士,向外界昭示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以获取列强的支持。李佳白则极力支持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并为其专制行为和复辟帝制辩护。李佳白与袁世凯的关系折射出庚子事变后中外关系的变化,也反映了传教士对袁世凯和辛亥革命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袁世凯与清末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世凯在清末力主废除科学制度,大力推广新式学堂教育,积极规划学堂管理,是清末教育改革中频有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16.
清末时期,袁世凯手握军政大权,主张派遣军事留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民国初期,袁世凯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留学教育理念,其主政的北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留学教育的法律规章,规范了留学生的选拔、管理、经费等问题,促进了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保定莲池书院是清代直隶省最高层次的书院,其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科举考试设计。自从近代西学课程被引入书院,莲池书院的教育内容呈现出中西交融的态势。吴汝纶任院长后推行的书院课程西学化改革,虽然为书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力量,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书院课程变革却因为主体自身的失落而未能逃脱终结的命运,当然这也为清末"新学制"的制定提供了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18.
光绪初年,“丁戊奇荒”发生.江南绅士募集巨款,跨境赴华北赈灾,是为晚清义赈.李金镛是这批绅士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先后在苏北、山东和直隶主持赈务,对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森 《教育与考试》2013,(1):42-47,60
清代顺天乡试共产生了112名解元,但籍贯是直隶省(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天津地区及北京地区)有106名,除去两名信息不全者,还剩104名。这些解元的省内地理分布呈现出与举人分布相契合的态势,同时在考进士时,其中式率要普遍高于一般举人,此外直隶省的解元绝大多数来自书香及官宦之家,而来自贫寒之家的子弟则很少。  相似文献   

20.
所谓东北会党即为明清以来活跃在东北地区的胡匪、马贼以及部分由白莲教衍化、派生而来的黄天教、金丹教等下层群众秘密集合体。东北会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辛亥革命期间,东北会党积极响应同盟会号召,策应革命,充当了北方起义的先导;护国反袁革命期间,东北会党成为中华革命党在东北组建军队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