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中国小说主要由政治功利主义小说、审美功利主义小说、审美自足主义(或曰审美超功利主义)小说三种形态构成.政治功利主义相应于启蒙的现代性,审美功利主义小说相应于审美的现代性,它们共同致力于中国现代性的塑造.唯一具有审美自足主义意味并开启了"后现代性"的"先锋小说",亦是审美现代性精神的进一步延续.  相似文献   

2.
有人统计,晚清小说的数量占中国古代小说的一半,而如此众多的作品,大多产生在戊戌政变至辛亥革命这段时间内。所以阿英同志认为,1898至1911年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最繁荣的时期。众所周知,这一高潮的出现,与当时的“小说界革命”直接有关,而最早提出这口号,并领导此项运动的是改良派的政治家,其主将则是梁启超。本文提出如下观点:(1)梁氏改良小说的理论的核心部分,合乎时代潮流。它一出台,立即成为当时创作的理论基础和推动力。(2)梁氏理论的内在的消极因素,既导致自  相似文献   

3.
王晓范 《政治思想史》2019,(4):68-78,198
梁启超主要是通过明治时期日本的文献来接受与理解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的。梁氏参考的文献相当驳杂,内容上存在矛盾之处,反映了日本当时的时代特色。明治日本对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摄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边沁功利主义思想在明治日本受到相当大的曲解,另一方面边沁功利主义思想中最重要的经验论哲学基础被忽略。这些不可避免地对梁启超的边沁功利主义思想摄取造成了重要影响,但梁启超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又使其对边沁思想的理解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真定府梁氏家族为一地衣冠阀阅之家,自六世梁梦龙始,不仅科名震耀,官宦荣县,文学创作亦盈箧塞路,声华流播,对真定府一带文化趣尚影响深远,可堪一脉文学望族之典型。究其文学盛因,与梁氏家族"立言不朽"的士人追求密不可分。其次,梁氏一族有尚儒好学、克绍其裘之家门传统,藏书丰赡,有助于文思妙笔之启发。此外,真定梁氏之所以累世华声,亦受其望族世婚、交结名士之影响。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梁氏递嬗相继的文学成就,家声不坠,名垂后世。  相似文献   

5.
当代功利主义在经历了理论复兴之后其内部分化为准则功利主义和行动功利主义两大派别。两种功利主义都是从古典功利主义而来,遵从着功利主义的原则,肩负着复兴功利主义的历史使命,但是在复兴之路上二者却向入了不同的道路,表现出了不同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作了细密的解读,在此基础上,阐发了梁氏小说“四力”说中的“熏力”和“提力”对当今一些文化和艺术现象的针砭作用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育之"用",如何理解,在一个"功利主义"(这里的"功利主义",其实是民间讲兑现、实用的"主义",不一定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里,对于社会和教育的健康发展来说,这都是一个大哉问。  相似文献   

8.
曲艳玲 《中国教师》2009,(Z1):19-19
审美功利主义就是以审美的超越性和普遍性使国人的本能和情感得到解放和升华,摆脱物欲和私欲,最终形成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德性[1]。民间美术的审美功利主义与中国下层文化中的民间文化观念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善"美"转化观念。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关照是民间美术审美功利主义的中国特色,也是其艺术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功利主义思想由于缺乏对行动者问题的关注而受到德性伦理等相关伦理思想的批判,但行动者中心的伦理理论又不是自明的。在分析功利主义的特征以及以伯纳德.威廉斯为代表的德性伦理思想家对功利主义忽视"个人完整性"的批判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放弃作为决策程序的功利主义,保留功利主义作为一种正当性标准,通过改进黑尔的道德思维层次理论使道德思维的直觉层次与反思层次分别关系于行为者与行为,使功利主义在道德教育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发挥引导行为倾向、塑造道德人格的作用,可以看做是构建功利主义的德性伦理的一种可行性尝试。  相似文献   

