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和互联网演进升级的必然趋势,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已经成为各国推动新科技产业革命和重塑国家竞争力的先导性技术领域。“从去年开始,全球IPv6呈现了起飞的状态,有人预计到2020年全球IPv6用户的占比可能会超过一半。  相似文献   

2.
全球互联网IPv4地址于2011年2月配完毕。基于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建设全球下一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业界广泛共识。IPv6融合并涵盖了多种先进的网络技术,成为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支撑协议。我国已将互联网变革这一机遇作为国家信息领域建设的一项发展战略,积极采用IPv6建设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随着IPv6网络的大规模建设,过渡技术成为制约IPv6网络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IPv4/IPv6过渡技术已经成为影响国家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乃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技术。虽然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网络》2013,(5):10-11
本刊讯2013全球IPv6下一代互联网高峰会议于4月11-1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峰会由全球IPv6论坛、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与评测北京市工程中心和天地互连公司共同承办,以"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题,全球重量级演讲嘉宾围绕全球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热点话题,分享了IPv6产业升级、建设、商用等最新产品及  相似文献   

4.
2013年4月11日,"2013全球IPv6下一代互联网高峰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IPv6落地技术,搭建了信息发布和产品展示平台,SDN(软件自定义网络)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催化剂,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中国IPv6下一代互联网产业正朝目标大步迈进。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已完成海量IPv6地址的申请,并在2013年陆续启动了全国数十个省市的  相似文献   

5.
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其发展前景广阔。重点分析了IPv6协议的地址表示方法和地址空间分配问题,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IPv4将和IPv6保持共存,因此还论述了IPv6与IPv4的兼容技术。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发展进入了以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为表征的下一代互联网时代,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起点”。2012年12月底,“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升级和应用示范”在北京通过了项目总验收,蹦不再只是“明天的技术平台”。在100个校园网实现了规模部署,200万师生用户,130多个系统应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IPv6下—代互联网业务运营和网络管理平台。为公众互联网IPv6升级改造及规模商用进行了必要的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网络》2009,(1):20-20
2008年12月23日,由CERNET华北地区北邮主节点——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办、北京智洋环亚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IPv6技术和ICP试商用研讨会”在北京邮电大学举行。会上,北京邮电大学马严教授做了题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及其试商用部署》的主题报告。他介绍了IPv6协议要点,国外下一代互联网相关技术与网络的发展,我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的部署,  相似文献   

8.
IPv4地址空间几近耗竭,Internet工程任务组开发了IPv6,我国政府在IPv6研究和建设方面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扶持。2004年,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正式开通并提供服务,成为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最大核心网和唯一的全国性学术网,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采用纯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对CNGI-CERNET2项目进行了介绍,分析了IPv4到IPv6的过渡问题,并对CERNET2推广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CERNET2主干网成为我国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研究的关键性基础设施,极大地推动了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全球互联网IPv4地址于2011年2月配完毕.基于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建设全球下一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业界广泛共识.IPv6融合并涵盖了多种先进的网络技术,成为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支撑协议.我国已将互联网变革这一机遇作为国家信息领域建设的一项发展战略,积极采用IPv6建设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随着IPv6网络的大规模建设,过渡技术成为制约IPv6网络发展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2017年全球网络技术大会(GNTC)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教授就全球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发表主题演讲,题目是《IPv6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他主要介绍了互联网和网络空间的关系,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回顾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探讨了IPv6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以及IPv6会给拓展网络空间和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吴建平院士指出,互联网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新的  相似文献   

11.
校园网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地址空间和更好的服务质量,但当前的网络协议IPv4显露出越来越多的在地址空间、网络安全等方面的不足,以IPv6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应运而生,因此,校园网从IPv4向IPv6的过渡将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高校校园网IPv6升级方案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的不断发展以及CERNET2的建成为国内高校的IPv6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如何使用各种过渡技术在现有基于IPv4的校园网环境下进行IPv6的升级部署已经成为各高校校园网发展的方向.本文从IPV6升级技术方案选择、实施方案等方面对宁夏大学校园网的IPv6升级部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对网格技术研究、网格基础平台建设的发展以及网格应用的规模和性能的提升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网格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向互联网技术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IPv6的出现适应了网格技术发展的需要。网格应用大规模、跨地域的特点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下一代互联网提供的各种技术优势,在下一代互联网上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关键应用,对下一代互联网的推广和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IPv6的ChinaGrid网格建设将围绕CNGI“建设国家创新能力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提供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开发试验环境,攻克下一代互联网及其重…  相似文献   

14.
数字与声音     
"既要确保已有的IPv4的用户体验,又要解决部署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如何为IPv6的用户增加新的应用,这是部署下一代互联网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网络演进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下一代互联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2012 IPv6过渡技术国际测试大会总结会议"上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网络》2009,(8):41-41
CNGI—CERNET2NOC负责人王继龙博士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研讨会”上做了主题为“IPv6网络运行实践和经验”的报告。他认为,目前IPv6是伴随IPv4成长的,挖掘IPv6的实用价值,是推动IPv6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双协议栈的6to4隧道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IPv4向IPv6过渡是一个必然发展过程,如何将过渡中占主导地位的IPv4网络逐渐过渡到占主导地位的IPv6网络,这是近几年研究的重点和方向。6to4隧道技术便是一种主要的过渡技术。该文对这种隧道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指出了这种隧道技术在使用中的优点,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IPv4向IPv6的过渡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7.
IPv6融合和涵盖了多种先进的网络技术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成为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支撑协议。我国已将IPv4向IPv6变革这一机遇作为国家信息领域建设的一项发展战略,积极采用IPv6建设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其中CERNET2  相似文献   

18.
抓住下一代互联网给予中国的机会,是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一直关注并极力呼吁的。CNGI项目实施之初,针对下一代互联网核心协议IPv6,李国杰院士表示:“IPv6是中国抢占下一代互联网制高点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机不可失。”随后,针对当时国内缺少下一代互联网终端设备的状况,他呼吁,“要打破终端等应用,应用等终端的‘死’循环。”接受本刊采访时,他说,“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不是等出来的。新出来的技术,如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要善待它,给它成长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李玮 《太原大学学报》2013,14(2):131-134
互联网用户数量和业务类型的激增,使得基于IPv4协议的互联网IP地址资源已接近枯竭,现有IPv4网络向下一代IPv6网络的演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循序渐进的过程,IPv4网络和IPv6网络将在一定时期内共存。针对从IPv4网络向IPv6网络演进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就双协议栈、隧道和网络地址转换一协议转换三种主流过渡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给出了各阶段过渡技术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20.
程军 《巢湖师专学报》2012,(6):15-18,23
IPv6校园网的建设是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CERNET2建设的全面展开,全国多所高校将陆续建立IPv6校园网,积极投入IPv6的试验与研究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在分析IPv4向IPv6过渡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高校的网络状况。总结提出了IPv6校园网的几种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