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2.
认稿与认人     
稿件是人写的。编辑处理稿件自然还会遇到人的问题。记得新闻界曾有人提出,编辑应认稿不认人。这对当时刹住不以新闻质量、新闻价值取稿,而凭关系、熟人用稿的不正之风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认稿不认人无可厚非。然而,认稿是否就不能认人呢?我以为,只要不像上述所说的那样认人,不仅可以认人,而且还应该提倡认人。如何认人呢?联系自己在编辑工作中的体会,我以为基本的认法有两种。一是以稿件内容认人。这主要是分析稿件内容看与作者身份是否相符。比如,我曾收到一篇县农业银行同志来稿,说浙江省农村已有多少个从事运输、加工、储藏服务的联合  相似文献   

3.
2001年7月13日军报第三版“战士视点”栏目,发表了我在军报的处女作《班长,请注意批评方式》。这篇近两千字稿件的发表,不仅圆了我的军报见稿梦,而且打破了所谓的“没有关系就别想在军报上稿”的传言。作为一名基层连队的新闻爱好,从没见到过军报记长啥模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能在军报发表这么长的稿件,这向战友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稿子写得好,就一定瞎不了。“多琢磨稿子,少琢磨编辑。”也成了我新闻路上和战友共勉的一句座右铭。  相似文献   

4.
在我区业务通讯员中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如今是“写稿难,盖章难,登篇稿子如上天”。我认为那是没有抓住关键。实践中,使我认识到,认真学习新闻知识,善于识别新闻价值。就一定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去年我向县以上新闻单位邮发稿件165篇,被刊登、播发143篇。今年上半年发出稿件87篇,被采用73篇。一些通讯员问我上稿率高的秘方是啥?我回答说:“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5.
不写关系稿     
记得刚投稿时,一些好心的同志劝我对编辑搞点“感情投资”,不要铁公鸡一毛不拔,否则难上稿”。这些活听起来顺耳,但细想起来确实是错误的。我觉得,一位初学写作的人,刚开始起步,不在勤学苦练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稿件质量,磨砺自己新闻触角。而钻歪门斜道,将来在新闻报道上也弄不出啥名堂。即使编辑照顾一篇稿件,你自己心里也有愧,不会多么光彩。另外,搞关系稿会扰乱编辑正常工作,影响报纸质量,实在不可取,但是,并不是说通讯员和编辑就不能一起商榷稿件,这也是不对的,通讯员和编辑、报社是鱼水关系,他们人不亲行亲,都是为着一个目标,互相联系大有好处。再说编辑都会从严把关,决不会抛优择劣。这几年,我常对一些熟悉的编辑说“你有一千遍看稿选稿编稿的权利,我有一千个写稿投稿的专利”。我先后给厂报、《澄城  相似文献   

6.
认稿与认人     
稿件是人写的。编辑处理稿件自然还会遇到人的问题。记得新闻界曾有人提出,编辑应认稿不认人。这对当时刹住不以新闻质量、新闻价值取稿,而凭关系、熟人用稿的不正之风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认稿不认人无可厚非。然而,认稿是否就不能认人呢?我以为,只要  相似文献   

7.
认真作标题     
我以为努力为稿件配上一个紧扣文章主题、能总括全篇稿件的中心内容、深深地吸引住读者的好标题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从事业余新闻报道工作7年多来较为深刻的体会,也是我身处一个小地方、一个小单位而能保持较高的见报率和取得较好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得7年前,我写的第一篇稿《“雷锋小姐”》就是以一个比较好的标题吸引了广州军区《战士报》的编辑。这些年来,我每采写一篇新闻稿件都认真作好标题,并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1993年,我采写的稿件有150篇被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其中有两篇刊登在《工人日报》要位,《陕西日报》、《陕四人报》、《渭南日报》均采用多达20余篇,《中国电力报》采用了8篇,许多通讯员问我上稿多的原因,我的经验是:精心制作标题,紧紧扣住编辑。 我们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第一位读者首先是编辑,而编辑先看到的是标题。一则好的标题。常常会使采写的稿件,增辉添彩,使读者看后回味无穷,能把编辑像磁力一样的吸引住。这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编辑之友》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煤矿工人,工余有点写作的爱好,今年订阅了贵刊,一想提高点写作能力,二想了解一下编辑工作这块“神秘领域”。当我接到第一期《友》时,一件往事又涌进我的心扉。说起来是旧闻了,但还是想给《友》唠叨唠叨。 1983年1月,我给《新闻战线》杂志投去一篇短文,题为《压稿造成的失实》,文中列举了某两家报纸在刊登我矿两篇稿件时,因压稿时间过长,情况发生了变化,而使读者误认为是假报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后来我才知道《新闻战线》已登过此类稿件,我写的就不用了。但《新闻战  相似文献   

10.
有一些新闻同行和基层通讯员向我追问上稿率高的“秘诀”,我能回答的仅仅‘勤”字!在我近10年的写常 个 一 是稿生涯中,至今已被各种报纸、杂志刊用稿件上千余篇,但没人知道,我所投出的稿件数t起码是见报稿的五倍以上。因此说,我谈不上“命中率高”。但俗话说得好:“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勤奋是成功的阶梯。”因为我热爱新闻事业,因此我勤奋创作,我的见报稿数量多,离不开一个“勤”字。 勤读。新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一方面,既要注重平时的理论学习,又应多向有经验的同志请教,日积月累,才会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另一方面,还要多注意收集资…  相似文献   

