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们每天收到的快讯稿件,少则十多篇、多则二三十篇,通常每天只能选用七至十篇,多数来稿不能被采用。这些稿件未被采用的原因有哪些呢?经过初步的分析,大致有三条。第一,发稿的盲目性较大,不注意稿件的新闻价值。有的通讯员常常将一些琐碎的、无多大新闻价值的事写成“快讯”发给报社,以为“乱箭齐发,必有一中”。其实,这种稿件很少被采用。有的通讯员则不然,他们懂得估量快讯的新闻价值,能选择有价值,有新意的内容写稿,稿件的采用率自然就高一些。  相似文献   

2.
编辑每天接到大量来稿,这些稿件有少量的稍作加工修改就可发表,绝大多数质量较差,被枪毙打入冷宫。 这些被枪毙的稿件从整体看是堆“沙子”,不好采用。但是,有的稿件在全篇“沙子”中深埋着“金子”——或是含有一部分可用内容,或是提供了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线索。只要精心把这样的稿件挑出来,对其大动手术,把“沙子”与“金子”分开,让“金子”发出光,就能把这部分判了死刑的稿件抢救  相似文献   

3.
自今年1月1日起,邮电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取消收件人总付邮费这项业务后,笔者与一些通讯员交谈,了解到他们有一些要求,归纳起来有“三盼”。一盼新闻单位公正地采用稿件,减少或杜绝人情稿、关系稿。现在通讯员寄稿件自付邮资,寄出的每一篇稿件,一般都是自认为写得较好的稿件,希望新闻单位能让他们的稿件公平地参加竞争,不要  相似文献   

4.
在云阳县普安乡活跃着一批农村“土记者”。他们利用工作之余和闲暇时间广泛搜集新闻素材.及时向重庆市内外广播电台和各类报刊杂志投稿。10多年不曾间断.先后有100多篇新闻稿件被采用.其中去年被省市报刊电台采用的新闻稿件就达80余篇.用稿率达60%。  相似文献   

5.
在云阳县普安乡活跃着一批农村“土记者”。他们利用工作之余和闲暇时间广泛搜集新闻素材,及时向重庆市内外广播电台和各类报刊杂志投稿,10多年不曾间断,先后有100多篇新闻稿件被采用,其中去年被省市报刊电台采用的新闻稿件就达80余篇,用稿率达60%。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该乡就有数十名农村青年开始探索新闻写作之路。一些干部和职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基层和身边的先进典型写成各类题材的新闻稿件寄往报刊电台,既促进了工作又弘扬了正气。为使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土记者”们除订阅《重庆日报》、《三峡都市报》、《今日云阳》等各类报刊…  相似文献   

6.
1985年,我被调到广东省江门市城建局搞宣传工作,采写新闻稿件的劲头也很高。据统计从1986年至1989年,我采写的稿件被市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和国家建设部、省建委办的报刊采用,每年达180篇以上。怎样才能多写一些有用的新闻稿件呢?通过近几年新闻采写的实践,我体会到首先要弄清楚新闻的源泉在哪里?找到了源泉,取得了新鲜生动的第一手材料,才能着手写新闻稿子。  相似文献   

7.
读者之声     
我从《新闻与写作》中学到了不少新东西,稿件质量也有了提高,去年被新闻单位采用了30多篇稿件,还被评为县模范通讯员。在工作上、写材料上也都从中得到帮助。希望贵刊增加一些新的栏目和内容,特别是介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1986年9月开始为新闻单位撰写市场信息稿件,在这段时间里有36篇稿被省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一些热衷于市场信息报道的同志,给我来信问我是怎样采写信息稿件的,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9.
我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新闻写作,至今已逾12年。其间,我在地、市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各种体裁的新闻稿件2400多篇,并有上百件作品获奖。1996年,平均每天都有一篇稿件被刊播。于是,一些通讯员朋友在向我探询上稿“秘诀”时,总是要求我为之介绍认识几位编辑先生。他们满以为我在新闻界结交了不少编辑,所以上起稿来便“路路通”。虽然我反复向他们说明:编辑认稿不认人,稿件便是介绍信。但他们大多半信半疑,以为我“保守”,不肯帮忙引见编辑,以至产生隔阂。无奈之际,我想到“稿件就是介绍信”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10.
苗荷芳 《新闻三昧》2007,(10):25-26
在编辑工作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基层通讯员或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这样问:老师,你说这件事可不可以写成稿件?你认为这件事有新闻价值吗?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什么事件可以写成稿件,不知道新闻在哪里。对于一个熟悉新闻  相似文献   

