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复观先生探讨中国艺术精神以道家尤其是庄子为精髓和根本,认为这种纯艺术精神最终落实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上。徐氏在中国艺术精神之落实所得的“偏”,与他对中国艺术精神主体挖掘所呈现的“全”,不能相圆融,因而出现阐释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2.
庄子思想是一种看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怀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及精神的本体论学说。因而《庄子》一书,基本上就是一部充满自然人本精神的哲学著作。它基于对乱世生命的忧患意识,抛弃了一切社会性功利是非而注重自然人本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吸引中国知识分子一代又一代地去珍视自己的生命,善待自我,善待自然,在塑造中国文人的文化性格上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他们的文艺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成为中国文艺思想最光辉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中国艺术意境的“情景交融”反映了中华民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或“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具有真正的美学性质。它不仅把中国艺术家引向无限广阔的山水自然,使他们从中汲取永不枯竭的生命饮料,而且为中国古典艺术形成整体的、时空自由的意境特点确定了审美心理原则。受庄子(包括禅宗)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总体趋向于一种宝贵的纯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本从“阿Q精神”中的“精神抚慰”出发,与《庄子》集中的“精神抚慰”相对照,提出二的共通性。通过对比。指出阿Q是庄子的通俗版,庄子是阿Q的理论版。  相似文献   

5.
真人是庄子着力描写的理想人物。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超越世俗、超越物欲、超越自我的特点。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自我批判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不仅熔铸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而且也是现代中国人格建构的内在规定。庄子人格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及负面性:崇古意识是形成中华民族保守心理的因素之一;“缘督以历经”的行为准则与明哲保身的民族阴暗性格;顺世哲学与宿命论  相似文献   

6.
安培 《文教资料》2014,(35):65-66
本文列举了徐复观先生《中国艺术精神》一书对庄子艺术思想的研究,从人生观、生死观等角度展现出庄子对万事万物博大悦纳与善意的精神境界,分析了庄子"至乐"天乐与儒家仁义之乐的区别,消除了人们对庄子"消极避世"的片面理解,探求庄子特立不羁的外表之下掩藏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7.
人们通常认为庄子的思想是出世的,这种观点在表面看来不客置疑,因为《庄子》一书有大量出世的言说,但是庄子独特的言说方式决定了他所言说的内容与他的精神实质并不一致,在他的“道说”里面尚有“未被道说的东西”。实际上庄子热爱生命、批判现实、追求自由,执著于为人类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为社会培养精神健康、心理正常、“重生”和“乐生”的人,可以说在庄子“狂人狂言”式的出世言说之下,蕴藏的却是真正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8.
庄子思想在魏晋士人那里重新获得重视,将其与《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魏晋士人们。他们有的将庄子精神作为思想的依归,融入生命,用毕生来实践庄子精神。大多数则是讲庄子精神的某一方面加以发挥改造,为他们的立身处世找到理论支撑。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实践与改造着庄子精神。试从纪录魏晋士人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来探索正始、西晋、东晋三个时期的名士对庄子精神的实践和改造。  相似文献   

9.
《孟子》与《庄子》都关注个体的生存问题,并且作都意识到人类心灵具有三个层面。但是孟子着眼于在道德领域实现自我,注重于尊德性,思维是由“一”到“多”向外发散,洋溢着乾健精神;庄子则着眼于心灵的逍遥自得,思维通过摒弃感性、知性因素之“多”而内敛于“一”,显现了坤顺之性。二在中国化史上各领千秋。  相似文献   

10.
庄子思想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学者基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庄子进行了新的阐释。在热爱自由、入世态度等方面来考察,都可以发现鲁迅对庄子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11.
庄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最有活力的基因,具有前瞻性和潜在的理论生长点,自由,平等,民族,人权,和谐乃至市场经济原理等现代观念都曾在庄子思想中孕育和发展。中国和人类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出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庄子之所以能够实现超越的精神视界,其根本在于其化性思维的辩证和灵活,藉此实现庄子内在精神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庄子以其独有的化性思维、浑融社会、自然的阔大视野,以内在超越外在,以自然对抗社会,以梦境齐同物我,虚灵来包容现实的理论框架,使不同的精神视界群落和精神变量相互补充、平衡、演进,共同组成了精神生态系统,不仅关乎主体精神的健康成长,对于人类思维史、精神生成发展史以及精神生态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以其著作的博大精深,彰显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精髓。庄子的平等精神、宽容精神、和谐精神、人生哲学以及张扬的个性,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庄子》"寓言"、"重言"和"卮言"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寓言”是《庄子》一书的表达方式,“重言”和“卮言”都是“寓言”。“重言”概括了“寓言”的使用方式,“卮言”概括了“寓言”的特点。从思维发展的深层原因上看,庄子选择“寓言”的方式来立言达理是由战国时期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特点所决定的。《庄子》的寓言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同时理性精神在逐渐增强;“重言”反映了《庄子》的理性精神,“卮言”反映了《庄子》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只有《易》、《诗》、《书》、《礼》、《乐》、《春秋》、《老子》、《庄子》、《论语》、《孟子》等书,堪称“原典”,其中所蕴藏的时代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精神、革故鼎新精神、民为邦本思想、兼容并包精神等,是中国文化的深层意识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表现。这些中华民族精神在历代逐步演进,并在近现代获得较大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有人这样评价:庄子是中国历史上不二的奇才,《庄子》是世界上不二的奇书。而今,一部出自当今中国“文坛教父”王蒙之手的《庄子的享受》一书,则对不二的奇才、奇书进行了高精度的融合与“提纯”:享受精神的美感和人生的华彩!  相似文献   

17.
让我们从庄子说起,因为正是他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个人自由和精神解放奠定了“诗意性”的观念基础,而且也以自己的行动为“士人”树立了一个榜样。有关庄子的“自由”问题,大家已经进行了不少讨论。在此,我们将以庄子所说的“游”这一观念为中心,展开论述其“自由”意识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养生观主要表现为顺任自然、超然世外、保持心境恬淡的精神修养,还涉及到了气功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学界历来对庄子之游歧义纷争,聚讼不已,而庄子之游关联着庄子对生存世界的总体看法,对其准确理解事关重大。作为庄子主体心态阐释核心的“游”,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审美精神,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游”成为深蕴中国文化人心灵中的情意结,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境界论中的深层根基。  相似文献   

20.
道家庄子是隐逸^格和思想的集大成者。研究《庄子》中的隐逸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隐士文化的根源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道家“出世”的思想以及由此表现出的隐逸之风发挥了一种异常重要的作用—社会调节和互补。正是因为发挥了这样的文化功能,隐士文化才延续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