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它的名称多有变化。 早在春秋时期,大陆人民就知道东南海中有个“岛夷”,即今天的台湾。战国初期的重要史籍(尚书·禹贡》篇称,中国当时分为九州。台湾归属扬州范围。 先秦时,称台湾为“瀛洲”。《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秦灭汉兴,称台湾为“东 ”。三国时,又称台湾为“夷洲”。 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明朝初叶,称台湾为“东番”;商船横渡海峡时,习惯上以台湾北部高山为辨别方向的标记,以山势…  相似文献   

2.
三、上古至明朝有关台湾的文献记载《尚书·禹贡》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地理书。它把四千多年前的中国分为九州,其中的扬州,北到淮河,东到海洋。台湾第一部方志《台湾府志》,便说台湾属于扬州之域。而且有人说,《禹贡》所说的“岛夷”,就是指台湾的“番人”。  相似文献   

3.
“福摩萨”     
帝国主义为什么称台湾为“福摩萨”?“福摩萨”是外国文字的译音,原来是美丽的意思。远在明朝的  相似文献   

4.
被明朝统治者称为“海寇”的颜思齐(1589—1625,福建海澄人)、郑芝龙(1604—1661,福建南安人),是十七世纪初期活跃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海商集团的领袖。他们以台湾为基地,一面同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作斗争,一面与东西洋各国进行友好贸易,这符合当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他们把大批汉人引入台湾,对于加速这个宝岛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台  相似文献   

5.
一、“明代蒙古”“明代蒙古”是中外史学界常用的概念,与“十四至十七世纪蒙古”同义,且经常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由于“明代蒙古”一语简洁明了,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十四至十七世纪蒙古”。我们认为,北元——蒙古与明朝是并峙的两个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又一次南北朝。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北元——蒙古从总体上讲并没有隶属于明朝,那么“明代蒙古”之说能够站得住么? 我们的回答是:二者并不矛盾,“明代蒙古”这一术语并没有不合适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琉球,又叫流求、琉求和琉虬等。我国古籍中最早出现“流求国”名称是《隋书》,其所载“流求国”究竟是指今之台湾,或今之琉球,迄今颇多争议,尚难定论。但是,学术界巳普遍认为,远在明代以前,中国与琉球的交往业已开始。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命行人扬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其  相似文献   

7.
当笔者看到第40题时,扪心自问,我的学生会怎么答?笔者不掩自拙,回想起高三教学的一幕:在说到“资本主义萌芽”概念时,为了能让学生简单明了的判定,于是向学生直接强调了两个重要标准:时间,明朝中后期;本质,雇佣关系。有一位同学当时就问:“老师,如果考题出现的是明朝中后期之前的雇佣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占领的方式不同1.葡萄牙是通过行贿方式占据澳门。1535年,澳门开埠。1553年,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妈阁庙附近登陆。由于语言不通,葡萄牙人在问地名时,当地人即以“妈阁”作答。这样,澳门出现在葡文当中,就成了“MACAU”。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的方式,被广东官府“暂时允许”在澳门半岛居住。  相似文献   

9.
在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姑苏城内,名人荟萃,出现过众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画家,也出现过“怒目金刚”式的人物,为姑苏城增添了奇光异彩。明朝手工业者的领袖葛贤就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将军。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江南一些地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稀疏地出现了。江南的丝织业生产以苏州最为著名。明朝万历年间,苏州城东,许多市民都从事  相似文献   

10.
明朝时,“天人感应”思想影响至深,在统治者脑子里根深蒂固,导致灾异演变为政治资源,出现对灾异进行人为操作的现象。本文从明朝一个重大转折时期的政治改革——万历新政着眼,阐述灾异对当时政治斗争的介入。  相似文献   