11.
简讯     
北京市电机总厂自1986年初成立新闻报道组后,给全厂的通讯员都订了《新闻与写作》。他们还邀请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讲课,培养通讯员的写作能力,去年该厂被各级报刊采用稿件80余篇,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经常写一些稿件,1987年我共写了320多篇新闻稿件,只被地市级报刊电台采用了两篇,一度失去了信心,不愿再写稿件,去年,我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自费订阅了《新闻知识》,使我受益不少,学到了很多新闻知识,1988年1月份到12月份,我共发出稿件110多篇,被报刊电台采用28篇,其中省以上报刊电台上稿21篇,地市级报刊电台上稿7篇,并被支队评为新闻报道一等奖。所有这些成绩都应归功于我的良师益友——《新闻知识》,是她提高了我的上稿率。  相似文献   

13.
在我区业务通讯员中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如今是“写稿难,盖章难,登篇稿子如上天”。我认为那是没有抓住关键。实践中,使我认识到,认真学习新闻知识,善于识别新闻价值。就一定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去年我向县以上新闻单位邮发稿件165篇,被刊登、播发143篇。今年上半年发出稿件87篇,被采用73篇。一些通讯员问我上稿率高的秘方是啥?我回答说:“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14.
采写新闻,坚持从问题切入,有利于提高稿件的质量,增强新闻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目前,一些记者采写的新闻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不从问题切入,单纯地宣传好人好事、报道工作动态、介绍工作方法、反映成绩的大小,等等。二是虽然从问题切入,但是切入得不够理想,或是问题找的不准,舍本求末:或是切入点不新,人云亦云;或是切入口过大,写得不深不透,等等。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一项永远走在路上的职业,新闻的生命力来源于基层,呆坐在办公室里打打电话问问情况,写出来的稿件肯定干巴巴的味同嚼蜡;新闻的鲜活来源于基层,只有当你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他们才会把心底的话倒给你,稿件才能像刚从地里摘回的蔬菜水灵灵。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  相似文献   

16.
说到将一篇稿件同时投给多家新闻单位的做法,许多通讯员都知道这是不对的,所以他们大多能自觉把关,不一稿多投。但是,给同一家新闻单位一稿多投的情况在不少通讯员中仍存在,他们经常将同一篇稿件同时寄给同一家新闻单位的几个部门或几个编辑,以求“广种薄收”。这种“一稿多投”的做法,引发了不少弊端。首先,这是对新闻单位及编辑不尊重、不信任的表现,而且也是对自己稿件缺乏应有的自信;其次,会给编辑工作带来麻烦,造成重复编稿、无效劳动,还容易造成重复刊登;再次,这样做,容易使通讯员滋长投稿不严肃以及碰运气、投机取巧等不良风气。实际…  相似文献   

17.
常听到读者抱怨报纸上没有新闻。乍听起来,使人觉得奇怪:还没有哪一家报纸开过“天窗”呀!即使从稿件上看,“本报讯”、“新华社×地×月×日电”之类,在各类稿件中也占多数。这些难道不是新闻吗? 当然,读者的抱怨不在这里。他们主要抱怨报纸上真正称得起新闻的东西太少,同他们关系密切的新闻太少,新鲜、重要、可读、可信的新闻太少。打开报纸,一般化的工作总结、经验介绍、会议报道、长篇讲话  相似文献   

18.
一些通讯员,注重稿件的内容写作,这固然不错,但却往往忽视稿件标题的提炼。殊不知,为一篇稿件做一个好题目,也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虽然我是搞业余新闻写作的,时间又不长,但发出的稿子90%被新闻单位采用,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在注意稿件内容的同时,也注意稿件题目的选择。今年7月中旬,我写了一篇一个冒充局长的人在村民家行窃的稿件。稿子写好后,我加了个《假  相似文献   

19.
焦作市公安局解放分局党组,把公安宣传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二年多来,被省、市新闻单位采用稿件478篇,连续三年被市区评为先进通讯组。领导干部带头写报道,局长李庆孝经常给通讯员提供素材,修改稿件,近二年多来,他撰写的稿件被省、市新闻单位采用22篇。主抓通讯工作的副政委潘孝军,二年撰写稿件85篇,被省、市新闻单位采用68篇.  相似文献   

20.
李同良,这位农民出身的通讯员,二十多年前从高梁地里往新闻门槛迈步的时候,并不见其身上有特殊的“新闻细胞”,他写新闻十年之久,报纸上没被采用过一篇。然而,功夫不负苦心人。磨砺十年之后,一九七三年八月他终于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稿件,特别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仿佛突然生出了“新闻细胞”,有了特殊的新闻敏感,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河南日报的头题位置,就先后发表了他写的三十多篇新闻稿件。他同光明日报记者合写的消息《联产到户科学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他写的通讯《栽树就是栽富》被人民日报评为优秀新闻作品,荣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