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福华 《中国教师》2012,(12):33-35
<正>近年来,国家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于是,一种新的教师教育机制——"研训一体"应运而生。"研训一体",即原来的教师教育机构的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研究在思路上、机构上、工作上的整合,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机制。[1]通过"研训一体"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使以教师为主体的"研"和"训"进行整合,形成融合的共同体,即"研"中有"训","训"中有"研"。在"研训一体"意义上的教师培训的培训者为"研训教师"。作为大连教育学院研训教师之一,笔者在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和教师培训学院研训班学习过程中,收获颇多。  相似文献   

2.
校本研训就是将学习培训、工作研究融于一体的学校研究活动和教师培训行为,我校以教师适应新课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研训内容.通过有计划的研训活动解决新课程中的观念、技巧、方法等多层问题。在研训一体化带动下建设“教育生态园”,使学校按照教育的规律科学发展,让教师和学生按照科学发展规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中小学心理教师配备不齐、专业化水平较低、学校校本研训力度不够的现实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区域整体推进、研训教一体的作用,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旨归,以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特征和规律为指引,优化资源配置,协调研、训、教三者在教师教育中的定位,实现三者的优势互补,将三者融为一体,协同高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心理教师专业成长赋能。  相似文献   

4.
论研训一体中的教师问题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训一体是一种新的教师教育理念。当前研训一体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训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与研训一体不相适应,其中,研训教师的问题意识不足已经成为研训一体深入推进的障碍因素。要实现"研"与"训"的真正一体化,必须大力培育和提高研训教师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5.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促进学科教师可持续发展,是学科教师队伍培训的目标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尝试开展了学科“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通过各种研训活动,借助多样载体,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察、诊断、设计改进和教学研究能力。有效开展“研训一体”学科教师培训,我们的策略是:一、关注问题研究。找准“研训一体”的起点研训一体,就是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教研和培训分离的局面,将教研和培训有机整合,做到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研训一体,  相似文献   

6.
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作为我市教师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全市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和干部培训的神圣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多年来,学院围绕我市“稳定脱贫、迈向小康”的奋斗目标,以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和为“三农”服务为中心,  相似文献   

7.
作为“研”和“训”的先行者、指引者,研训教师不仅要具有终身主动学习的意识,强化自身作为学习者的角色意识,还要试图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图式,在“研”和“训”中将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转换成具体的操作示范模式。同时,将因此而产生的经验积累沉淀成新的研训理念,实现研耐II教师的事业价值和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做好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研训工作.保证研训工作规范化.提高专职研训教师工作能力,调动研训教师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和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职业学校教师服务,提高研训工作质量.根据国家《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和《大连市职业教育条例》.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教育规律,结合工作实际.依据科学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制定本规范和能力标准。  相似文献   

9.
张贵春 《教育探索》2006,(6):105-106
一、确立校本研训理念,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确定目标 学校校本研训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为目的,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以建立为学校与学生服务的学习型组织、培养造就学习型教师为目标,以课程与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为对象,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确定了教师发展的三个目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许多教师培训机构都在研究和实践“研训一体”,但当前实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原因是复杂的,比较突出的是:一些研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研训一体的需要,研训教师的问题意识不足已经成为研训一体深入推进的重要障碍因素。要实现“研”与“训”的真正一体化,必须大力培养和提高研训教师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1.
为推动新课程的实施,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初中研训部与基层校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联系,确定朝阳市二中为“研训基地”,各个学科以不同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救研活动,以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2005年11月30日学院初中部在二中举办了“朝阳市中学新课程改革成果展示活动”。来自局直中学和各县区的200多名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相似文献   

12.
各级教研机构承载的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工作必须着力突出教师研训特征,有力促进研训一体化系统性实现。“融教研”教师研训模式是将学科教研全要素融入到教研机构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全流程的一种工作方式,其根本的逻辑思路是系统功能、创新转化、内涵驱动与生态构建的融合教育思想。G市教师发展研训中心以联系点、联席会、联络员与联合体制度体系为依托,初步探索形成“三研九类”的“融教研”教师研训工作模式。这种教师研训模式因规模效益好、教研力量融入度大,在大城市教研机构教师研训模式建构上具有一定的样本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深入,“教育优先发展”“强国必先强教”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现实要求和必由之路,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学校为基础,融培训、教研、科研为一体,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校本研训制度也得到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同。  相似文献   

14.
贾荣固 《继续教育》2006,20(2):11-13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后教育或继续教育客观上一直存在着两条互不相干的运行路线和工作模式:一条是由师训部门实施的培训课程,另一条是由教研部门开展的教研活动。二各行其道,难以形成合力,严重制约了教师继续教育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有了“研训一体”的理念生成和改革行动。实践证明,研训一体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福华 《成人教育》2013,(12):53-54
“研训一体”模式发展到现在,已经为广大教育战线的学者们所关注,在“十二五”的教育发展时期,如何将“研训一体”模式继续发展下去,为广大教师服务,成为研训部门和想为教师和教育事业发展作贡献的研究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使“研训一体”模式得到完善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不断显现,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教研、教育科研功能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为此,我县多年来十分重视研训实效,在尝试培训、教研、教育科研三者融合的“研训一体”模式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制订了《闽侯县关于中小学校本研训实施管理意见》,明确了校本研训的形式、模块、学时、管理、申报审批制度。制订了《闽侯县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工程考核标准》,要求各校制订并落实“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实施方案”,逐步下移研训重心,实现校本研训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施,融合教学、教研、培训于一体的网络研修替代传统的单一模式的教研与培训成为一种趋势。教育技术具有团队优势、技术优势、平台优势、资源优势,具备构建区域网络研训体系必要的条件。本文从解决教育技术研究的现行机制与当前教育工作中的矛盾、平台应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现状,论述构建网络研训体系的必要性;探索包含“四团队”和“三体系”区域网络研训体系的组织架构及建设流程;研究基于教师网络工作坊的区域“两坊融合研训机制”;构建“两坊三研二训课例研修”及“两坊融合主题研修”区域网络研修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对高质蹙学校教育的要求,最终会转化为对教师的要求。因此,搞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探索研训结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是近几年我们一直关注和行动的命题,逐步形成了“为了教师、基于教师,在教师岗位”研训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第一部分 校本研训规范 校本研训是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为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汁划”,全面提升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校本研圳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依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育部1999年第7号令),大连市教育局《关于“十一五”大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方案》,按照《大连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发展规划》和《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中心“十一五”研训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规范。  相似文献   

20.
调查表明,西部民族地区的新课程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师资培训效果不理想是一个重要因素。针对新课程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中学的师资培训现状,以先进的教师职后教育理念“研训一体化”为指导,从研训共同体的形成、研训一体课程体系的构成、研训人员的培养、校本研训四个方面,提出新课程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中学教师研训一体化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