11.
常听编辑老师们经常谈到报社时下常常缺稿、闹稿荒的问题,不少编辑还希望我们多向他们投稿。当时我听了以后心里直打如意算盘:“我的乖乖,这可是个大好事,平时在部队上一个稿可难了,这次到了报社,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定得上它一批稿。”结果情况并不如我愿——初入编辑部,稿件连连被毙授课阶段结束后,我被分到军事部训练组实习,一心想多上几个稿的我,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写出了《牛粪挑子该不该撂?》、《好战士舍己救人受称赞》两篇“得意之作”。稿件出手后,我将它送给了正在政工部当编辑的李兵正记者,因为他是海南记者站的…  相似文献   

12.
记得我在野战部队刚开始初学写稿时,由于上稿迫切,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仅凭热情埋头写了上百篇新闻稿件,当我满怀信心地把一篇篇“得意”之作寄给了各级报纸杂志时,结果寄去的稿件没有一篇变成铅字。因此我曾经埋怨报社没熟人,报社用稿全靠关系,稿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经常写一些稿件,1987年我共写了320多篇新闻稿件,只被地市级报刊电台采用了两篇,一度失去了信心,不愿再写稿件,去年,我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自费订阅了《新闻知识》,使我受益不少,学到了很多新闻知识,1988年1月份到12月份,我共发出稿件110多篇,被报刊电台采用28篇,其中省以上报刊电台上稿21篇,地市级报刊电台上稿7篇,并被支队评为新闻报道一等奖。所有这些成绩都应归功于我的良师益友——《新闻知识》,是她提高了我的上稿率。  相似文献   

14.
报刊种类不断增多,且许多小报扩版为大报,按理说,通讯员的稿件见报率应当有所提高才对,可是,我们许多通讯员一碰头,“中稿率大不如以前了 !”、“是不是哪里得罪了编辑 ?”云云,成了大家感慨的主题。细细思量,并非哪里得罪了编辑,而是因为我们关心稿件能否被采用的多,关心自己稿件质量优劣的少,向编辑学习讨教不够,不树立编辑意识,采写稿件求全不求精。   一日,笔者上文山日报社办事,将一份稿件交到一位编辑手里,她看了看,让我坐在她身边看她编稿。一篇近 600字的消息被“砍”了只剩 320字,表现手法变了,但文章新闻事…  相似文献   

15.
日前,和几位同行(编辑)谈论通讯员来稿情况,大家谈得最多的是,有时一天就收到报道员寄给他们本人的稿件达10余篇,来稿大都附言:“领导要求此稿见报,请一定关照”,“长时间没见报压力大,请照顾用一下”,等等。而仔细看,则发现多数稿件没写好或没新闻价值。大家想编好稿,自然不顾通讯员附言多么漂亮和令人同情,对不能编发的,只能是望洋兴叹爱莫能助。长时间不见报的报道员上稿心切,特别是某阶段开展诸如营区正规化建设试点、“四个教育”试点等在本单位是“重大活动”时,领导给报道人员下达报道任务,报道员不得不向编辑“求…  相似文献   

16.
说到将一篇稿件同时投给多家新闻单位的做法,许多通讯员都知道这是不对的,所以他们大多能自觉把关,不一稿多投。但是,给同一家新闻单位一稿多投的情况在不少通讯员中仍存在,他们经常将同一篇稿件同时寄给同一家新闻单位的几个部门或几个编辑,以求“广种薄收”。这种“一稿多投”的做法,引发了不少弊端。首先,这是对新闻单位及编辑不尊重、不信任的表现,而且也是对自己稿件缺乏应有的自信;其次,会给编辑工作带来麻烦,造成重复编稿、无效劳动,还容易造成重复刊登;再次,这样做,容易使通讯员滋长投稿不严肃以及碰运气、投机取巧等不良风气。实际…  相似文献   

17.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许多同志认为,通讯员上稿难,想上重要稿件更难。我以为,“难”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善于总结,勇于探索新闻的规律性,牢牢掌握写稿的主动权,重要稿件是完全可以抓出来的。1983年以来,我先后在《工人日报》、《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西安晚报》等新闻单位发表头版头条稿件20余篇。我想结合自己的写稿实践,谈谈通讯员抓重要稿件的几个要素。要善于钻研和分析问题,增强新闻敏感性抓重要稿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钻研和分析问题上多下功夫,不断增强自己对新闻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我是农场广播站的播音员,一九八一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写稿.刚开始,我连续向报刊、电台投稿上百篇,却只被采用了两篇。这时,有个同志对我说:“你不给编辑抹油,还想多上稿?”真是这样吗?新闻干事老吴却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某农场一名年轻的报道员为了多上稿,特意拎了一桶豆油,专程赶到一家报社向编辑“请教”,受到了编辑部的批评.还有许多老通讯  相似文献   

20.
学步一得     
编辑同志: 我是一位农民,有写稿的愿望和热情,但一篇篇稿件常如泥牛入海。我想,象我这样何只一个?希望贵刊多介绍些浅显易懂的写稿经验和采访知识。淇县北阳乡黄堆村斐海洋编辑同志: 我们乡里许多领导同志都想写稿。他们深知提高通讯员采写水平的重要性,他们理解农村新闻爱好者渴求学习的急切心情,所以给每位通讯员订一份《新闻爱好者》杂志。目前,农村有许多新闻爱好者新苗苗,但不知怎样把稿写好,所以都希望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