10.
功利主义是一种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和麦金太尔的伦理理论有某些相似之处。功利主义不是一种个人主义,而和社群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功利主义是一种幸福主义,而不是快乐主义。功利主义不只是强调效果,还强调动机。功利主义不但没有忽视美德,而且还强调了美德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功利主义常被人们误解和曲解,但作为有世界影响的重要学说,功利主义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本文从功利主义的基本内涵、功利主义的效果论、功利主义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事功之学”的关系、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五个方面,为功利主义思想辩护,主张旗帜鲜明地提倡功利主义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是一个积极参与了近代历史变革,并且始终都与社会文化思潮保持着生动互动关系的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启蒙者。梁氏文学思想呈现出外在文化的"涵化"以及内在精神的"调适"双重特征。梁启超是启蒙思想家、理论家和文学家三位一体的代表人物,他对于"三界革命"的理论和创作热情,就是一种对于启蒙新民的政治热情。梁氏文学观念与创作实践有着明确的价值指向性,其内部又交织着调适与悖反共存的内在张力。对"三界革命"进行反思,在今天这样一个"后革命"与"后理论"的文化语境之下有着特殊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功利主义是西方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哲学流派之一,代表着西方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的理论趋向。从古典到现代,功利主义在批判和辩驳中不断修正、完善和发展。作为功利主义在当代的新的理论形态,准则功利主义与行为功利主义对传统功利主义存在的理论缺陷做出了一定的补正,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功利主义道德体系,优化了功利主义的理论特质,提升了功利主义的理论活力,实现了功利主义的现代复兴。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前期诗论代表作《饮冰室诗话》,以“三新一旧”为标准,以“新民”为旨趣。表现在入选诗作反映现实,即事名篇,宣传“欧洲三精神理想”;入选诗人为民主革命志士、维新烈士,强调“诗肖其人”;以诗歌为改造国民品质精神教育之要件。后期持“情感中心说”,提出情是“新民”的原动力。对梁氏提倡的“旧形式”需作辨析。梁氏以其理论和实践,推动了一场资产阶级变革封建旧文学的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15.
古典功利主义在功利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关功利主义的很多论争都是围绕古典功利主义的核心问题展开的,因此研究这些核心问题有着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就古典功利主义的"后果论"问题展开相应研究。"后果论"问题是从英国法理学家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这里开始形成的。边沁的"后果论"面临着如何对快乐进行计算、按功利原则行事会导致与社会相应的道德准则相违背等问题。为了弥补"后果论"的缺陷,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也译作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和二十世纪的功利主义者对功利主义理论进行了相应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在"义利(理欲)之辩"领域中,近代中国价值观经历了一场变革.在现代化和人文主义的双重推动之下,儒家重义轻利论受到批判,随着功利主义的高涨,利益原则被普遍接受为重要的价值.但是,"义利合"始终是各派人物的共同理想.随着功利主义所招致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伴之以集体主义的道德,普遍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新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理想主义的途径,反抗物化的趋势,"谋人类生活之安".功利主义如何防止物欲横流的弊病?道义论如何避免禁欲主义的复归?义和利如何统一?还需要价值观变革的深化来解决.  相似文献   

17.
1功利主义刑法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功利主义法学理论的确立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沿革,而边沁则是系统地提出功利主义法学纲领的第一人。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这样一种伦理原则: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人的行为是受功利原则支配的,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个人要追求其自身的最大幸福;而对于政府或社会及其措施而言,就是要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就是所谓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边沁将功利主义伦理原则引入法学领域,并以之为指导,建构其功利主义刑法思想的理论框架。其理论基础的内涵可概括为以下三点:1.1功利主义的刑事立法原理。在其代表作《立法原理》一书中,边沁指出,自然使人降生在快乐和痛苦的帝国中,人的一切行为无不受其支配;避苦求乐是人之本性,也是人生的规律。因此,作为自己利益的最好的裁判的个人追求的是其个人快乐的增加,作为立法者追求的则应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就需要有一种力量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协调起来,这个力量就是制裁。制裁对被施加之人即意味着痛苦,而对被侵犯的利益则是保障。个人以其因犯罪所得之快乐与制裁之苦作比较,来判断其是否实施某一犯罪行为;立法者以是否有益于增进大多数人的幸福来判断是否...  相似文献   

18.
安乐死尚未被各国法律普遍认可,但认同安乐死的理论抗争从未停歇,支撑其主张的法理核心当为功利主义。功利主义以人性的"趋乐避苦"为其价值诉求,体现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思想,又被称为"最大幸福主义"。关于安乐死问题的法制建设,以功利主义审视之,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是19世纪英国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詹姆斯·穆勒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又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等人的教育思想,在其代表作《教育论》中运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原理和联想主义心理学理论研究教育问题,提出了旨在追求和实现个人及他人"幸福"的教育目的观和...  相似文献   

20.
功利主义曾经是西方盛行的政治理论,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其他现代政治理论的冲击,功利主义由盛转衰。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新功利主义的不同派别,其经历了行为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直接功利主义、间接功利主义等理论派别的修正,并在多次的辩论与反省中实现了理论与理论、理论与现实的博弈,但仍没能摆脱理论上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