11.
郑成功因金、厦根据地受到清军的严重威胁 ,决定收复台湾 ,以为抗清基地。郑氏父子以军队武装为前锋 ,陆续带走部分明朝宗室和故老乡绅。为了巩固政权 ,还移置了不少纳降的清军或叛逃将士家属 ,以及追随郑氏政权或反抗清初“迁界令”的沿海居民。这是一次由政治、军事的暂时退缩需要 ,以军队武装和其他政治性人员为核心的移民 ,在台湾构成以郑氏集团为统治中心的移民社会 ,是台湾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特殊的政治移民活动  相似文献   

12.
清朝统一新疆后推行的各项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8世纪中叶,在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了全国大统一的局面。统一,结束了自明朝末年至清朝中期(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到1759年清乾隆统一新疆)一个多世纪以来战争不休的状况;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边疆地区(从台湾、云贵、西藏至新疆天山南北)的地方割据与中...  相似文献   

13.
郑成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人豪杰。在台湾历史上,郑成功的崇高地位更是没有人能够与之比拟。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业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郑成功名字的由来 郑成功原名森,还有一个名字福森,他的母亲是一个中日混血的女子。父亲郑芝龙是一个海上冒险家,与日本,台湾都有密切的关系.郑成功出生于日本,7岁后回到福建南安县原籍,15岁考上秀才,被时人视为“命世雄才”,“奇男子”.但这时的明朝已是奄奄一息、岌岌可危了。1644年,郑  相似文献   

14.
清代,台湾信仰城隍的人很多,分布范围也较广,城隍信仰成为当地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这种信仰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大陆地区城隍信仰的历史十分久远,唐代时各地陆续兴建了不少城隍庙,宋代对城隍的奉把遍及全国,明代时城隍庙信仰经统治者引导和规范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信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台湾城隍信仰的历史并不长。迟至明末,首座城隍庙才在台湾出现。这便是《台湾府志》上所指的“府城隍庙,在府署之右,伪时所建……。”①此处的“他时”系清代官方史家对明郑政权的指称。早期台湾的城隍庙规模较小,信仰人…  相似文献   

15.
明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客观上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服饰的争奇斗妍,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生活“僭拟无涯”的突出表现。缠足的松动,贞节观念的淡漠,士大夫女性意识的改观,一时蔚为风尚。正视这些新动向,有利于全面把握明朝中后期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6.
《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短而又深刻的话出现三次,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每一次出现,  相似文献   

17.
复庵是明末太监范养民于明亡后隐居华山时创建的三间居室.作者顾炎武也是隐居在华山的明朝遗民.他和范养民一样,念念不忘故国,总想恢复明室.“复庵”的“复”字就是光复明朝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一、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列宁讲:“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波兰音乐家肖邦在离开祖国时,随身携带了一瓶祖国的泥土.他在巴黎临终时,清楚地知道当时反动的波兰政府不会允许将他的遗体运回国去,于是嘱托亲友“至少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并且要求将伴随他多年的那瓶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木上,以表达对祖国至死不灭的眷恋之情.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霸占了我国领土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在驱逐荷兰殖民者后,当  相似文献   

19.
在所谓的“双十节”当日,陈水扁发表了讲话,但并没有之前他所宣称的“内容绝对是正面且具有建设性”,反而充斥着“台独”理念与欺骗性言论,两岸同胞的感情再次被陈水扁所欺骗。 首先,这番话的立足点是“一边一国”。在谈两岸关系时,他已经设定了海峡两岸是“一边一国”的立场,他强调“台湾是一个主权在民、享有充分自由与人权的国家,土地面积3600平方公里”,“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这种赤裸裸的“台独”言论仍在顽固坚持否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其次,陈水扁提出“以九二会谈为基础”,但他所说的“九二会谈”并不等于…  相似文献   

20.
秦良玉是明朝末年石砫地区的一名女性土司,其一生可以用“忠贞保国”四个字概括。“忠贞”表现为忠于明朝、忠于国家;“保国”主要体现在平定土司叛乱、与后金辽东大战以及与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军的对抗。秦良玉虽为良将但未遇明主,虽不曾担任三军主帅却立下赫赫战功。她忠于明朝,矢志不渝,后世史官因此为其立传并使其流芳千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